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399
  •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建构 下载:61 浏览:402
  • 李城1 刘迅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内涵,表征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其生态文化形象和景观呈现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变迁。华语电影中,形成了"破坏—灾难""创伤—逃离""寻找—回归""人类中心—生态中心"等四种"中国故事"的主要生态叙事模式,映射着我国生态文化发展的独立意识及多元传播态势,也彰显着新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之间关系的再调整。未来华语电影的生态传播伦理应进行从物质传播伦理到精神传播伦理、从人类中心伦理到生命中心伦理、从区域环境伦理到全球生态伦理的转向。
  • 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 下载:64 浏览:398
  • 施旭升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亚里士多德曾以"动作"来概括戏剧的本质,其实,动作只有在"仪式"中才更具规范化、程序化,充满神秘的摹仿和象征意味,体现娱神娱人的精神价值,显示出某戏剧的精神品味;"节日"乃是一种神圣化了的"时间",它具有某种重复的、庄严的、神圣的、令人激动的性质,维系着所有参与者的"在场"形态,成为戏剧精神的实现方式;"狂欢"则是一种维系着人类广泛的自由且自适的放纵和颠覆的体验,它充满着讽刺、戏谑,狂欢和笑,体现出戏剧艺术所特有的精神品格。从而,"仪式""节日""狂欢",构成了戏剧艺术真正的精神原型。
  •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下载:63 浏览:403
  • 曾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下载:61 浏览:399
  • 梁光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 摘要: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活化,方法包括创造生活功用链、创造生活休闲链、创造审美消费链、创造教育认知链、激活主体利益链五种。生活化传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存"阶段,立足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立场提出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自然、起于功用、本于道德、通往天地特质的尊重和弘扬。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