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美术、设计、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史论等领域的研究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51

《中国艺术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在七彩土地上耕耘——改革开放40年云南设计的演进与发展 下载:69 浏览:398
  • 陈劲松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云南设计经历了以美术思维"画设计"的美化装饰满足进出口行业对设计的被动需求,经历了传统的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变,逐步发展到云南相关行业对设计价值的认知,对民族文化的再认识。从简单的符号表象运用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体现,从被动的消费需求到民族文化设计品牌塑造,这是一个敢于创新、担当和传承发展、质疑反思的过程。云南设计虽经历曲折与困惑,但在文化传承上,从回避、远离民族文化到自觉追寻其文脉的有机传承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设计探索与实践,这是极为可贵的。放眼未来,依托人类对生态环境、绿色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认识与转变,云南设计应更自信从容。
  • 歌潮乐浪汇交响——改革开放40年云南音乐发展回望 下载:66 浏览:403
  • 钱康 宁邱健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云南声乐硕果累累:聂耳音乐周开启了民族声乐艺术新篇章;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推动云南合唱事业新发展;央视及云南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流光溢彩;云南原生态歌舞、云南歌剧音乐剧创作丰富多彩。改革开放40年,云南器乐不断迈向新的台阶:以云南省歌舞剧院民乐团、云南省花灯剧院民族管弦乐团为代表的云南民族器乐百花吐艳;以昆明交响乐团、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为代表的云南交响音乐别开生面。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既是再回首,又是再出发。
  • 从泰斗栗成之的成就看滇剧崛起 下载:68 浏览:400
  •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滇剧在民国二三十年代通过改良崛起,戏班众多、名伶辈出、演出兴盛。其中最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就是"滇剧泰斗"栗成之。他吸收百家之长,借鉴京剧、川剧等其他剧种,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声腔流派;他创办第一个滇剧改进科班,培养训练滇剧人才;他对滇剧声腔和表演艺术做了非常精要的理论总结,出版12辑《滇戏指南》;他录制滇剧唱片,行销海内外;他还深得龙云等政要的赏识和西南联大刘文典、钱穆等知名教授的追捧,成为"滇萃"文化的代表。通过栗成之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滇剧在民国期间迅速成长、成熟,进入"黄金时代"的路径;也可发现一个地方剧种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的交融、再生、传播、生根的文化影响。
  • 云南京剧班社格局之变迁 下载:63 浏览:404
  • 张俊卿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京剧流入云南,经历了从众多班社市场竞争到形成以关肃霜为中心的格局,体现了政权的更迭引起的演出制度、戏剧观念、艺术生存环境一系列的急遽变化。云南京剧前后整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剧在云南开辟了市场,奠定了演员阵容,拥有了广泛的观众;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院的重组向外展示了云南京剧强大的实力,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但人为铲除商业化市场,以导演制全面代替提纲幕表制,以政治标准编演新戏取代大量传统剧目,无形中破坏了京剧生存的根基和环境,为后来的不景气埋下了隐患。
  •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下载:64 浏览:407
  • 江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 摘要: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艺术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711
访问量 150324
下载量 63257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3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