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文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35

《文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记·纪·忆:杨绛记忆书写的三种形式 下载:62 浏览:452
  • 吕约 ​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记忆"是杨绛散文创作的核心主题。杨绛的记忆书写,作为"历史创伤的证言"而产生了客观的社会历史意义,在当代语境中树立起"记忆书写者"的历史形象。杨绛以记忆为主题的散文创作,融个人经验与历史记忆于一体,创造了独特的审美表达形式。本文从文本细读与符号分析入手,以《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回忆我的父亲》《我们仨》为研究重点,归纳总结出杨绛记忆书写的三种编码方式,以及三种记忆文本的范型:"记""纪""忆"。三者具有不同的含义,并呈现为文体形式、文本结构以及叙述逻辑上的差异。本文阐释了三类记忆文本之间的异同:记,重在历史中的个人经验记录;纪,重在创伤混乱记忆的赋形;忆,重在复现往事的情感体验。
  • “斗争”与“劳动”:土改叙事中的“翻心”难题 下载:59 浏览:441
  • 路杨 ​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翻心"作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土改运动中的工作重心与创作主题,触及的是经济"翻身"背后的政治"翻身"与农民革命主体性的问题。以边区群众文艺运动作为经验基础与组织形式,土改文艺工作构建出了一种有机的教化关系与"诉苦—翻身—斗争"想象,但也暗含了某种"去主体"的危机。丁玲、赵树理的写作直面运动中的激进化问题,写出了"变天思想"与小农经济下的利益观念和实际理性的难以翻新。这揭示出"斗争"或"革命"其实是与"劳动"或"生产"相对立的实践方式,存在价值与伦理层面的根本差别,涉及脱离了土地和劳动的翻身者如何建立主体性的问题。对此,赵树理和欧阳山的小说虚构了一种以不脱离土地和劳动为依托、能够对政党实践保持独立判断的农民主体形象。这些写作在土改政策、工作经验与现实结构之间的互文与重构,不仅折射出革命理念受到的现实制约与革命史的复杂光谱,且能从中拣取与构建出具有生产性的价值形态与现实策略,也显示出文艺可能为革命提供的现实感与主体感所在。
  • 对现代文学研究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 下载:64 浏览:453
  • 杨庆祥 ​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宽泛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点:第一,现代文学研究是否已经变成了一种静态化的"学问"?第二,如何理解整体性和当下性;第三,现代文学研究的根本性观念论是什么?笔者通过对199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脉络的梳理,认为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重建消失的整体性,站在"世界史的中国时刻"这一高度来理解上述问题,才有可能激活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拓展其历史生命。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文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6
访问量 162208
下载量 76051
总被引次数 627
影响因子 1.205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