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文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227

《中国文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倾城之恋》与张爱玲的自我追寻及自我困囿 下载:68 浏览:378
  • 袁少冲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张爱玲与《倾城之恋》之间有一种奇特、复杂的关系。她与白流苏、范柳原同样被命运、家庭抛置在中西新旧交错的"夹缝"之中,因而去寻求一个更为完整、成熟的"自我",既是主观需要,也是客观必然。张爱玲将其本人的"自我"追寻,有意无意地投射在流苏与柳原身上。然而,他们在《倾城之恋》结局中的那种相对的"自我"圆满,张爱玲在现实世界中并未寻到。她太溺爱既定的自己,也太眷恋其所生活的殖民城市、畸形年代,情愿"困囿"于其中。故其"自我"形态中,充满了残缺、矛盾、执拗与虚无,小处精致绚烂,大处支离茫然。
  • 张爱玲书信与《小团圆》身体书写──档案学视角的解读 下载:62 浏览:360
  • 林幸谦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本文将从张爱玲书信的档案学视角及其写作《小团圆》的心路历程,探讨张爱玲如何在自传体小说中展开作家个人自我、身体与情欲的叙事建构。从这本1970年代中期已成书定稿的《小团圆》,可发现张爱玲的女性身体书写已超越那个年代的文化价值观,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在深具争议性的身体书写与情欲叙事建构中,针对爱情毁灭后还能剩下"什么东西"的思考,进行了生命哲学的反思;其所建构的情与欲的身体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女性叙事作品,亦是文学乃至文化的一种叙事建构,为中国现当代女性身体书写提供了新的叙事模式。
  • 新发现林语堂笔名与佚文二十九篇考论——兼谈林语堂的汉译活动 下载:64 浏览:394
  • 程桂婷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笔者新发现林语堂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予宰。林语堂用这一笔名在1940年至1941年间发表了27篇译介文章,所发刊物集中在上海的《天下事》《宇宙风:乙刊》与《国际间》三种。这些译文原著既有英文亦有德文,视野开阔,兴趣宽泛,虽多着眼于世界局势,但在文体上却堪称幽默轻快的小品文。这些译文也秉承了林语堂一贯的意译风格,行文简洁晓畅,实属汉语佳作。鉴于目前林语堂文集或全集被良莠不齐的他人汉译之作(林语堂英文原著)占据了绝大部分卷数的现象,林语堂本人的汉译之作更应受到关注。另外,笔者对林语堂笔名宰予及两篇佚文也略作考释。
  • 穆旦时论翻译佚作钩沉(1943—1944) 下载:51 浏览:389
  • 王岫庐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穆旦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甸抗日,1943年回国后一段时期生活相当不稳定,诗歌创作和发表均陷入停滞期,但却有一系列时论翻译作品发表。本文通过1943—1944年穆旦时论翻译活动的史实补正和佚作钩沉探隐,以期对穆旦早期翻译生涯给出更为完整的勾勒,为理解穆旦作为诗人及翻译者身份的发展建构提供一定的旁证。
  • 关于茅盾“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 下载:66 浏览:337
  • 刘铁群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 摘要:
    1942年,茅盾在桂林创作了"雨天杂写"系列杂文。关于这组杂文,很多版本的茅盾全集、选集、年谱、词典在收录或表述中都存在史料错误,包括内容残缺、标题与正文张冠李戴、最初刊载信息混乱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错误导致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在引用"雨天杂写"系列杂文时陷入了史料的混乱。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雨天杂写"系列杂文的史料问题作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中国文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82
访问量 173687
下载量 58521
总被引次数 562
影响因子 1.813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