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91年高晓声重续"陈奂生系列",并以1988年访美经历为本事创作终篇《陈奂生出国》。本文聚焦高晓声1981年、1988年两次访美对域外经验和中国问题的认识转变,探讨其重续陈奂生系列的形式考虑与思想根源,反思右派作家新时期"归来"后创作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典化造成的局限。从高晓声海外游记、演讲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国民性主题突显,承载了反思历史与促进现代化的现实焦虑,确立了观察与启蒙农民的叙事结构;但另一方面,单一的国民性批判与对农民性的审视,又越来越不能回应1980年代中后期农村改革出现的新问题,也不能充实启蒙者自身遭遇的精神危机。高晓声访美归来后的小说创作正是要从形式上寻找克服危机的可能:一方面,促进陈奂生性格中的能动性、理想性因素来回应中国问题;另一方面,回顾右派改造经历所塑造的知识分子与社会间的关系,反思"归来者"在新时期确立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