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
国学研究
《国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有关国文研究、文献学与语言学、经学研究、国史研究、学术评论等文章。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国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332

《国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有名与无名之间——先秦儒道“和”的观念研究 下载:48 浏览:234
  • 崔基勋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和"作为先秦儒道核心观念,可分为"有名之和"与"无名之和"。先秦儒家重视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有名之和",讲究现象世界中彼此之和谐;道家则重视阴与阳、人与道之间的"无名之和",讲究复归于本根世界中"道"的状态。虽在有名与无名之间距离存在,但两家都试图化解其间的张力。儒家的模式为:从有名之分到有名之和,以有名之和达到天之一;道家的模式为:从阴阳之分到无名之和,以无名之和落实于具体的事物。虽路线不同,但有名与无名之间的"和"成为儒道都关注的问题。
  • 儒道论“和”之两系三义及其当代意义 下载:65 浏览:265
  • 杨杰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儒道两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和"进行探讨。道家主要从宇宙论上讲"天和"、从境界论上讲"心和",要求我们尊重、效法天道,并要求我们经过一番修养工夫达到自我性情平和的心灵境界;儒家主要从人伦世界上讲"人和",要求以仁德观念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的身心关系,使之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自我性情的平和相统一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区分只是侧重点的不同,其最终都是指向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崇高境界。儒道两家论"和"所形成的两系三义的格局,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 从“公”到“人”:程朱“以公言仁”的转变 下载:66 浏览:218
  • 汤元宋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宋代理学家多感慨仁之难言,各家言仁之主旨也多有不同,而其中程颐"以公言仁"之说影响尤大。在"以公言仁"的论证中,程颐曾以"公而以人体之"命题来解释仁。这一命题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张力,都具有不同的解释可能,并最终在朱子学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熹虽然继承了程颐"公而以人体之"说法,但将解释的重点从程颐所侧重的"公"转移到了"人",从而解决了程颐"以公言仁"体系中潜在的理论矛盾,并与儒家经典中"以人言仁"的表述更妥帖地进行了结合。
  • 刘蕺山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及其伦理意义 下载:54 浏览:223
  • 刘玉敏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 摘要:
    明末思想家刘宗周从"仁礼互依""、己礼对立"等角度对《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章进行了详细解读。总而言之,仁即心之本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于心"未发"(静)之时下工夫,使本心没有任何私意邪念,时刻处于"敬"的状态。克己和复礼是同一过程,均指本心的涵养而言。"四勿"则贯彻了蕺山慎独的思想。"慎独"贯穿于整部《论语学案》中,它要求"慎无形之独",体现了蕺山的道德动机论。这一理论在今天无论是对个人修身,还是道德宣传,都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国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9
访问量 106258
下载量 11621
总被引次数 207
影响因子 0.371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