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除了各种佛像雕塑,就是绚丽多彩的壁画图案了。壁画之中大部分都是各种乐舞形象,在此之中又分为佛教的天国乐舞形象与人间的世俗乐舞形象几个类型。前期,壁画内容主体表现的都是佛教内容,但发展到中期,人类现实生活之中的场景开始逐渐呈现在壁画之中。后期,特别是在家族窟诞生以后,就出现了各种呈现现实生活的题材,这些对于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描绘的壁画就被叫作世俗壁画。而在世俗壁画之中出现的乐舞形式,也就被称为世俗乐舞。
摘要: 东北鲁艺文(音)工团始建于1947年,是延安鲁艺到东北后成立的文艺团体。为配合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斗争形式与人民的文化需求,鲁艺进行了一系列的民间音乐活动,并且在组织上进行调整,各团创立城运科(后更名"文运科")负责管理、收纳民间艺人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民间音乐调查组,对东北的民间艺术进行记录整理,以团员自主学习、聘请民间艺人传授和实地采风等方式,吸收、学习并记录了东北民间艺术。创作出歌颂人民群众、抒发人民情感,并具有东北特色的经典作品。为民间音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为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战火中传承民族文化。
摘要: 音乐作为当今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可以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创作人的情绪感受,使听众同创作人一起进入作品所表现的故事中,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而合唱作为音乐的重要类别,作用向来不可忽视。合唱可以展现出独唱不能拥有的磅礴气势,并且能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着力表现时代精神,突出人文主题,在群众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融合中彰显审美品格。[1]当代合唱作品发展至今,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创作表演体系,同时合唱作品的创作也开始寻求新的突破。本文将对当代合唱作品创作研究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以促进合唱作品创作提升的有效措施。
摘要: 当今时代的人们在审美时渴望满足体验经济对于感官、互动、参与、个性化等的需求。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大环境下,"沉浸式音乐"成为前沿与主流,部分音乐逐渐改变了最初以"纯听觉艺术"为主旨的艺术形态,一方面更强调现场实时的表演行为对于内容及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逐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强调视听一体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样式与体裁。本文分析了沉浸式音乐效果其众望所归的原因,探讨了应用手段,尝试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对作曲家们创作思路采访进行了总结归纳。笔者认为沉浸式音乐效果,或者说沉浸式多媒体产业是大势所向,所以不论这种音乐本身还是沉浸式多媒体产业中的沉浸式音乐效果要素,都是值得我们挖掘、讨论,并且充分学习。
摘要: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在民歌方面独树一帜。在侗族民歌中可以分为不同的声部——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不等。本文主要针对改编后的单声部民歌进行分析与研究。改编民歌后的音乐语言、音调进行、音响色彩的追求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从事歌曲创作、演唱以及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作品的主题特征、曲式结构、改编民歌的意义以及所思考的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全方位地对作品的创作思维、发展手法进行技术性研究,解读创作者如何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思维将侗族音乐素材推陈出新,实现自身音乐语言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