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
《城镇建设与科学》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城镇建设领域内最新技术及成果展示的相关论文。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该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596

《城镇建设与科学》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北京市小城镇镇村联动实施模式研究 下载:66 浏览:460
  • 谭丽婷1 武小琛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 摘要:
    镇村联动,就是把乡镇所辖范围的城镇和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统筹规划,实现以镇带村,镇村融合,联动发展。在北京市两线三区、减量提质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宏观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在实施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导致小城镇的镇区与村庄发展不均衡。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小城镇现有的规划实施模式进行研究,从政府、规划师、企业、村民多种角度分析镇村联动的现存问题及迁并型村庄发展缓慢的原因。研究目的是优化小城镇的实施路径和提高小城镇规划的可实施性。
  • 基于产业转型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宜兴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 下载:69 浏览:448
  • 韩会东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 摘要:
    小城镇是连接大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纽带,大力发展小城镇对我国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以空间优先和经济增长为导向的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需求,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因此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和培育成为关键。本文通过梳理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总结"浙江模式"下特色小(城)镇规划思路的转变,并以江苏省宜兴市高塍镇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从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因素——产业角度出发,探讨产业的选择定位和具体策划实施,以及创新驱动下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价值区段的提升。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在浙江省发展经验引导下,对产业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与选择,确定以环保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逐渐弱化目前以电线电缆加工生产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进而通过产业策略实施和具体要素落实,确定了最终的空间规划方案,其产业转型思路与规划研究方法对于其他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基于分形理论的北京传统村落空间复杂性定量化研究 下载:76 浏览:478
  • 刘泽1 秦伟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 摘要:
    目前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复杂性的描述多基于主观判断,而缺乏从客观角度的认知与评测方法,因此难于量化村落整体形态的复杂程度及判断哪些空间会对其造成影响。本研究以京西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的计盒维数法,分别对村落外部空间中不同类型空间的分维值进行计算,并通过比较分析证明了空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形态对传统村落的复杂性起到主要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膨胀与蚕食"的画像处理技术,依次提取不同尺度规模的公共空间并逐步进行解析与统计,以此明确了9.8m×9.8m以上的空间对北京传统村落形态的复杂性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并进一步揭示了传统村落的形成类型与其空间形态复杂性的影响要素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在今后的保护规划中不仅要维持村落"形"的特征,更要延续"形"与"型"的对应关系及其结构体系。
  • 基于人户分离的人地挂钩关系探析 下载:69 浏览:443
  • 张志杰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户分离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些人口大部分在城乡之间流动,既是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又是农村的户籍人口,这使得传统城乡规划中按人口预测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方式变得相对复杂。本文通过建立人户分离情景下的人地挂钩模型,系统分析了按照传统规划方法预测建设用地规模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镇化过渡期间城乡人口双重计算和城乡双重占地现象存在的现实性,应在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中给予相应考虑。
  • 北京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初探 下载:76 浏览:455
  • 夏梦妍1 张学飞2 张建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2期
  • 摘要: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获得批复,新总体规划中对北京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本文以北京部分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其现状发展情况及总体规划实施的困境,反思上版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及内容的转变,对北京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探究。
  • 安徽省五河县医疗设施配置评价研究——响应民众诉求,推进实质性的“均等化” 下载:74 浏览:480
  • 王越1 张捷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期
  • 摘要:
    针对传统的县域医疗设施配置评价一般只考虑"千人指标"及"服务半径"等问题,本文尝试提出更全面和贴近实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价方法。首先对目前主流的四种可达性模型适用领域、所需数据及限制条件做介绍;然后基于县域医疗设施相关信息、人口分布数据、道路网络格局等资料,使用四种可达性模型对县域范围的医疗设施配置状况做客观评价;再后结合居民问卷、访谈等主观资料对前述评价做校核。本文研究发现:(1)县域医疗设施供给区际差异较明显;(2)路网布局对于医疗设施配置起到关键作用;(3)医疗设施供给的空间规模及可达性存在着向高收入地区集聚的特征;(4)基层医疗建设环节薄弱。最后就如何响应全县民众的实际诉求、实现医疗设施配置的实质性均等化做探讨。
  • 基于实施导向的特大城市乡村旅游布局规划研究——以《上海市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为例 下载:75 浏览:463
  • 李开明1 刘俊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期
  • 摘要: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向乡村发展的一种新业态,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满足市民的闲暇游憩需求,同时对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为例,重点研究了乡村旅游规划中的三方面问题。一是产业提升研究。通过分析人群需求,提出了特色旅游产品组成和产品提升策略;通过对旅游功能与空间距离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不同旅游业态分布的引导建议。二是空间布局研究。通过对自然要素、产业要素、文化要素和规划要素的叠加分析,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同时提出了分区管控方案,针对不同分区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规模进行了优化引导。三是用地管控研究。针对现状和拟新增的旅游景区,建立了多要素评估量化系统;对满足相应指标的景区,纳入到规划项目库中。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建设用地,本文研究了配套服务建设的用地比例和规模。
  • 英国乡村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下载:79 浏览:496
  • 韦悦爽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期
  • 摘要:
    英国的乡村保护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文首先对乡村的性质进行分析,构建英国乡村发展的价值基础。其次,对英国1949年通过的《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建立的三项基本的乡村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介绍。最后,本文认为英国乡村环境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包括:塑造综合发展的治理价值观、健全法律制度、强调地方自治和多方合作协调。
  • 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乡村道路规划建设改进策略研究 下载:72 浏览:499
  • 栾翠霞1 杨军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期
  • 摘要:
    文章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梯田遗产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勘测等方式对遗产区不同等级的乡村道路建设现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归纳总结遗产区不同等级乡村道路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旅游环线主路路基不稳、路面下沉;旅游环线支路密度较低路网不成体系;村庄内部道路路面较窄无法通车,且缺乏道路绿化、道路照明、排水排污等设施;梯田内部缺乏机耕道等。针对不同等级道路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对路基路面铺装、道路排水、路面密度的规划设计,以及道路绿化、道路照明、道路舒适性、管理与养护等相关内容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城镇建设与科学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1
访问量 95623
下载量 18213
总被引次数 371
影响因子 0.557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