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心理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057

《心理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戒毒人员戒毒动机对复吸倾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下载:65 浏览:363
  • 曾晓青1 练晨新1 陈美荣2 吴挺云3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目的:考察强制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对于复吸倾向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戒毒动机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0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强制戒毒人员戒毒动机负向预测复吸倾向;(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介了戒毒动机和复吸倾向的关系;(3)心理韧性调节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结论:戒毒动机不仅直接影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复吸倾向,也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复吸倾向,心理韧性增强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复吸倾向的影响。
  • 中学生良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下载:43 浏览:230
  • 王小凤1,2 燕良轼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采用青少年良心问卷、学业成就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10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学习投入在中学生良心与学业成就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良心及各维度与中学生学业成就、学习投入均呈显著正相关;(2)学习投入在良心及其责任心、孝敬心、宽恕心、诚信心、是非心维度与学业成就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表明中学生良心及其上述维度可通过学习投入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
  • 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下载:68 浏览:258
  • 马华维 韩景云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从契约制定过程角度,探究个体制定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制定宿舍契约能提升宿舍人际信任,认同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契约参与度不但能提升被试对其他被试的情感(善心)和认知(依赖)信任,而且能提升被试在信任游戏中对其他被试的信任行为;并且认同感在前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综合两个研究结果,契约参与度能提高对共同参与制定契约的同伴的信任,且社会认同能解释这种影响。
  • 全国高考英语试题的城乡项目功能差异分析 下载:44 浏览:338
  • 关丹丹 乔辉 陈康 韩奕帆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期
  •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针对高考英语成绩存在的城乡差异,检验这种差异是否来源于试题在城乡上的项目功能差异。如果两个能力本来相同的考生群体在某一试题得分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该试题就存在项目功能差异。研究采用试题标准化分数差法,利用STDIF软件逐一分析了2016年三套全国高考英语卷的客观题是否存在城乡上的项目功能差异,在确定客观题没有项目功能差异后,以客观题成绩为匹配变量,采用条件得分图法对书面表达题是否存在城乡上的项目功能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考英语全国I、II、III卷均未发现城乡上的项目功能差异试题,即可以认为高考英语全国卷对城乡不同户籍考生都非常公平、公正,城乡考生在英语成绩上的差异并非题目的公平性所致。
  • 运气特质:将机遇转化为一种可利用的力量 下载:48 浏览:333
  • 杨勇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运气在各种文化中都非常普遍,但在心理学界对运气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分析以往三种主要的运气观后,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将运气定义为"个体在一定时间或期限内由定数和变数组合而成的发展轨迹或发展趋势,其中变数主要是指机遇,定数主要是指运气特质"。运气特质能决定个体幸运与否,并通过产生控制幻觉或者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将运气转化为个体可利用的内部力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运气特质的结构及其与幸运感、感恩、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赌博行为、腐败行为等变量的关系。
  • 六祖惠能的偈语中的心学思想探究 下载:53 浏览:219
  • 李炳全1 叶枝青2 张旭东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六祖的偈语是其禅学思想的肇始和集中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学思想。概括起来,它所蕴含的心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的本体性与修心;心无与心存;心悟;静心等。这些思想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宗教思想,同时也是一种人们修心处世之道。它们给予当代人以很大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 下载:45 浏览:415
  • 葛鲁 嘉陈雷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 线下受害者到线上欺负者的转化: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及高自尊对此效应的加强 下载:70 浏览:269
  • 王建发1 刘娟2 王芳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2期
  • 摘要:
    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欺负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公共问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易引发广泛的危害。研究聚焦于被欺负者和欺负者潜在转换的视角,考察有过线下被欺负经历的个体是否实施网络欺负的可能性更高,且是否是道德推脱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而此作用还会受到高自尊的增强。以中学生为对象,间隔六个月时间,在时间1测量了线下受欺负情况、道德推脱和自尊,在时间2测量了在网络上欺负他人的情况。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社会赞许性之后,线下受欺负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的程度,且道德推脱在其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此外,这一中介作用还受到自尊的调节,随着自尊的增强,在线下越受欺负的青少年就越会通过道德推脱合理化其攻击行为,从而在网上做出更多对于他人的欺负行为。
  • 他人注视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305
  • 周相群 严璘璘 王哲 胡信奎 许跃进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有研究发现,他人的注视会使人们倾向于遵循社会规则,但甚少发现他人注视状态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眼睛的呈现类型和形式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来考察哪种注视状态能有效抑制个体的不诚实行为。结果发现,非伴随注视状态下,被试表现出不诚实行为,且不同类型的眼睛对被试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影响;伴随注视状态下,直视眼抑制了被试的不诚实行为,而斜视眼则没有。这表明他人持续的注视可能作为内隐的名誉线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不诚实行为。
  • 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学习及其长度迁移效应 下载:66 浏览:210
  • 姜珊1 关守义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内隐学习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被试能够习得何种结构及其相应的学习机制。远距离规则的研究为澄清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现有研究已证实被试能够内隐地习得并迁移固定长度的远距离规则。按照内隐学习抽象性的观点,如果被试习得的是远距离的抽象规则本身,那么迁移也同时会发生在不同长度的材料上。因此,研究以独特的汉语声调水平映射规则为材料,通过对表面特征与底层规则之间的分离操作,探讨声调水平映射规则的内隐习得和长度迁移,结果表明被试不仅能够习得这一规则,还能够将该规则灵活迁移到不同长度的材料上,进一步为内隐学习的抽象性特点和无限性的学习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新证据。
  • 初中生风险决策表现的认知建模分析:自尊及性别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416
  • 刘笑笑1 辛涛2 林喆1 刘彦楼3 孙小坚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选取山东省某初中308名学生,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使用"效用-固着"模型对决策包含的动机、认知、反应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建模分析,探究自尊水平和性别对初中生风险决策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初中生的风险决策表现不佳,对损失不敏感。在控制年级的影响后,分层回归分析表明:(1)自尊水平和性别对决策的动机过程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男生无论自尊高低对收益都较为关注,女生中高自尊者更加关注收益。(2)决策成绩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更多选择有着较高损失值的不利选项,而女生更多选择损失频率较低的有利选项。(3)自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机和认知过程,高自尊水平者在动机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对损失的规避,在认知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维持之前的决策选择。
  • 金钱崇拜对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 下载:54 浏览:229
  • 杨超1 袁方舟2 陈红1,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采用经典跨期选择任务范式,以个体的金钱喜好差异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考察金钱崇拜对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个体的金钱崇拜水平与其跨期折扣倾向显著负相关;(2)无论跨期决策任务的难易和兑现时间的长短,高金钱崇拜者更倾向于选择较大的延迟奖赏,而低金钱崇拜者更倾向于选择较小的即时奖赏;(3)高、低金钱崇拜者的跨期决策反应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反应时都明显地受到任务难度的影响,即在容易条件下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些。结果表明,个体的金钱崇拜水平在跨期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致使高金钱崇拜者更愿意等待延迟大奖赏的到来。
  • P3b反映基于相似性的图形类别归纳决策过程 下载:50 浏览:258
  • 杨雪 龙长权 陈安涛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1期
  • 摘要:
    先前关于归纳推理的研究没有探讨过图形类别归纳任务中决策过程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特征。该研究采用图形材料,通过记录和分析图形类别归纳推理任务的结论评估阶段的脑电信号,探讨了不同类别条件下图形归纳推理决策过程的ERP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推理决策过程中,当前提为一些狗具有某种属性特征时,结论一致类别(狗类及马类)比结论不一致类别下(椅子类)的归纳推理诱发了更大的P3b的波幅;而结论一致类别下,类别内(狗类)比类别外(马类)推理诱发更大的后部脑区的P3b的波幅,反映了相似性对类别归纳的贡献。该研究为理解类别归纳过程的决策阶段的动态加工过程提供了神经电生理学证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类别归纳的相似性理论模型。
  • 基于虚拟博弈任务对冒犯者得到宽恕后行为的研究:人格的调节作用 下载:45 浏览:230
  • 张田1 傅宏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 内隐和外显测量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来自IAT和BIAT的证据 下载:47 浏览:326
  • 吴睿1 郭庆科1 李芳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利他行为是指人们自愿付出一定代价做出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该研究以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内隐和外显测量对利他行为的预测效度,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将4种内隐利他测量方法和1种外显利他测量方法相结合,以自发性水平不同的3种利他行为为结果变量。结果发现,IAT和BIAT的信度和效度较好,BIAT尤其值得采用。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有效地预测真实情境中自发性较高的捐助行为,外显测量则预测了意识控制下自我报告的利他行为。结果表明,只有内隐利他自我概念测量能预测真实情境中快速发生的利他行为。其作用是外显利他测量和内隐利他态度测量所不能代替的。
  • 道德信息对面孔吸引力判断的无意识调节 下载:67 浏览:323
  • 罗秋铃1 侯庆辉1 陆春雷1 莫雷2,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抽象语言信息是否能够影响知觉?本研究在审美领域对此进行考察,探索无意识获取的道德信息是否影响个体对相应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受到内隐道德信息的调节,且调节效应与面孔本身吸引力水平无关;另外,面孔审美判断的反应时受到道德美丑和面孔吸引力的共同影响,尤其当两类信息相矛盾时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判断。研究结果表明抽象的社会道德信息可以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判断产生自上而下的调节。
  • 寻找自我:基于认知神经的观点 下载:46 浏览:413
  • 周爱保 马晓晨 《心理学研究》 2018年10期
  • 摘要:
    默认网络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进化的社会适应性建构了自我的认知神经基础,与James的自我结构相对应:主我位于后部扣带回,精神自我位于内侧前额叶,身体自我位于顶下小叶和脑岛;并且与内侧前额叶、顶下小叶和后部扣带回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关。个体在基线水平的大脑活动表明,自我是通过后部扣带回接收并调节全脑(包括表征客我的脑区)信息流,随时准备将外界满足需要有利于个体生存的资源纳入其中的神经系统。对于探讨"认识自我"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 《周易》对探索潜意识启示 下载:62 浏览:333
  • 柳艳松 《心理学研究》 2018年9期
  • 摘要: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周易》是一套复杂的隐喻认知系统,"象"与"理"都是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潜意识通过心理表征以隐喻的方式呈现,精神分析师借助隐喻方法来分析潜意识。将潜意识的呈现形式(如梦、口误等)理解为某种"象",把"象"作为表征潜意识的符号与工具,通过"观象、取象、辨象、立象、尽意"这个认知过程,实现对"理"(潜意识)的理解。通过"象思维"来探索潜意识对中国人来说具有文化上亲和性,克服精神分析中的"无结构性"与"语言的限制"。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心理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6
访问量 160258
下载量 76521
总被引次数 723
影响因子 1.5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