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系开放获取期刊,主要刊登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成果报道及评述。本刊支持思想创新、学术创新,倡导科学,繁荣学术,集学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旨在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学者、科研人员提供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心理学领域内不同方向问题与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

ISSN: 3079-1057

《心理学研究》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



提示文字!

注:我们将于1~7个工作日告知您审稿结果,请耐心等待;

您也可以在官网首页点击“查看投稿进度”输入文章题目,查询稿件实时进程。

  • 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研究 下载:42 浏览:231
  • 曾拓1 莫雷2 马伟军3 曾嘉平4 曾祥炎2 王金道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 摘要:
    通过视觉与组词任务启动范式的两个实验考察了利他人物形象与利他词语对利他行为的内隐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完成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启动(实验1)与完成利他组词任务启动(实验2)的实验组被试,在独裁者分配任务中分配给他人的钱数显著多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人物形象视觉和利他语义组词都可以使个体的利他行为被显著直接无意识启动,即内隐启动。研究对设计能更好地启动人们的利他行为的一般情境有重要的启示。
  • 世界大学排名比较中的再认启发式和线索推断 下载:51 浏览:310
  • 高山川 王燕 《心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 摘要:
    针对三种世界大学排名比较任务(综合实力、商业与管理专业、农业与林业专业),用问卷调查了208名大学生并考察其利用再认启发式和额外线索作推断的情况。结果发现:(1)被试在前两种任务中的正确率均超过60%,选择可再认学校的比率及其正确率也较高;(2)比较类别对再认的选择率及其正确率均有显著影响,效应量很大;(3)再认效度较低或无法利用再认时,被试的选择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外国线索或专长线索的预测;(4)多出一条不利线索时,再认选择率比只有再认线索时有所降低但不低于50%,多出一条有利线索时,再认选择率的变化因线索而异,不一定显著地增加。
  • 时间的计划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预测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315
  • 刘金平1 张利利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 摘要:
    采用情境测验方式,考察时间的计划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1)倒计时计划方式相比正计时计划方式能预测较迟的任务完成时间;(2)计划过程测量显示,倒计时计划方式促使被试采用新的角度对目标任务的计划安排过程进行思考,进而做出更符合实际的时间预测;(3)目标任务的类型影响个体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结论:时间的计划方式影响个体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倒计时计划方式对任务完成时间的预测更符合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
  • 高难度材料的元记忆监测更受记忆广度的制约 下载:40 浏览:410
  • 王协顺 苏彦捷 《心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 摘要:
    以不同难度(有、无意义联系)的两种中文词对为记忆材料,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200名,采用经典的回忆-判断-再认(recall-judgement-recognition,RJR)范式,考察短时记忆广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在不同难度材料上元记忆监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于无意义联系的材料,个体在有意义联系的材料上,JOL、FOK和JOC判断等级更高,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更好。但是,个体在不同材料上的JOL判断和线索回忆受短时记忆广度的调节。不同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在有意义联系材料上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无显著差异,但是在无意义联系材料上,高短时记忆广度个体的JOL判断等级和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均显著高于低短时记忆广度个体。同时,相关分析结果也发现,相比于低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高短时记忆广度的个体,其线索回忆测验成绩和再认测验成绩与JOL、FOK和JOC判断等级之间更加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元记忆监测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而短时记忆广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记忆能力,是个体元记忆监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对难度较大的材料。
  • 道德判断的整合和分离效应:ERP的证据 下载:43 浏览:308
  • 谢清1,2 杨群1 田学红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该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探索不同类型的道德违反事件的时程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道德违反事件在P2成分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N2成分上,所有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差异显著,且涉及性的道德违反的波幅大于涉及身体伤害和诚信的道德违反事件。在P300和晚期正成分上,只有涉及性的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出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道德违反事件在早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而在后期的加工阶段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 政治信任:心理学视角下的前因后果 下载:40 浏览:228
  • 刘建平1,2 杨铖1,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是近年来政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变量。研究主要从政治信任的概念、基础理论、特征、测量、相关前因及结果变量的比较及实证研究方面,对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析。针对现有研究情况,提出未来研究应注意从测量客观性、实验室操纵、相关因素关系、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 下载:47 浏览:409
  • 姚若松 郭梦诗 《心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 摘要:
    基于积极心理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并基于希望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借此构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希望与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和希望及其各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社会支持通过希望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水平。研究结果证实了希望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参考建议。
  • 身体动作与语义加工:具身隐喻的视角 下载:51 浏览:222
  • 王继瑛1 叶浩生2 苏得权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 摘要: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个体建立基于身体经验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结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不管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只要有具身隐喻联结的概念,其语义的理解便会受到具身启动效应的影响。大脑在加工动词或者含动词的句子时,不仅激活了语言中枢和运动皮层,且大脑随着个体是否执行与语义相应的动作、抽象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其文本背景是否符合等因素而激活不同的神经回路。本文将对以上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具身隐喻的视角为身体动作影响语义加工的神经机制模型提供初步的思路。
  • 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人与环境:具身的社会认知 下载:30 浏览:46
  • 黎晓丹1 叶浩生2 丁道群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 摘要: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 具身心智对进化心理学的质疑与挑战 下载:43 浏览:249
  • 张茗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 摘要:
    具身-生成心智倡导生命与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它重新定义了自然选择,强调身体和生命活动对认知的关键意义,并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文化适应的主体。它在心智进化的本质、认知的核心工作假设、人类本性与文化,以及基因、身体、生命活动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上都有着完全不同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解,并对后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 激进生成论及其反表征主义革命 下载:35 浏览:413
  • 叶浩生 杨文登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 摘要: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 自我效能感影响航线飞行安全绩效的多重中介模型 下载:33 浏览:45
  • 晏碧华1 刘真1 任杰1 杨仕云2 游旭群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 摘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38名民航飞行员,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飞行安全绩效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组织信任、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的作用。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组织信任、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和安全绩效有直接正向作用。组织信任在自我效能感对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安全绩效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在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效能感对安全绩效有直接效应,并可通过组织信任、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对安全绩效产生间接影响。
  • 大学生一般结果期待对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 下载:223 浏览:246
  • 王娇 刘晓明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以一般结果期待的双维结构观点为基础,按照一般结果期待的乐观期待和悲观期待的水平将184名大学生样本划分为明显乐观、明显悲观、双重倾向和倾向不明四个类型,进而探讨不同类型大学生在创业投资情境下一般结果期待对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概率、描述框架与一般结果期待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低风险概率、积极框架下,双重倾向型一般结果期待大学生比其他三个类型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风险寻求偏好。
  • 道德判断中的框架效应:一个新的视角 下载:34 浏览:233
  • 梁凤华1 段锦云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道德领域亦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关这类偏差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研究以600名大学生为对象,以亚洲疾病和工厂风波两类经典情境为实验情境,设置正面和负面两类属性框架,以研究道德判断的框架效应。结果发现,在面临道德判断情境时,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方案,而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风险性方案;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评价风险性方案更违背道德,在负面框架下则认为确定性方案更违背道德;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道德之可谴责性评价与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本身之道德违背性评价的判断并不一致:在正面框架下,若情境中人物选择风险性方案,被试认为其行为更应受到谴责;但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方案和风险性方案在道德上应受谴责性的评价并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道德判断框架效应存在性别差异,负面框架下女生更为风险寻求。
  • 中外两种主要推理模型的实验再比较研究 下载:32 浏览:343
  • 胡竹菁 胡笑羽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本研究采用2X2两因素(自变量分别为"心理模型数量"和不同"内容性质")重复测量拉丁方实验方法,在范畴三段论推理题的内在结构为"形式正确",且"推理者已经掌握相应的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前提条件下,对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模型"与中国学者提出的"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这两种理论模型再次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确形式—正确内容"和"正确形式—错误内容"两种不同结构的推理题,若按照形式逻辑规则来判定推理者"对各推理题的结论能否从两个前提中推论出来的推论结果"是否正确,则有:(1)当推理题含有错误内容的情况下,即使该推理题只是由"一个心理模型"所构成,也会使推理者降低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2)当推理题是由正确内容所构成时,即使该推理题是由三个心理模型所构成,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也要比"单模型——错误内容"构成的推理题的可能性更高。由此得到的比较结论是:在本实验条件下,"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对实验结果所做的解释要比"心理模型"理论所做的解释更为贴切。
  • 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下载:67 浏览:253
  • 刘耀中1 谢宜均1 彭滨2 倪亚琨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 摘要: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加入编委加入审稿人
心理学研究  期刊指标
出版年份 2018-2025
发文量 676
访问量 160258
下载量 76521
总被引次数 723
影响因子 1.502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