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多中心理论视域下渤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研究 下载:46 浏览:353

郑建明 刘天佐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渤海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载体,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壮大对渤海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不合理的开发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频发、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渤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渤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主体较为单一,权力运行缺乏多维性,同时作为治理主体的市场和公众未发挥其治理作用。在运用多中心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发挥市场在渤海环境治理中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为公众提供具体可行的参与制度,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行为安全理论船舶溢油污染的人为因素研究 下载:37 浏览:332

张继平 赵霞飞 李强华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为因素中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通过对相关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分析发现,船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装油作业操作失误、航行中操作不规范和卸油作业操作不当;究其原因,海事机构监管不严,航运公司管理不到位和教育培训机构忽视船员培训质量,最终导致船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要对船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偏,需要加强海事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航运公司对船员的管理和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对船员的培训质量,以减少船员不安全行为的产生,保障船舶的安全。

我国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时空动态演变格局研究 下载:73 浏览:472

杨杨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是陆域经济社会活动对海洋环境负外部性的集中呈现,是过度利用海洋环境容量与忽视海洋自净能力的体现。本研究以"时间和空间"为切入点,按照"过程-格局-机理"的分析框架,分析56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时空动态演变格局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甄别不同区域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关键影响因素,探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的路径选择。从时间过程上看,变异系数揭示出56个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污染差异较为显著。从空间格局上看,空间自相关系数表明沿海城市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程度与地理相邻城市具有正向的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关系,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从核心影响因素来看,局部变量"人均第二工业产值"、"人均第三工业产值"、"人均工业污水排放量"和"人均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回归系数并不是区域内的某种"平均",而是在56个沿海城市各不相同,表现出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

观念史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海权观念嬗变 下载:69 浏览:464

李强华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中国在近代以前的漫长历史中都是一个陆权国家。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通过其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国门,近代中国才开始被迫面对海权问题。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中国基本上丧失了制海权的控制。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后,近代国人在反思战争失败中认识到制海权和海上力量的重要性,进而运用海权指导海军重建。国际法的传入使得近代中国开始从海洋权利的视角理解海权并运用国际法维护海洋权利。20世纪初,以孙中山和陈独秀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国家主权的高度去理解海权,试图通过发展海上实业争取海洋权益以及收复领港权等手段加强海洋权利的维护,这标志着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成熟。近代中国对海权观念的理解和运用囿于自我防卫的战略目标,这与西方列强利用海权进行殖民扩张有根本的区别。近代中国的海权观念的嬗变一方面受到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在抵御外侮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近代中国海权观念的研究,对我们今天海权观念的建构以及"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国海洋渔业法律制度的困境与破解 下载:69 浏览:483

卢锟1 王小军2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涉及多方主体之间的博弈。我国当前的海洋渔业法律制度以政府自上而下确定投入和产出控制指标的管制模式为主,单向度的主体权力使其难以摆脱"政府管制俘虏"、监管措施落实不到位、合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的掣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私益与公共物品的矛盾导致市场与政府都面临着"失灵"的风险,治理模式通过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为破解这种"失灵"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有助于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明确海洋渔业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完善渔业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机制、健全基于自行守法和外部强制的分级监督机制等方面构建我国海洋渔业法律制度的治理模式。

基于渔业透明度建设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探析 下载:72 浏览:495

邵化斌 唐议 黄硕琳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海洋渔业管理是国际海洋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渔业透明度的提出为此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当前的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制度在信息共享、减少兼捕、栖息地保护、捕捞方式改进和打击IUU等方面均有强调渔业透明度建设,但也存在着国家政治意愿不同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系统方法的适用程度,以及提升养护意识和综合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00852-39622725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