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乡村振兴路径——以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堡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81

任凯 《中国城镇》 2020年1期

摘要:
过去单纯依赖城市资本驱动的乡村振兴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冲击较为严重,而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可以从物质空间、社会秩序、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助力乡村实现复兴。在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从广义生态链中寻求可持续振兴路径,并且依托高度自治化的优势构建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包括物质空间建设中的格局—过程—机理营造模式、被动城市化作用下的状态—响应—适应机制,以及文化生态的暴露—融合—创造体系。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巡镇镇五花城堡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认为其振兴路径符合社会生态低冲击视角的发展路径。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皖北地区乡村空间演变与启示——以涡阳县顺河村为例 下载:64 浏览:409

刘思利 李鹏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4期

摘要: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城乡统筹""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乡村规划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实践至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空间无序混杂、环境被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消失等新问题。安徽省内淮河以北地域,即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该地区处于中国南北交界带,地域特征明显,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产业传统、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单一、脆弱性强。因此,对皖北地区乡村空间的针对性研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组织视角下皖北地区乡村空间特征总结,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顺河村为例,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并借助Earth Explorer等平台进行历史影像图采集,梳理近百年来村庄空间演变脉络,分析经济、社会、生态与村庄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皖北地区乡村空间自组织演化的内在规律。旨在把握其规律性,提出自组织与他组织有效结合、同向复合的他组织策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视角下特色电商小镇产业遴选与评价方法探究——以徐州市沙集小镇为例 下载:73 浏览:446

韩冰1 唐潭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期

摘要:
在特色小镇持续降温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选择和培育既适合本镇区经济发展基础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又有发展潜力优势的产业,成为各地当前的紧迫任务。本文选择村镇中小型电商企业众多的特色电商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企业大数据研究这一类镇区优势产业的评价及遴选方法,探索一种基于大数据手段的普适性方法,以期为同类小镇提供有益思考。

西江千户苗寨传统民居屋顶研究 下载:57 浏览:335

邹涵1,2 郑超引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0期

摘要:
屋顶是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外部形态元素,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西江千户苗寨的传统民居是苗家人为适应当地自然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应对,其屋顶独具民族特色。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对贵州省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民居屋顶的类型、材料、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尝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发掘苗寨民居屋顶的特点,为民居建筑与遗产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当前地域性建筑设计与建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后生产主义时代比利时乡村空间发展特征、机理及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示 下载:69 浏览:384

赵立元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欧洲发达国家乡村从生产主义向后生产主义转型的背景和内涵。然后,以比利时弗拉芒地区典型村镇为例,从微观角度总结后生产主义时代欧洲乡村空间的发展特征,包括多样化的乡村产业空间、友好平衡的生态空间、鲜明的乡村性特征与地方特色、完善高水平的公共设施建设、丰富多样的乡村空间功能和有机交织的城乡空间关系。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解析内在的实现机理,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福利国家政策作用的延续、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引导政策、利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产权制度和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五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局面。最后,结合比利时乡村空间发展经验,基于我国现实基础,从乡村规划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

旅游区边缘型小城镇规划策略研究——以杨柳镇为例 下载:72 浏览:400

孟祥婉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自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以来,小城镇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小城镇是乡村地区发展的引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千差万别,其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不尽相同。安徽省宣城市杨柳镇属于各方面资源条件比较普通的小城镇,其较突出的特点是位于重点旅游区的边缘区位。这样的区位条件一方面给杨柳镇提供了优先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其各种资源也有被虹吸的可能。本文从生态学的边缘效应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杨柳镇在旅游区边缘的边缘效应,通过对现状资源、发展条件的梳理评估及空间化,分别从交通、功能、资源、空间等多个方面探寻边缘型小城镇的发展路径。本文认为充分利用边缘区的区位优势,通过对交通、功能、资源、空间的提升和改善,是资源条件平平的边缘型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

南疆地区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径初探——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为例 下载:80 浏览:469

胡雪峰1 郁佳影1 王兴平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期

摘要: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政策的密集出台,边疆地区在国家新一轮沿边建设中已从发展边缘转为前沿。特色小城镇既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更在边疆地区城镇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产业特色化是边疆小城镇融入"一带一路"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从而受到国家和沿边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具有典型代表性,文章以南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南疆地区与内陆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条件的深度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产业发展阻碍力、摩擦力、驱动力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性,进而提出新时代南疆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正面临"三大转变"的特殊性要求——发展视角由重视片区向着眼全局转变、发展思路由注重二三产向注重三次产业转变、发展模式由本地发展向外来聚力转变,最终构建出"区域化+融合化+平台化"的适应性规划策略,并以拜城县铁热克镇产业发展规划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产业融合发展下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下载:62 浏览:379

章国琴1 段进2 刘红杰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增效、乡村繁荣和村民增收的"产村共荣"。在此目标下,面对机遇和挑战,在产业融合带动下江苏省无锡市乡村从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到空间环境均展现转型生机,形成新型农业推动下的环境优化型、工业升级引导下的分离与集中型和三产发展促进的特色塑造型三种具有产业特色的乡村空间转型模式,并针对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阻碍乡村整体提升的瓶颈:因产业开发预评估的不足、产业融合体运作低效导致的产业融合发展虎头蛇尾和因政策引导保护不力产生的产业融合发展离村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策略。

乡村空间结构演化中的“有机消长”与“迭代替换”——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解释框架 下载:65 浏览:342

张鹏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9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意味着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的发展伴随空间结构的重构。本文基于对乡村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性分析,梳理了乡村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与内在机制,从要素流动的视角构建"权力理性"和"资本理性"驱动下的乡村空间结构演化初步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条件假设、理论演绎和解释。本文认为,乡村空间结构演化是权力和资本深层次运作的表象和结果,呈现出"有机消长"和"迭代替换"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体现在乡村结构演化的五个阶段:结构形成前期、结构形成期、结构强化期、结构调整期、结构重构期。最后,从人口流动、土地流转和管理角度进行了乡村发展政策的若干探讨。

基于BIM的轻型结构房屋系统模块化设计研究 下载:61 浏览:331

张莹莹 张宏 《建筑技术学报》 2019年12期

摘要:
由于模块化建筑的大部分构件在工厂生产组装,施工现场只进行模块单元间的装配。因此,精确合理地生产建造流程和生产计划的制订,以及各专业和各建筑产品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方式与效率是重点和难点。建筑信息模型拥有强大的参数化设计与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功能,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最佳途径。

民国建筑群热舒适性研究——以南师大外国语学院为例 下载:72 浏览:480

张军学 彭昌海 杜昕睿 《中国建筑》 2019年8期

摘要:
南京民国建筑群是一类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百年的历史对建筑本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使用者的热舒适性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该文通过对古建筑一系列的标准热物理实验测试和分析,评估这类建筑的热舒适性指标。研究结果为PMV=1.99和PPD为76.2%,表明此类建筑指标偏高,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或改造。

便携光学测量技术在西藏建筑遗产记录中的应用与讨论 下载:98 浏览:515

孙政1 曹永康2 张莹莹3 《中国建筑》 2019年1期

摘要:
近年来光学测量技术在国内外建筑遗产记录中有广泛应用,但设备便携性是制约其用于偏远地区的重要因素。首先总结了当前四种主要的便携光学测量技术,之后结合两处西藏建筑遗产的案例,介绍了摄影测量与全景相机视频测量的应用,并讨论了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图学表达的问题。

西藏建筑遗产测绘中的技术适用性 下载:87 浏览:500

张莹莹1 孙政2 《中国建筑》 2018年3期

摘要:
建筑遗产测绘为建筑史研究提供史料、为建筑遗产保护采集数据,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测绘技术的适用性在我国还没有引起广泛重视。比如,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类型,西藏建筑遗产测绘中并不能照搬华北地区常用的激光扫描和CAD二维绘图。该文介绍了西藏建筑遗产的特殊性及其对测绘技术的影响,并通过江孜白居寺和年楚河流域的建筑遗产两组实例对测绘技术进行了对比,结论是低空摄影测量和GIS在西藏的建筑遗产测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