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MIF的继电保护状态评价及其在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23 浏览:242

王丽敏 杨国生 詹荣荣 王文焕 李妍霏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为准确评价继电保护设备健康状态,提升继电保护设备管理工作水平,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继电保护状态评价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继电保护的技术特点;建立继电保护状态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解决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继电保护状态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继电保护状态评价及其在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的功能模型和结构模型,确定了继电保护状态评价方法。结合目前继电保护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继电保护状态评价结果在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解决思路,并开发完成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继电保护状态检修系统,应用于多家调度单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泛在电力物联网实施策略研究 下载:14 浏览:153

陈麒宇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实现能源转型目标的必要手段。从电力系统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出发,论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意义,提出了实施策略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实现能源转型,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增加。这些能源的随机性给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造成巨大压力,有时不得不弃掉一部分风电光电。为了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风电光电的利用率,必须对可控负荷和分散式发电进行控制。因此,需要用互联网连接可控负荷和分散式发电,形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常规发电厂、大型风电场、光电站等已经和电力系统连接了,调度可以直接控制。因此,泛在电力物联网主要任务是连接负荷和分散式发电,尤其是可控负荷。电动汽车是可控负荷中最容易实现可控的,其次是热水器、电热锅炉和空调等。利用泛在电力物联网,协同控制风电光电、可控负荷、分散式发电等,可以提高风电光电利用率,实现能源转型目标。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 下载:32 浏览:336

杨东升1 王道浩1 周博文1 陈麒宇2 杨之乐3 胥国毅4 崔明建5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结合智能终端传感器、通信网、人工智能和云平台技术构成的复杂多网流系统,其具有全息感知、泛在连接、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点。首先阐述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特征,并详细分析了其体系架构;其次,从智能芯片、5G与LPWA、物联网平台三方面探讨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业务壁垒、信息安全、数据分析和商业模型4个角度分析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关键难点;最后研究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前景。

主动配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下载:24 浏览:254

顾水福1 张媛2 陈西颖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对供电可靠性、电压分布、网损均产生一定影响,传统配电网规划方法已无法适用。构建主动配电网(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ADN)规划设计体系结构,从电网现状、负荷预测等方面制定主动配电网规划内容,重点研究基于分布式电源风险度出力置信区间的源网荷一体化平衡及网荷协同性规划方法,最后给出主动配电网电气校验方法,验证方案制定的合理性。

计及级联失效的电力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估 下载:23 浏览:246

马世英1 郭逸豪2 宋墩文1 郭创新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电力信息系统对保障电网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电力信息系统发生故障会导致系统中负载的重新分配,由此引发的网络拥塞等问题可能导致新的设备或子系统故障,从而形成级联失效。将电力信息系统抽象为复杂网络,在此基础上,改进了传统的负载-容量模型使其满足电力信息系统数据流特点,同时将节点在物理世界中的分布反映在节点负载中;从拓扑结构和网络性能两方面建立了脆弱性评估指标,并给出了完整的脆弱性评估流程;最后,通过对测试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级联失效的过程和冗余系数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三端背靠背柔性直流输电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及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下载:31 浏览:326

邹丹1 艾欣1 王奥1 王坤宇1 黄仁乐2 陈乃仕3 蒲天骄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探讨了一种在10 kV配电网中引入三端背靠背(back-to-back,BTB)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VDC,VSC-HVDC)系统的接线方案,通过VSC-HVDC的控制实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抑制环流的目的。VSC-HVDC系统中换流站在传统控制模式下几乎没有转动惯量,难以有效地参与电网调节。为了提高电网受端系统频率的稳定性,改善系统发生故障后的运行特性,在中压(10 kV)交流配电网的背景下,提出了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策略在三端BTB VSC-HVDC系统中的应用。首先在10 kV系统中加入三端BTB VSC-HVDC互联装置建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建立换流站在传统控制和VSG控制下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PSCAD/EMTDC平台进行仿真,在2种控制方式下得到系统在受到扰动和发生故障时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三端BTB VSC-HVDC系统受端换流器使用VSG控制能有效地参与电网调节,增加系统惯性,改善系统的暂态特性,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外送系统源网协调风险及仿真评估 下载:25 浏览:267

马世英 王青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外送系统新能源占比高、耐受直流故障扰动冲击能力低,在源网协调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该文分析了我国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外送系统主要的风险隐患,包括电压波动、频率波动和低频振荡问题。指出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外送系统源网协调仿真评估的建模重点,包括励磁系统辅助控制环节、发电机涉网保护、含动力系统的发电机调速控制精细化建模等方面。提出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外送系统源网协调仿真评估流程及注意事项,可为实际电网源网协调提供参考。

多电压等级直流电力系统发展与挑战 下载:36 浏览:378

李英彪1 梁军2 吴广禄1 李根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越来越大,输送距离越来越远以及大规模分布式发电和直流负荷的接入,现有的交流电力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电力系统发展的需求。由于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的技术优势,交流电力系统面临的这些挑战,却给直流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介绍了欧美各国和我国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压直流配电系统和低压直流供电系统等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电力技术的发展现状,分别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中压直流配电技术和低压直流供电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说明,并针对现有交流输电技术的不足,分析了直流电力技术在新能源远距离输电和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方面的优越性。最后介绍了现有技术水平下直流电力系统发展在关键设备研发、控制保护和标准制定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风水协同运行控制信息的传输 下载:33 浏览:345

陈麒宇1 张芳2 章锐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为响应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保障大规模风电接入下风水协同安全稳定运行,研究风电水电协同运行(wind power and hydropower coordinated operation,WHCO)对信息通讯技术的需求。结合电网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现状,提出WHCO信息通信保护专网(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tection network,ICPN),搭建ICPN的功能架构,并提出了关键技术。在WHCO调度系统中建立具体的WHCO-ICPN系统,介绍了系统的信息共享、信息通信时延以及安全防御功能。该系统为WHCO的实现提供了测量与控制信息实时传输通道,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考虑山东近海不同风能天气特征的风电功率区间预测模型 下载:81 浏览:465

余沣1,2 董存3 王铮2 蒋建东1 王勃2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风电功率区间预测是应对大规模风电机组并网运行的有效手段之一。针对山东风电并网运行建立了一种考虑山东半岛不同风能特征的风电功率区间预测模型。对比了不同风能条件下半岛内风电场出力特征和风电功率历史预测误差分布特点,发现风电场出力分布范围随风速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在出力分布范围较大的风速区间内,预测误差也相对较大。以风速、风向和预测功率为特征变量,在利用层次聚类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基础上,采用非参量核密度估计方法,建立了各类样本在不同风向条件下风速-风电功率预测误差的联合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将该模型与NARX(nonlinear auto regressive models with exogenous inputs)网络确定性风电功率预测结果相结合,得到一定置信水平的风电功率区间预测结果,最后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客户侧分布式储能消纳新能源的互动套餐和多元化商业模式研究 下载:75 浏览:448

薛金花1 叶季蕾1 许庆强2 崔红芬1 姬联涛1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为积极探索客户侧分布式储能消纳新能源的有效途径,基于现阶段市场和政策环境,构建了面向电力需求响应、电储能调峰和跨省跨区新能源现货交易等互动套餐,从准入申请、交易模式、价格机制和计费结算等维度建立了互动机制,开展了不同互动套餐的风险对比分析。然后,通过算例研究了江苏地区客户侧分布式储能选择不同互动套餐的增值可行性,提出了两类典型客户侧分布式储能提高盈利水平的运营策略。最后,基于共享储能理念,提出了客户侧分布式储能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实现了客户侧分布式储能不同利益主体的协同共赢。

区域多风电场功率的分位数回归概率预测方法 下载:89 浏览:505

王钊 王勃 冯双磊 王伟胜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对区域多风电场功率的概率预测有利于应对大规模风电并网现状下风电功率的随机性和波动性。通过建立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气象预报变量和风电功率间的非线性映射,得到了分位数形式的短期概率预测结果。针对区域风电数据维度高的问题,提出用交替方向乘子算法进行模型参数优化,从而提高了高维度模型的计算效率。提出了基于区域风向聚类的机制转换模型,对不同风向特征的样本进行独立建模,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果。以华东28处风电场为例,通过对可靠度、锐度和Pinball分数3个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标明所提预测方法相比传统预测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概率预测效果。

考虑空间相关性和天气类型划分的多光伏电站时间序列建模方法 下载:77 浏览:487

王晶1 黄越辉1 李驰1 项康利2 林毅2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光伏电站在地理位置及天气类型上的相关性、适用于电力系统中长期规划及电网运行方式安排的光伏发电时间序列建模方法。首先分析了光伏发电时间序列相关性的影响因素及表达方式,根据地位位置与天气类型两方面影响因素将光伏出力分为净空出力与相对出力两部分,其中净空出力能够准确表达光伏电站间的空间相关性,相对出力的聚类识别及分解能够有效体现各电站天气类型大概率相同前提下波动出力的随机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空间相关性及天气类型划分的光伏发电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建模生成的光伏发电时间序列不仅继承了原始序列的单电站均值、方差、概率分布及波动等出力特性,而且保留了多个场站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出力相关性。最后基于某省光伏电站的实测出力数据进行模拟仿真,分析验证了文中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阻抗模型闭环极点的双馈风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稳定性分析 下载:89 浏览:494

唐冰婕 迟永宁 田新首 李琰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近年来,电网的运行中发生了多起由风电并网引发的新型次同步振荡事故,其机理和振荡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基于频域阻抗模型的阻抗分析法是研究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基于考虑电力电子变换器和锁相环动态过程的双馈风电机组阻抗模型,提出了适用于系统次同步振荡稳定性分析的闭环极点稳定性判据,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等效电路阻尼稳定性判据进行对比。并将所提判据与灵敏度分析相结合,建立了闭环极点相对灵敏度,研究了关键参数对于系统次同步振荡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所提判据与灵敏度在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中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一种面向分布式新能源网络的终端安全接入技术 下载:92 浏览:464

梅文明1,2 李美成1 孙炜2 余文豪3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在分布式新能源并网的应用背景下,安全防护方案存在中心化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分布式新能源网络的终端安全接入技术。首先对安全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基于区块链构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服务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进而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了身份认证模型和访问控制模型,并提出了终端信任度的评估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基于区块链的终端安全接入方案,详细描述了应用模式和方案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对抗新能源电网安全方案的单点化风险,并具有良好的性能。

基于Wide&Deep-LSTM模型的短期台区负荷预测 下载:81 浏览:435

吕海灿1 王伟峰1 赵兵2 张毅3 郭秋婷3 胡伟3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其对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都极其重要。由于影响负荷预测的因素较多,因此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尤其以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负荷预测的精确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中将深度学习方法引入到电力系统的短期台区负荷预测中,综合利用了负荷台区的电压、电流、功率以及时间等特征信息。同时在已有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和宽度&深度(Wide&Deep)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Wide&DeepLSTM的深度学习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日前台区负荷预测。该模型能够兼具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与LSTM模块的时间序列信息表达特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台区电力负荷预测的多特征维度及时序性特征问题。最后利用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生成了仿真模型并加以验证,仿真结果充分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计及价格型需求响应及CSP电站参与的风电消纳日前调度 下载:89 浏览:470

崔杨1 张汇泉1 仲悟之2 赵钰婷1 王铮3 许伯阳4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我国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受电网调节能力弱、电力市场价格机制单一等技术与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弃风现象严重,如何提高风电消纳水平是西北风光大省普遍面对的难题。在考虑综合成本的前提下,兼顾风电预测和价格型需求响应二者的不确定性以及系统安全约束,构建了基于光热电站和价格型需求响应参与风电消纳的调度模型。该模型将光热电站和价格型需求响应二者与风电优化调度相结合,通过源荷两侧的协调调度共同提高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仿真算例首先利用场景削减法将风电场全年出力水平削减为3个典型场景,并与传统调度方法对比说明文中模型的普适性;然后,对不同调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文中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主动配电系统和分布式能源技术发展——CIGRE SC6 2018专题报道及思考 下载:89 浏览:450

马钊1,2 丛伟1 苏剑2 孙梦晨1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介绍了2018年国际大电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largeelectricsystems,CIGRE)配电系统和分布式发电技术专委会(SC6)关于主动配电系统和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工作进展、主要专题和重要技术。根据会议录用论文归纳出3个优先专题,在专题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重点进行剖析。结合相关论文对研究思路进行分享,并且探讨了主动配电系统与分布式能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等问题。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响应时间序列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在线判别 下载:92 浏览:460

黄丹1 陈树勇1,2 张一驰2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基于实时获取的广域测量信息,提出一种利用功角响应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指标(largestLyapunov exponent index,LLEI)与角速度偏差相结合的暂态功角稳定判别方法。基于无需系统模型的LLEI估算方法,建立LLEI与角速度偏差的数学关系,并利用相轨迹稳定性动态特征,提出一种基于LLEI与角速度偏差特征的暂态功角稳定判据。该判据无需寻找最优计算时间窗口且所需计算窗口很短,并能给出确切的稳定性判别时间,克服了传统LLEI分析方法的不足,能够准确、快速地判别暂态稳定性。为节省计算时间和计算成本,提出基于最严重受扰机组对的多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在线判别方案。通过IEEE 10机39节点系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及快速性。计算仅利用少量WAMS量测数据,算法简单快速、计算成本低,能够实现在线判别,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计及静态安全因素与热电最优潮流的综合能源系统联合运行优化模型 下载:90 浏览:414

潘益1 梅飞2 郑建勇1 何桂雄3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针对区域多能量枢纽(energy hub,EH)互联的热电耦合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energysystem,IES),提出一种综合考虑静态安全因素与热电最优潮流的IES联合优化运行模型。模型为双层结构,首先提出热电耦合网络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个系统的静态安全评估指标。上层模型以系统运行经济性与静态安全性为目标,优化各EH单元的冷热电输出;下层模型根据上层热电最优潮流计算结果,结合经济性目标,并兼顾光伏消纳能力,实现EH单元内部各机组的实时出力优化。最后结合算例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