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pH;时空变化;ArcGIS;统计分析 下载:86 浏览:484

韩丰磊1 李婷1 孙慧2,3 钟黄蓉1 李梦雨1 王永强1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摘要: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某废弃石化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厂区内土壤石油类物质超标,最大单因子指数达8.03,以改进的内梅罗指数评价96%的土壤点位处于清洁状态;地下水监测结果挥发酚、石油类、亚硝酸盐氮、硫化物多种污染物严重超标,最大单因子指数高达19975,以改进的内梅罗指数评价40%监测点位为Ⅳ类水体,33.3%为Ⅴ类水体。因此,在该废弃石化场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时,必须首先对场地内储罐和污水处理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修复和综合治理。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该石化场地污染修复、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广东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86 浏览:501

张桥1 张育灿2 郑超3,4 袁宇志3 郭治兴3 梁雪映3,5 王帅3,4 郭颖3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摘要:
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我国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工作。土壤环境质量是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作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土壤pH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使用统计分析理论和空间分析技术,基于2010和2015年土壤pH数据对广东省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探讨了两时期酸雨的频度和分布及氮肥施用量对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样点pH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年内,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酸化土壤样点数基本没有变化,但大部分土壤样点pH值有所下降。相比2010年,2015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整体处于"酸性"水平,pH <6.5的样点占比达90.01%;其中,酸性样点占58.50%、上升8.63%,微酸性样点占26.35%、下降12.9%,强酸性样点占5.16%、上升了1.30%。土壤pH下降范围在(1, 2]的样点占11%,(0,1]的占40.62%。酸雨及氮肥的施用是引起当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

聊城市城区不同功能区土壤黑碳含量与来源分析 下载:76 浏览:496

张智博 殷山红 刘涛 张菊 邓焕广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解聊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城市土壤碳库的影响,将聊城市城区划分为中心商务区、旅游区、居民文教区和工业区四个功能区,共采集了39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碳(OC)和黑碳(BC)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并对BC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聊城市城区表层土壤OC含量范围为11.41~51.00 g kg-1,平均值为23.76 g kg-1,BC范围为0.60~28.88 g kg-1,平均值为8.70 g kg-1;各功能区OC和BC含量的平均值均表现为:中心商务区>居民文教区>工业区>旅游区,中心商务区OC和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功能区(P <0.05)。城区表层土壤的BC/OC在0.04~0.77之间,平均值为0.31,表明BC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共同作用;其中,中心商务区以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为主,而旅游区则以枯枝落叶腐烂及生物质燃烧为主。OC、BC含量和BC/OC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表明黑碳在聊城市城区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沈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评价 下载:57 浏览:380

刘智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2期

摘要:
以沈阳市为例,为进一步在空间上识别沈阳市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重点,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的科学准确,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技术规范要求,运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影像解译技术结合沈阳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对沈阳市不同生态功能类型区域进行了评价及等级、区域划分工作。结果表明,沈阳市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以水源涵养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防风固沙功能为主,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3 652 km2,占沈阳市国土总面积的28.4%。

浙江省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的界定分析 下载:76 浏览:473

魏铮 周胜利 于海燕 周莹 韩明春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4期

摘要:
文章选取浙江省23个已有范围边界及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基础资料,并结合实地勘界,摸清保护区实际范围及功能分区界线,评估其有效保护面积。结果显示,34.8%的自然保护区范围边界与实地核查结果存在偏差,8.7%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与核查结果有较大出入。通过实地勘界结果显示,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界线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区图件资料与数据不匹配,存在多套功能分区资料以及土地权属问题。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界线是保护区管理部门进行日常管护和开展监督执法的重要基础,结合本次勘界结果,建议开展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的核准与确认工作,使得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监管方式分析 下载:43 浏览:366

张文彬 马艺鸣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7期

摘要:
高效的监管是确保生态补偿充分发挥效应的重要条件,文章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对常用的激励诱导和惩罚两种生态补偿监管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出不同条件下最优化的生态补偿监管方式。文章构建了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的激励诱导和惩罚两种监管方式的最优化模型,求出最优化的激励诱导强度和监管强度;随后对最优化条件下两种监管方式得到的最大化效用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监管部门最优选择的监管成本临界值,结果表明,当惩罚机制下监管成本高于临界值时,激励诱导机制更有利,而当监管成本低于临界值时,惩罚机制更有利。

武汉市主体功能区划细分研究 下载:47 浏览:367

鲁的苗 朱晓东 吴成建 《中国环境保护》 2018年6期

摘要:
文章选取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相关文献及政策的基础上,以自然要素斑块为基本单元,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数理方法对主体功能区进行初分和细分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可进一步细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强限制开发区、弱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结果为规范武汉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郑州市上街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研究 下载:26 浏览:239

郑秋生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本文在郑州市上街区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摸清了上街区水环境状况。经过计算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污染物削减量,分析了区域水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可为上街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大连市2012—2016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下载:56 浏览:383

岳杨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对2012—2016年大连市9条主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英那河、庄河水质整体较好;大沙河、北大河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碧流河、岚崮河主要污染指标CODMn上升趋势明显,水质呈现恶化趋势;复州河、湖里河和吊桥河水质变化趋势趋于稳定。通过两岸陆上、上游来水的综合调研,恶化断面的原因主要是农田面源污染,农村养殖业牲畜排泄物、生活污水垃圾无节制排放,以及受上游河道水源补充不足和树木植被覆盖面积较少,雨洪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等。

无锡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下载:50 浏览:239

蒋如东 洪国喜 史诗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本文基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无锡市重点水功能区81个采样点的逐月监测数据,分析了无锡市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的时空分布特征,重点阐述了达标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提高水功能区达标率及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镇江市水功能区水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56 浏览:227

孙峰1 刘朗2 马玮1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本文根据镇江市水功能区划与2017年镇江市水功能区水环境水质监测资料,及时客观地反映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为今后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及完善水功能区监管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造成水功能区超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基于海安县的水功能区达标整治研究 下载:46 浏览:79

辛朋磊1 刘淼2 王丽2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海安县为例,进行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分析,对不达标水功能区的污染源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水功能区不达标的主要成因是受上游来水影响、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种植、城镇生活、农村生产以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加强生活污染源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等,提出了水功能区达标整治的措施。

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耦合相对发展演变研究 下载:29 浏览:365

朱文娟1,2 孙华2 《土壤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共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深刻影响。本文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模型测算江苏省13市2001~2015年土地利用各系统耦合协调及相对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确定各市土地利用发展类型,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土地利用三维系统耦合协调度由2001年的0.1253稳步提升到2015年的0.5193,实现"拮抗-磨合-中度耦合"的跨越且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苏北、苏中、苏南梯度差异显著,呈现"两极发展"空间格局,总体趋向于协调发展(3)各系统间相对发展度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发展趋于同步但总体超前于生态发展,制约因素已由"社会经济"变为"生态制约主导";(4)城市综合建设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治理水平是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因素。最后依据研究确定各市土地利用发展类型及滞后原因,契合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城市土地利用发展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西安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41 浏览:261

刘梦梅 王利军 王丽 张文娟 史兴民 卢新卫 李小平 李霄云 《土壤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在西安市三环内采集62个表层土壤样品,涵盖了工业区、交通区、商业交通混合区、住宅区、文教区和公园。利用PW2403型X-Ray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土壤中As、Co、Cr、Cu、Mn、Ni、Pb和Zn的含量。采用修正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应用美国环境保护部(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人群暴露土壤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As、Co、Cr、Cu、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15、24.96、69.74、32.52、662.59、30.67、37.11和101.73 mg kg-1,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别是Co、Pb、Cu和Zn。土壤中Pb、Cu、Ni、Cr、Zn和Mn的生态风险较轻,As和Co生态风险为中等水平。重金属总的生态风险属于中等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有一定差异。人群暴露土壤重金属的主要途径是手-口直接摄入和皮肤吸收,且儿童的暴露剂量高于成人。儿童和成人暴露土壤重金属均不会产生明显非致癌风险。人群暴露土壤中As、Cr和Ni的致癌风险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10-610-4,但高于下限值10-6。不同功能区人群暴露土壤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于集约利用的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潜力测算 下载:80 浏览:484

孙秀春1 付保红1 邱玥1 张翊2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探索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挖潜能力可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潜力、改进方向及挖潜路径。在玉溪市中心城区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基础上,从全面改造和现实条件改造两个角度进行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测算,划分潜力分区,配置挖潜时序,并为后续土地利用及挖潜方向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挖潜空间较大,基于全面改造的绝对规模潜力为1 213. 63 hm2,经济潜力为6 435 914. 89万元,基于现实条件改造下的绝对规模潜力为113. 96 hm2,经济潜力为540 229. 18万元,可节地率为2. 94%;各功能区挖掘潜力差异过大,居住功能区可挖掘规模潜力及经济潜力在6类功能区中居绝对主导地位,根据潜力时序配置方案应优先在居住功能区分阶段开展挖潜工作。

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信息平台设计 下载:54 浏览:474

马恒 王维克 钱春明 朱穎 朱增福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5期

摘要:
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国土空间实行分区差别化管理,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浙江省县市为例,研发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生态空间管控信息平台,推进环境功能区划的落地实施,为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差别化管理提供基础平台和决策支持,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效力。

浙江省生态经济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分类研究 下载:46 浏览:455

倪毅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2期

摘要:
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生态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作为兼具保护与适宜开发的特殊区域,生态经济地区相比于其他限制开发区域,其主导功能定位逐渐显现其开发和保护的两难性。文章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对生态经济地区的生态重要性、敏感性和约束性指标进行评价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分类,以此作为各地差异化开发和保护的重要依据,同时提出调整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议,以期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更大程度地保护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提供支撑。

基于实测数据的高校新校区多功能区车辆停放特性分析 下载:12 浏览:160

周子豪 陈峻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停车问题,尤其是校园停车问题日益严峻。针对高校在城市外围的新校区,文章提出了划分多功能区研究停车特性的理念,剖析了各功能区的停车特征及停车设施特征。并以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机动车停放实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高校校园的不同类型功能区车辆停放时变特性。选取单位时间利用率、单位时间周转率、长时停放比例、泊位外停车比例4个指标进行停车场评价,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停车者泊位选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多功能区的停车时变特性因功能区特点而异,又同样因作息时间产生变化,高校校园内停车者泊位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步行距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停车设施优化策略,包括停车设施位置选择、配建形式、配建指标和共享停车。

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调整研究 下载:90 浏览:507

刘智强1,2 孙凯1,2 丁洪泽3 于乐3 芮科4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原则,立足常州大气环境质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源排放规律,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为基线,综合气象环境均一性分析、大气环境敏感区域识别的结果进行优化,再与城市总规"四区划定"进行协调性分析后最终确定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调整方案。

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与强度初探 下载:61 浏览:380

王琰 刘晓东 许瑞军 徐承芬 牟秀娟 《海洋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文章基于青岛市最新遥感影像和海域权属数据,从海域使用率、用海类型、用海方式、海岸线开发强度和海域开发强度等方面,客观分析青岛市海洋空间开发现状及其强度,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用海类型基本齐全,用海多样性南高北低,用海规模不均衡,用海方式以开放式为主;海洋空间开发活动集中于海岸线及其临近的海湾、滩涂和浅海区域,即墨区、市区和黄岛区的海岸线开发强度为超载,且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亦为超载或临近超载;应通过岸线分级分类管控、生态化改造和发展海洋生态牧场等方式,提升青岛市海洋综合利用效益和海洋空间资源承载能力。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