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史念海与新方志理论研究 下载:28 浏览:164

苏卢健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掀起编纂新方志热潮,史念海先生积极投身其中,他不仅积极探索新方志的理论体系构建,提出新志可史志兼而有之,体例应合乎地情体现特色,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新观点指导修志等,而且在修志实践中大胆创新,强调新志应重视记述地理环境的变迁,重视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史念海与谭其骧、侯仁之等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努力,不仅丰富了新方志理论,提高了新方志编纂质量,而且推动了中国方志编纂从"旧"到"新"的转变。

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 下载:88 浏览:354

张燚明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1939年3月,国防最高委员会成立以蒋介石为会长的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统领大后方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作为总动员会的实际操办机构,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领导下的秘书厅统筹指导全国各地,尤其是陪都重庆,举办"国民月会",使运动得以启动并取得一定成效。蒋介石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抱有多重期待,既希望以此激发长期抗战的精神动力,又企图树立其个人绝对权威,达到"君师合一"之目的,但张群及其掌管下秘书厅并不能让蒋介石满意。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无法充分动员大后方民众,这是国民党始终走"精英"路线,与下层民众相脱离,群众基础薄弱的根本缺陷所致。

入唐党项社会变迁四题 下载:87 浏览:364

岳思彤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内迁之前,党项定居放牧、社会组织自下而上层层聚合、好复仇。内迁入唐后,他们转为以游牧为生,其社会开始发生分化。面对顽固的复仇习俗与游离在统治之外的党项部落,"和断"的新型管理方法开始出现,而定难军则通过联姻、授予教练使等职,进一步有效地吸纳了游离部落。

新英格兰教皇节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大众政治文化 下载:69 浏览:414

王仲达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6期

摘要:
教皇节(Pope’s Day)亦名为"教皇之夜"(Pope-ni ght),起源于英国传统节日"盖伊·福克斯之夜",是流行于17—18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节日,颇受中下层民众的欢迎,其中尤以新英格兰地区的庆祝活动最盛且富有代表性。教皇节自17世纪中后期举办至美国独立后逐渐消亡,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却是美国早期历史上的重要政治节庆之一。其中表现出的政治文化内涵随着北美殖民地政治局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逐渐由一个以反天主教为旗号、带有底层民众狂欢色彩的节日,转变为殖民地大众反抗英国统治的政治活动。

美国早期针对联邦司法机构的批评 下载:23 浏览:196

林斌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从现代国家的视角来看,美国联邦司法机构的存在和扩张是理所当然的。在实践中日益完善的全国性法律体系能够满足国家的各种需求,维护法治与公平正义。这一历史进程就是"进步"与"发展",值得称赞。但实际的历史演变却存在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批准宪法时期的辩论开始,联邦宪法的反对者就怀疑联邦司法机构。他们相信联邦法院会不断推动权力的集中。况且普通公民很难完全理解法律语言,最高法院法官又不受人民的直接控制,人民的权利和州的主权都将受到联邦法院的危害。这一时期,反对者有着普遍的担忧与恐惧,他们却没能阻止联邦司法机构的建立。此后,州政府抵制联邦法院的判决成为新的斗争形式。通过研究反对者的批评意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美国早期的联邦司法机构。

澳大利亚“转向美国”的种族主义因素 下载:32 浏览:320

孙雪晴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澳大利亚"转向美国"不仅有防卫战略方面的原因,而且有种族主义因素的驱动。澳大利亚和宗主国英国的关系曾非常紧密。澳大利亚人视自己为盎格鲁-萨克逊一员,拥戴"种族爱国主义"。但是,澳大利亚和日本在种族主义相关的移民问题上存在日趋激烈的矛盾。同时,在英日同盟建立后,面对日本在亚太地区扩张的威胁,澳大利亚无法获得英国的保护,因此逐渐转向与其"同宗共祖"的美国寻求保护,并得到美国的积极回应。二战时,日本试图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具有明显种族主义色彩,并将澳大利亚纳入其中。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即宣布防卫战略"转向美国"。

作者的意图与文本的生成——以马君武对密尔《论自由》的翻译为个案的讨论 下载:31 浏览:263

李宏图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85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出版了《论自由》一书。此书出版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3年,在距离欧洲遥远的中国也出版了《论自由》的中文版,由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翻译出版。那么,当密尔的"论自由"在翻译成为中文,即在跨文化的迁变过程中,不同文化空间所形成的思想表达是否能够为另外一种文化空间人们所理解?本文即以马君武对密尔《论自由》的翻译为个案展开考察,试图揭示,在中国,马君武在对文本翻译过程中,由于翻译者的主观意图的原因,带来了很多"误读"。而正是这种"误读"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文本。

基于和谐的权利体系;霍布豪斯论自由 下载:33 浏览:305

王同彤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霍布豪斯对自由的理解承袭密尔和格林等前辈思想家的转向,同时结合了19—20世纪之交英国社会改革的实践,推动了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型过渡,深化和发展了自由概念的内涵。他对自由的阐释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是将自由概念具体化为一组基于和谐原则的社会权利体系;其二是将自由定位于精神发展成长的目标、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三是从社会权利的意义对自由的"积极"与"消极"进行了综合,从实践与理论的双重层面推进了对自由概念的理解。

马克斯·伦茨的德意志帝国创建史研究 下载:32 浏览:251

马宁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马克斯·伦茨是德意志帝国兰克学派代表,他运用兰克史观对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创建史进行了研究。在伦茨的解读下,俾斯麦控制了民族运动而将德意志民族国家置于欧洲国家体系之中。伦茨论断19世纪德意志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以制宪的方式而是参照列强政治角逐。在既有的德意志邦联的框架中,普奥之间的竞逐是无法避免的。在19世纪50到60年代发生的邦联改革争议是普奥战争缘由,争议的责任在于奥地利的政策。俾斯麦制定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依据其处理德意志邦联改革争议考虑。他以联邦制民族国家的形式构建帝国符合兰克学派对德意志问题的解读。总体而言,俾斯麦转化政治革命中的民族主权原则以服膺于普鲁士的欧洲列强政策,在这一意义上,他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外交行动而建立起德意志帝国。

“绳环与木杖”——《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权标溯源 下载:46 浏览:252

欧阳 晓莉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在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石柱上方的浮雕中,太阳神端坐于宝座上,手持两件看似圆环和木杖的物品;国王汉穆拉比以祈祷的姿势站立在他对面。国内教科书通常把上述两件物品描绘为两河流域王权的象征物,但它们最初在公元前三千纪晚期是作为测量工具出现的。到汉穆拉比的时代,这对物品才开始与掌管司法的太阳神形象相结合。它们最终演变为王权的标志物则是在公元前1000年之后。

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乌托邦理解的流变 下载:39 浏览:241

王闯闯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乌托邦研究在西方学界蔚为大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从整体上把握乌托邦研究的趋势。反观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还很不足。长期以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境下,用科学/空想的二元对立模式解释乌托邦成了人们的基本认知。譹訛有鉴于此,本文聚焦乌托邦研究的元问题——定义,试图从社会思想、人性倾向以及文学体裁三个维度整合现有观点,认为乌托邦研究正从两个方面转向历史。首先,乌托邦已从非历史的空想被理解为历史地推动变革的力量;其次,从历史语境出发,赋予乌托邦具体的、动态的、多元的特性,已成为学界共识。

严耕望与“科学化史学” 下载:56 浏览:282

林磊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新史学的发展主流是"科学化",尽管"科学化"的内容和准则因人而异、与时俱变;但就一门学科的自主性而言,史家在广泛吸取科学的长处,把史学建设得更为"科学"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寻找史学的独特领域和功能,以与其他科学划清界限以免被反主为客甚至越俎代庖。关于新史学的"科学化"取向及来自其批评者的反动,前人已多有研究。较少受到注意的是"科学派"内部在史学的"科学化"和"自主性"之间所做的权衡折冲,严耕望是可以用来考察这一问题的焦点人物。

庚子事变期间的“南”与“北”——从南北函电往来看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 下载:86 浏览:473

戴海斌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庚子事变时期,清廷内部的南北畛域的分野显著,"东南互保"看似与北方大势格格不入,刘坤一、张之洞等南方大员却自认为是"留东南以救社稷",他们将奕劻、荣禄视作向慈禧太后进言、以图挽回时局的最主要管道,尤其盛宣怀更有相当激进的主张。在京外人士的表述中,常以"庆、荣"并称。不过稍显区别的是,较之奕劻强烈的自我禁抑,荣禄似更为敢言,对载漪一派的制衡作用也更明显。通过梳理南北函电往来的相关文献,特别是"虎城密电"等关键文本的考证分析,可从东南视角观察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对当时复杂的南北关系有所理解,同时也证明孔祥吉先生关于"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的论说存在误读。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