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信息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分析与探讨 下载:19 浏览:198

唐川1.2 李若男2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疫情防控阻击战随之打响,信息科技协助疫情防控纷纷付诸实践。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科技在我国疫情防控中的创新应用,探讨以美国、加拿大、韩国、以色列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应用信息科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应举措,鼓励各方利用信息科技,全面支撑疫情预警、监测、防治和社会治理等工作。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疫情预警技术应用;建立高效、多向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体系;客观认识信息科技效用;加快发展协作型机器人技术及深化信息科技应用。

中日护理机器人专利技术景观分析 下载:17 浏览:194

吴菲菲 李苇 苗红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护理机器人是老年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护理人员的重要补充力量。其集成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多学科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是面向老龄化社会的重点行业,甚至可能形成新兴产业。本文借鉴Aharonson等人构建的技术景观框架,针对中日护理机器人研发路径比较研究的需要,对于描述技术景观的指标进行适应性调整。通过总体发展趋势与整体结构特征两部分,从外部专利结构及发展状态到专利内部联系,对中日两国护理机器人技术景观做出描述,进而分析判断研发路径的差异,为中国护理机器人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表明:中日护理机器人研发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日本护理机器人技术研发主体以企业为主,以机械手相关小类专利领域为核心,不同主体按不同的技术布局方向在不同技术领域进行研发,未来可能在医疗或手术机器人,机器人接地移动装置及车辆防盗机器人方面发展;中国以高校为主,形成了机械手与机器人特殊接地移动装置等大组专利领域两个共性技术领域,不同主体呈现研究布局的相似性,未来在机器人控制系统方面发展可能性较大。建议中国未来集中机械手小类专利领域与机器人接地移动装置的投入研发;集中进行中国本土护理机器人传感器专利研发,增加工业生产型企业参与;增加高校与企业或机器人产业园的合作研发。

基于工业机器人的PCBA自动化测试系统 下载:59 浏览:377

晏亮1,2 王伟峰1,2 陈一凡1,2 韩非1,2 涂建2 《中国仪器》 2020年6期

摘要:
针对PCBA传统测试方法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工业机器人的PCBA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PCBA自动转移、自动测试。详细介绍了4个核心分系统(执行系统、测试系统、自动定位及标定系统和过程追溯系统)的实现方法,它们分别实现产品抓取和安全保障、自动化测试、产品自动定位及治具自动标定、生产过程数据追溯。经过100片PCBA的试生产测试,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小高层建筑外墙及玻璃清洁无人机设计与验证 下载:23 浏览:208

邓琳翔 石玥 倪子涵 《中国设计》 2020年11期

摘要:
为提高建筑外墙和玻璃的清洁效率,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对现有无人机和清洁类机器人进行总体分析,提取所需功能后进行设计、实践验证。设计出一款应用于小高层建筑外墙及玻璃清洁的多旋翼清洁无人机。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关清洁作业效率,也为无人机今后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研究人与陪伴机器人的近体学交互研究 下载:19 浏览:221

林镇郁 唐林涛 《中国设计》 2020年9期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陪伴机器人与人建立陪伴关系的情况,通过实验分析了人和机器人的空间距离对"亲密程度"的影响。在10×10平方米空间里,原型的陪伴机器人和人分别保持1米、0.5米、0.15米的距离进行跟踪;通过跟实验对象的深度访谈,了解人在不同距离上对陪伴机器人的感觉以及心理上与机器人建立的亲密关系。研究发现,在有限空间里人与机器人移动时,空间距离对亲密关系的建立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还通过实验探究了机器人的外形、触感等其他非语言元素对人与机器人间亲密关系的影响。

基于钢结构环境下的仿生机器人设计分析 下载:41 浏览:353

许飞 《设计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通过对现有钢结构类型、结构要素分析,采用仿生学的方法对自然界中相似的结构体系进行比对分析,得出尺蠖行走的树枝形结构环境与钢结构环境相似,并对尺蠖生存环境和爬行方式进行观测与研究,分析了尺蠖的爬行运动步态结构以及爬行环境,运用工业设计方法对尺蠖的功能-形态-结构进行仿生设计归纳,为钢结构环境下可携带检测装置的仿生机器人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依据与设计方法。

室外高空轨道式可移动巡查机器人的研究 下载:57 浏览:392

王盟锜 《中国仪器》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大,军用机器人、扫雷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等开始代替人工进行危险作业。石油、化工、机械、煤矿、电力产业等危险作业领域,还未有成熟的机器人应用。轨道式可移动安全巡查机器人系统融合了电子技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机械制造、计算机、无线传输及互联网技术,主要针对工矿企业现场工作环境恶劣,对设备运行状况需要随时了解的场所而开发的。具有减低劳动强度,改善操作环境,降低工作风险,提高工作空间使用率的特点。

基于符号理据性原则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研究 下载:27 浏览:251

王媚雪 杨柳翟 洪磊 《设计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解决在肢康复产品设计中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存在避障的实际问题;拓展上肢康复产品设计理论为研究目的。以符号理据性原则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理据性原则在上肢康复产品中的应用,得出在上肢康复产品设计时的独立设计体系及其设计程序。针对符号的象似性、指示性及规约性在上肢康复产品的应用方式及其基本的符号表意,提出新的上肢康复产品设计方法。

电缆隧道机器人背负式局放仪的设计问题分析 下载:67 浏览:404

黄嘉盛1 汪波2 李瀚明1 邱冠武1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5期

摘要:
基于隧道电缆局部放电检测环境差,危险大等情况,提出一种机器人背负式局放仪,并详细阐述了该设备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分析接触式电源可靠性问题,机器人内部电机对局放仪干扰问题以及主机内测量软件的全自动局放检测和智能判断问题,为无人式隧道电缆局放检测技术提供了参考。

基于BiDAF多文档重排序的阅读理解模型 下载:28 浏览:444

杨志明1,2,3 时迎成3 王泳2 潘昊杰3 毛金涛3 《中文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数据规模急速增长,如何利用机器阅读理解技术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满意答案,是目前自然语言理解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该文通过对机器阅读理解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研究,构建了RBiDAF模型。首先,通过对DuReader数据集进行数据探索,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从中提取出有利于模型训练的特征。其次在BiDAF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文档重排序的RBiDAF机器阅读理解模型,该模型在BiDAF模型四层网络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了ParaRanking层。其中在ParaRanking层,该文提出了多特征融合的ParaRanking算法,此外在答案预测层,提出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多答案交叉验证算法,进而对答案进行综合预测。在"2018机器阅读理解技术竞赛"的最终评测中,该模型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就业效应及对策建议 下载:54 浏览:389

张于喆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4期

摘要:
从影响的领域、受众和整体评估等3个角度,探索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对就业的影响,总体而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线性的。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智力和实物资本提供者,潜在受损者将是从事中低技能工作的人群。对我国而言,短期内,更多负面影响将来自于机器人对从事中低技能工作人群的冲击;长期看,当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应用扩散阶段,很有可能会引发链式反应并导致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复杂困局。

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工业机器人技术SPOC课程探索 下载:92 浏览:501

席鑫宁 徐金鹏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1期

摘要:
从新建构主义视角阐述工业机器人技术SPOC课程的实现模式,以工业机器人码垛为例设计SPOC支架式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和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学情之间的矛盾。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网络平台为载体,线上线下结合创建学习情境、开发协作学习模式、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撑教学过程。框架式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完成自身知识能力的有意义建构,提高素质能力培养效果。

八自由度蒸发器检修机器人设计及运动分析 下载:37 浏览:241

王宠 王湘江 冯栋彦 《中国机械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为解决核电站检修期间人力操作面临的安全与效率问题,设计出一种通过协作机械臂与伺服电缸相配合的八自由度机器人模型。通过对该模型建立关节坐标系,根据D-H参数法建立检修机器人的两种运动方程。建立检修机器人的D-H参数模型,进行正逆运动学求解;并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工具箱Robotics Toolbox进行运动分析,从而更好地对检修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做出重要参考。

枸杞果实振动采摘的运动学及振动模式分析 下载:43 浏览:379

彭要1,2 张正勇1,3 刘洋1,3 许桃胜1,3 张雷1,3 王儒敬1,2,3 《中国机械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针对枸杞这种具有柔性长果梗、低容重及轻质特点的果实在振动采摘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振动幅度应大于果梗的长度,在振幅确定的情况下,振动频率不仅取决于果实-果蒂之间的结合力,还与果梗的几何尺寸和物理特性有关。还分析了振动时间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其相关模型。设计了多点夹持枝条振动式采摘装置并进行了枸杞采摘实验,实验表明,在振幅为30~40 mm,振动频率为10 Hz的条件下,振动时间大于12 s,采净率高于90%,损伤率低于5%,含杂率低于10%,不仅满足枸杞机械化采收的要求,而且与理论分析结果符合。

中厚板矫直机的压下规程对矫直精度的影响模拟分析 下载:50 浏览:319

宋怀朋1,2 董博超3 陈富强1.2 任振彪1,2 陈建4 《中国机械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实践需求及存在问题,在大变形矫直原理的基础上,对某公司改进设计后的九辊中厚板辊式矫直机,建立了矫直辊压下量的数学模型。并采用LS-DYNA软件对40 mm厚度的Q345中厚板模拟矫直过程,通过分析矫后板材残余应力及板形平直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矫直辊的压下规程对中厚板矫直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矫后中厚板纵向上的残余应力最大、厚度方向上的残余应力最小;合理地矫直辊的压下规程,不仅可以使矫后板材的残余应力最小,还能明显地改善板材的平直度。

基于机器人运动学的调相机转子穿装技术研究 下载:88 浏览:493

杨凤杰 刘翔 刘浩 李沛 《中国电气工程》 2020年1期

摘要:
针对某国际工程调相机转子穿装过程中涉及设备价值高、体积和重量大、工作环境和辅助工具受限制等特点,设计了一套六自由度穿装调节系统,使调相机转子穿装得以安全、经济、高效地完成。根据机器人运动学理论,建立D-H坐标系,完成了穿装系统运动学分析。基于运动学矢量矩阵和穿装系统的作业特性,运用蒙特卡罗法对转子两端面圆周上的矢量点进行了工作空间分析。运用MATLAB 2016进行了运动仿真,绘制出了工作空间分布图,并结合仿真结果进行了风险分析。

基于双目视觉定位的机器人自动制孔系统研究 下载:45 浏览:319

朱前成1 赛音2 熊珍琦1 韩维群1 吕韫琦1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解决传统机器人自动制孔系统在自动化生产线中适应性的问题,实现制孔对象在机器人自动制孔工位快速自动流转的同时保证制孔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定位的机器人自动制孔方法。该套系统以现场总线的方式将机器人本体、制孔末端执行器、自动物流车、双目视觉测量系统及其他附属设备集成在一起,实现对加工件的自动制孔。介绍了其中的末端执行器设计、双目视觉测量系统、机器人离线编程和系统集成控制。试验表明,该套系统末端定位精度±0.3mm,制孔垂直精度±0.5°,孔径精度H8。

汽轮机中小型叶片机器人抛磨系统研究 下载:81 浏览:491

付俊 陈弈 盛仲曦 《中国电气工程》 2019年8期

摘要:
针对汽轮机中小型叶片抛磨,研制了一套基于机器人技术的自动抛磨系统。系统组成包括工件快速抓取装置、工件抓取精度校验模块、抛磨机、离线编程系统等。应用该系统对两个规格叶片进行了抛磨应用试验,工件的抛磨精度及表面粗糙度均达到产品要求。实现了从工件抓取上料到抛磨完成下料过程的全自动化抛磨。

机器人系统在立式混合机清理中的设计 下载:33 浏览:153

辛锋1 曹妮2 蒙波1 姜万生2 姚卓晨1 霍志杰2 魏文飞1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针对固体火箭推进剂混合工序中的混合机桨叶清理作业,提出采用机器人系统代替人工完成桨叶表面附着物的清理。参照人工清理流程,完成了机器人系统清理流程设计;采用单目相机与激光测距传感器共同组成了桨叶位姿检测模块,设计了专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及移动平台,建立了一套基于PC的控制系统,最后,提出采用基于DELMIA的离线编程方式进行机器人路径编程。该机器人系统可提高桨叶清理效率,实现桨叶的自动化清理,将工人从高危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面向蜂窝结构件的机器人视觉定位方法 下载:56 浏览:310

张嘉礼1 李特1 谭朝元2 刘海波1 刘阔1 李兰柱2 王永青1 《中国航空航天科学》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蜂窝夹层结构件机器人化制造中的蜂窝型特征精确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双目视觉引导工业机器人进行蜂窝夹层结构件单孔灌注的定位方法。目标区域分割原始双目图像,并通过双目匹配计算生成三维深度图;边缘检测、膨胀、腐蚀、骨骼提取、多边形拟合处理左图像蜂窝棱边,获得蜂窝角点特征的二维坐标,再利用深度图获得蜂窝特征角点空间坐标。利用6个角点坐标计算得到蜂窝芯孔的空间定位位姿信息。最后,在工业机器人和双目相机构成的定位系统上定位试验蜂窝结构件。结果表明:该定位方法能够精确定位存在一定变形的蜂窝芯孔(非标准六边形),其定位精度约为2mm,能够满足灌注作业精度要求。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