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埃及参战立场的演变 下载:20 浏览:177

曹占伟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埃及的参战立场经历了消极配合作战、积极配合盟国作战和直接宣战三个发展阶段。战争初期,由于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埃及选择消极配合作战。1942年2月,埃及国内外局势危机重重,英国外交部最终决定支持华夫脱党上台执政。重新执政的华夫脱党积极配合盟军作战,为反法西斯联盟北非-地中海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2月,为了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埃及对德日法西斯正式宣战,加入反法西斯盟国阵营,使其顺利地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提升了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

阳明后学赵志皋师承、讲学与思想考论 下载:30 浏览:127

吴兆丰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赵志皋是阳明后学和在朝王学代表。由其师承、讲学和交游考察可见,赵志皋是一位热衷于讲学的阳明学信徒。从其政治思想来看,他又是王学左派王畿"政学合一"论的信崇者和实践者。赵志皋的阳明学之路,体现了晚明阳明学发展变化的重要侧面,即从讲学走向结合个人身心修养和有益于家国方面,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明清实录对皇帝形象塑造之比较 下载:69 浏览:415

谢贵安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最后的两部实录《明实录》和《清实录》,对各自朝代的皇帝形象通过神化、美化、圣化、德化和仁化的手法进行了正面塑造,把他们粉饰为天命所归的神仙,长相奇伟、举止不凡的美男,天赋异禀、勤勉向学的圣人,德性崇高、孝友兼备的模范,勤政治国、爱民如子的仁君。然而,在《明实录》中,由于统治链条的断裂造成的"今上"对前帝的嫌怨,以及史臣对君主的不满,也使其部分实录在描写皇帝形象时进行了负面塑造,产生了杂音。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修的《清实录》也用掌握的手法,塑造其皇帝高大英武的正面形象。与《明实录》不同,《清实录》由于清廷急于在汉人面前树立正面光辉的形象,因此一直保持讴歌的同调;它还在神化皇帝个人形象时,连带将其民族起源一并作了神化;同时对皇帝个人武功和勇力大力宣扬,不避讳皇帝为庶出的出身,并着力描写先帝对储君的默识暗赏。明清两朝实录所产生的上述差别,实原于农耕民族与游猎民族各自特性的差异,而两朝实录对皇帝形象塑造的一致性,则又反映出明清两朝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清朝在史学上不断加强的汉化倾向。

战时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个侧面——对《异族统治中国史》成书的考察 下载:23 浏览:175

王萌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太平洋战争后期,由日本中国史学者宫崎市定等人起稿、东亚研究所编撰的《异族统治中国史》出版问世。日本军政当局通过东亚研究所对东方文化学院、东方文化研究所的课题委托,将日本中国史学界的青年精英集体吸纳入军国体制之中,学者们的研究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其成果则"以史喻今",为日本制定"国策"提供历史借鉴与依据。这种特殊的课题委托关系,依靠军、政、学界之间的人际脉络、学者师承关系形成的集团属性而确立,构建了战时日本知识精英与军国体制之间的互动模式。对于梳理并反思近代以来日本中国史学界的学术脉络而言,青年学者们的这段学术经历不应被选择性忽视。

古为今用——论美国革命中罗马史的发掘和利用 下载:31 浏览:194

赵辛阳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自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以来,欧洲古典文化在新大陆生根发芽,美国的建国者深受其影响,在美国革命时期频频利用古典文化资源来推动独立之进程。其中,古代罗马的历史尤为受到重视。建国者受到循环史观和治权转移等观念的影响,以古代罗马的历史为参照思考当下的局势。在这个过程中,建国者将不列颠视为罗马帝国的化身,自己则声称是高尚的罗马共和价值理念的追随者。建国者利用古代罗马历史合理化革命事业,塑造美国革命的意识形态,影响殖民地居民的情感和观念。并且,罗马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美国日后国族构建的进程。

北方自由民教师与美国南方重建 下载:50 浏览:288

徐跃龙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内战结束后,美国南方面临着重建的历史任务,除了政治与经济层面的重建,文化重建也不容忽视,教育新获解放的南方黑人成为当务之急。内战爆发后不久,北方教师即跟随联邦军队与北方慈善团体进入南方,开始了教育南方黑人的使命。以新英格兰地区白人女性教师为主体的北方自由民教师将文化知识以及北方的道德、价值观念带进南方,试图提升南方黑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并重塑战后南方的黑白种族秩序。面对南方艰苦的生活、教学条件以及南方社会的敌视,北方自由民教师努力从事教育南方黑人的事业,为南方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季湖北官钱局之崛起述论 下载:57 浏览:240

罗凯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补救钱荒,于武昌设立官钱局。官钱局通过大力推行官钱票,不断加强与善后、银元、铜元等局之间的联系而迅速崛起,对湖北的政事、财政、金融均产生重大影响。此不仅诠释了财与政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反映了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关系重新演变的重要面相。

试论战后初期美国首都的种族隔离问题及其初步解决 下载:62 浏览:267

黄倩 谢国荣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战后初期,美国首都的种族隔离制度不仅让本地黑人居民饱受其苦,也让来自首都之外的美国有色人种访客深受打击。而当地对于外国非白人来客的类似歧视,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及外交关系。首都种族隔离问题得到了美国众多民权活动者及组织的关注,其中,以恩布里为首的首都隔离问题全国委员会进行了社会调查,旨在激发全国乃至世界对美国首都种族问题的关注、增进种族间的相互了解、减少从司法层面废除种族隔离的障碍。这一调查促进了废除华盛顿住房、公共场所、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司法诉讼的胜利,让华盛顿严密的种族隔离体系开始产生"裂缝",并奏响了全国种族关系改革的前奏。

美国早期反奴隶制活动的演变及其意义(1688—1830) 下载:68 浏览:303

杜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自17世纪末开始,贵格派信徒就从宗教思想出发,抨击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美国革命时期,普遍自由和权利平等的革命意识形态极大地激发了反奴隶制思想的发展。美国建国初期,北部州首次出现了组织化的反奴隶制运动,反奴隶制组织致力于以游说和立法等措施渐进地废除奴隶制。19世纪初,将自由黑人和黑奴移除美国的观念盛行一时,被大多数美国白人视为最具可行性的废奴策略。与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废奴运动相比,美国早期的反奴隶制活动具有明显的"常规政治"的特征,但是其思想和观念仍具有持久的影响。

西安事变时期西方媒体对宋美龄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以《纽约时报》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17 浏览:123

阎瑾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宋美龄是20世纪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宋美龄凭借她的特殊身份和角色,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通过报道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的活动,构建了宋美龄的形象。宋美龄则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得了受众认可,在外域环境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乡村的复兴”:19世纪以来法国的乡村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转变 下载:84 浏览:456

熊芳芳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