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民国刊物设计及传播研究——以《良友》画报为例 下载:49 浏览:483

朱润秋 傅蓉蓉 《中国设计》 2018年5期

摘要:
纸质刊物的传播符号,主要由图像及文字为主要介质,通过二者的设计来呈现成果。皮尔斯作为符号学的奠基人物,其提出的实用主义符号理论与《良友》杂志诞生的阶段为同时期,更加关注符号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现代实际意义上的一般符号学。民国时期的平面设计,是中国视觉设计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开端,《良友》作为中国第一本综合性的大型画报,以传播文化、引领时尚为务,风行海内外,是海派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因此,无论是从视觉设计符号,还是从传播符号的角度为出发点,来研究民国时期,画报杂志等刊物的设计、发行及传播,这对于追根求底、深层次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及进步,抑或是探究如何引领社会文化的趋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崭新的意义。

公司治理视角下民国武汉震寰公司的浮沉 下载:30 浏览:226

刘岩岩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学界目前已有的研究,很少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民国时期内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行审视。以武汉震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其在公司治理方面,一度形成了债权团、沿海资本、政府"三足鼎立"的格局,围绕企业控制、利益分配、企业西迁等问题,三方展开博弈,其结果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发展走向。经历了时代大潮的风云变幻,震寰公司始终没有形成健全成熟的治理机制,透过其"半家族化"的治理形式,亦能管窥近代公司制在内地民营企业落地和发展的诸多艰难以及具体实践的复杂性。

辅助科学:民国史学中的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 下载:30 浏览:222

毛曦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民国时期,在现代学科视阈下,史家已认识到地理学对于历史学具有"以地释史"的重要意义。史家们将地理学建构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体系中并置于重要地位,认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地理学分支领域最能辅助历史研究。在史家们看来,历史地理学包括了沿革地理学,学科归属或是人文地理学分支,或是与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携并肩;历史地理学虽为史学之辅助学科,但学科属性为地理学而非历史学。

“国家声音”:民国广播与国语运动——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 下载:39 浏览:311

马瑞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国语运动是指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制定和推行汉语标准语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它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国语运动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由政府民间互动,共同推进。除书面教材、课堂讲授等传统教育方法之外,广播这一新媒介的出现使声音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推广民众教育和国语宣传的利器,为当时人所注意。1927年国民党建政后,力图实现全国政治统一、"党国声音"一元化,进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国语运动旨在统一全国语言,国民政府也极为重视,用广播推行和普及国语使这一运动达到高潮,这一推行方式也是这一时期国语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国民党喉舌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整体来看,由于当时播音水准及收音率较低,以广播推行国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近代中国城乡划分与市辖区的形成(1909—1936年) 下载:49 浏览:329

王培利 石晓霞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市制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级区划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两次城乡划分以及市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市制的确立,明确的界线是市辖区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标志,市制确立以及完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省市县勘界是最重要环节。

1912—1948年北京人口变动及原因探析 下载:74 浏览:334

高文超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民国北京的人口统计数字有多种资料来源,各种统计资料的人口数据既有相同也有差异,还存在很多错误,使用时需要加以选取与订正。民国时期北京的人口总数与户数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户均口数呈减少趋势,户的规模越来越小。由于人口的机械增减也即人口迁移,是北京人口数量增减的主要原因,也使户数、男女口数与人口总数的增减并不完全同步。

民国时期石羊河流域水权交易的类型及其特点——以新发现的武威、永昌契约文书为中心 下载:69 浏览:373

谢继忠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民国时期,石羊河流域的水权交易主要有顶换、归并、买卖、出典、盾当五种类型。在进行水权交易时,普遍订立契约;官方的介入,维护了交易秩序;土地与水利合二为一,"水随地走";交易水权包含着灌溉的"昼夜"与"时辰"的话语;亲邻优先权得到了充分体现,水权交易呈现出地域性特点。对新发现的石羊河流域武威、永昌土地水利契约的研究,无论是对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历史的研究,还是对中国水利社会史整体的研究以及"水利社会"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石羊河流域水权交易的类型及其特点——以新发现的武威、永昌契约文书为中心 下载:76 浏览:76

谢继忠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民国时期,石羊河流域的水权交易主要有顶换、归并、买卖、出典、盾当五种类型。在进行水权交易时,普遍订立契约;官方的介入,维护了交易秩序;土地与水利合二为一,"水随地走";交易水权包含着灌溉的"昼夜"与"时辰"的话语;亲邻优先权得到了充分体现,水权交易呈现出地域性特点。对新发现的石羊河流域武威、永昌土地水利契约的研究,无论是对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历史的研究,还是对中国水利社会史整体的研究以及"水利社会"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以前湖南疫灾流行与环境的关系 下载:67 浏览:382

杨鹏程 张凤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湖南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湿、热二字,而这恰恰又是许多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其实除了自然环境之外,瘟疫也与政治、经济和战争等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民国以前湖南贫穷落后,民众求温饱而不可得,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水旱灾害和频繁的战乱更使民众生活雪上加霜,致使瘟疫肆虐,威胁民众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会凋敝。

民国时期天津民间商业借贷的拖欠与追偿 下载:75 浏览:389

冯剑 马斗成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民国时期,天津商业借贷的债务追偿因社会转型导致风险日益增加,赖债、逃债等现象时常出现,因破产而带来的债务问题也非常严重。在商业债务担保中,抵押、信用担保是常见的手段,债权团是民间商业债务追讨的重要形式,寻求法律解决也是常用的手段。民国时期,政府与商会在解决商业债务纠纷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天津商业债务问题是近代天津社会转型导致的。

民国时期水利经济开发的历史考察——以李书田与黄河水利开发为例 下载:469 浏览:496

杨娟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民国水利专家李书田主张合理开发黄河航运、引黄灌溉、利用黄河水力发电,以利于民生、国防和经济发展。李书田的具体建议包括:采用特别设计不同船只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以解决黄河长期以来航运不畅的问题,从而发挥黄河航运运量大、价格低的优势,以利于西北运输;黄河中上游流域,应大规模引水灌田,用上游水灌溉下游平原,以增加农产,利于民生;利用山陕交界之黄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来发电,以缓解西北动力燃料缺乏的状况,利于西北经济建设需要。

抗战时期中共对沦陷区研究的“范式”建构——以毛泽东《研究沦陷区》为文本 下载:41 浏览:332

周东华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处理和应对沦陷区问题,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1939年10月1日毛泽东发表的《研究沦陷区》一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毛泽东认为,研究沦陷区问题,应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论",根据"调查",正面直视抗战时期的沦陷区问题,收集有关沦陷区的各种档案资料,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抗战策略和史实,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干了什么和即将干什么",研究沦陷区存在的"亡国论"及其具体表现,研究有关沦陷区苦难和抗争的舆论等。从学术史角度看,该文提出的理论指导、研究路径、基本内容等,建构起中共有关沦陷区研究的基本范式。

近代中国的国内运动会及其会歌研究 下载:32 浏览:344

徐文静 《体育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体育的推广,以及国民竞争意识的觉醒,运动会日益兴起和普及。到了民国时期国内的运动体系逐渐成型,从全国运动会到各大区运动会,再到省运会、市、县、区、乡等,逐渐展开。运动会会歌,是伴随运动会的兴起而产生的体育歌曲,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国运动会的普遍开展催生了运动会文化的繁荣,运动会为主题的书刊、电影、歌曲也广泛被创作,其中特别是运动歌曲,得以大量创作并传唱,丰富了运动会的文化内容,为运动会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再造身心”:《旅行杂志》与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休闲旅行书写 下载:36 浏览:212

周博 韩宾娜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旅行杂志》是近代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本文以其自创刊至抗战前的10年间(1927—1936)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基本史料,通过游记作者的自我书写从主体视角把握旅行动机的产生及其促发因素,借以从一个侧面理解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内心状态。休闲旅行对于近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而言,既是对城市环境和喧嚣生活被动地逃离与暂避形式,也是在工作苦役之外主动寻求身心愉悦的休闲活动,两者虽在主体的短期情绪波动间彼此抵消,但在此过程中,休闲旅行对于城市知识群体而言,实现了补偿与疗愈的"再造身心"功能,生成了一种现代性的身体话语书写方式。

民国所刊“国文成绩”类出版物述论 下载:62 浏览:398

王逊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民国时期"国文成绩"(即学生作文选)的编辑、出版是一重要且特别现象,数量大、范围广,兼具教育、商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及影响。这些以文言文为主的习作对于我们的写作教育可能缺少足够的直接借鉴价值,但作为历史资料却可以深化我们对民国教育事业及思想文化的认识。

民国时期铁路旅行指南与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嬗变——以环渤海区域为中心(1912—1937) 下载:62 浏览:242

闻虹 曲晓范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铁路旅行指南是民国时期铁路大众化以后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式资讯类书籍。其内容包罗万象,包括铁路各线运行时刻列表,沿线各站风景名胜推介,商旅、时讯及休闲娱乐设施等内容。以环渤海区域为代表的铁路指南既是施政者发展区域经济、拓展旅游客源的媒介,也是平民百姓行旅生活的指南。铁路指南的文本既展现了近代铁路沿线旅游地空间结构的迁移,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旅游模式的转型。

上帝遇见女犯:民国时期宗教与上海女监互动关系的微观考察 下载:63 浏览:357

杨庆武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民国时期,在政府的许可和支持之下,宗教团体与监狱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和往来。但是,不同的地域和监狱之内,各宗教团体的影响力和活跃度有着一定的差异。江苏第二监狱分监及上海监狱第一分监作为上海两所独立建制的新式女监,更多的是与天主教、基督教团体有着特殊的协作关系。这些团体在上海女监内的活动较为多样,除了协助进行宗教教诲之外,还广泛进行各种日常性的捐助,并发起组建了上海妇女出监人保护会。总体上而言,这些宗教团体对于女监的协助,实质上仍未跳脱其传统社会慈善事业的范畴;尽管如此,它们对于上海女监监务的正常运作,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宣誓制度与民国政治文化 下载:63 浏览:295

马克锋 石威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晚清时期,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北京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国民政府时期,宣誓制度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宣誓主体扩大,另一方面宣誓更加细化,宣誓制度体系化、完备化。宣誓制度建立后,逐渐成为民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对于民国官员认同共和民主,廉洁自律等,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宣誓制度出现形式主义、走过场等弊端,没有完全达到孙中山最初设想的效果。

非洲华侨与民国政府的互动关系(1911-1949) 下载:83 浏览:457

李安山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民国时期,不论中国遭受战乱,还是政局动荡,非洲华侨总是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中国,并与中国外交机构、侨务部门和驻领馆等,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爬梳整理民国时期的政府期刊和非洲国家的中文报纸资料,力图厘清非洲华侨与民国政府特别是领事馆的互动关系。文章以史实说明,在保护侨民权益、沟通当地政府与华侨之间关系以及为华侨提供帮助等方面,这些领事馆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中国国力日衰,驻外机构难以对海外侨胞进行任何实质性保护。

论程砚秋艺术实践与民国报刊的互动关系——以1922年至1937年上海《申报》为研究中心 下载:57 浏览:376

刘洋 《当代艺术》 2019年9期

摘要:
民国报刊在近代戏曲的演出与传播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1922年至1937年以《申报》为主的报纸不仅用跟踪式、连续性的报道记录了程砚秋在上海的演出情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促进了程砚秋的成名以及程派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程砚秋善于主动利用《申报》的平台与观众互动,进而根据观众的反馈来思考、调整创作思路和表演方式。通过"孤岛时期"之前《申报》等报刊媒体与程砚秋艺术实践的互动关系,既可还原戏曲艺术传承者在近代媒体环境、文化风潮中努力拓宽传播渠道的多种尝试,也可一窥程砚秋的戏曲理想与文化关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