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淮北南部区地温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下载:86 浏览:501

柴萌1 王振龙2 陈元芳1 欣金彪3 胡勇2 梅海鹏2 董国强2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五道沟实验站1964~2018年55年实测地温及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检验、SR检验和累积距平,系统分析该区域地温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浅层地温的年代变化一致,呈逐年代升高趋势,深层地温的年代变化存在差异,呈波动式上升,且上升幅度小于浅层地温;不同季节地温的变化趋势性存在差异,0~160 cm地温春、冬季显著上升,夏季除5 cm深处外显著下降,秋季只有80 cm、160 cm深处地温呈显著下降趋势,320 cm深处地温春、冬季下降趋势非常显著,夏、秋季无明显趋势;不同深度、不同季节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0~80 cm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敏感,320 cm地温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春、冬季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而夏、秋季则不敏感。

进气温度对罗茨空压机质量流量的影响及修正方法 下载:44 浏览:267

喻久哲1 张兴慧2 《中国机械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进气温度对罗茨空压机质量流量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种不同进气温度下空压机质量流量的修正方法。当仅有进气温度不同时,根据现有进气温度下的流量特性,能够准确计算出其他进气温度工况下的质量流量。通过对比和修正不同进气温度下的空压机质量流量的实验数据,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以此避免进气温度变换导致罗茨空压机流量不足或过量的影响,保持空压机高效稳定运行,对罗茨空压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东胜气田冬季井下作业技术探讨 下载:68 浏览:379

张超伟 李发 但伟成 谭羲 韦黄霞 《天然气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冬季是天然气需求最旺盛的季节,但冬季气温过低,井下作业难度较大。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低渗透、低压、低丰度"三低"气田,基于对该气田井下作业3种主要工况的气温下限进行分析,提出了低温条件下的井下作业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试气(修井)井筒作业气温下限为-18℃,抽汲作业气温下限为-20℃,压裂作业气温下限为-12℃;②低温作业措施包括:优选4%氯化钾溶液作为压井液并控制井口液面在4 m以下,流程设计应在保证试气(修井)、压裂等各项作业的基础上具备排水、压井、保温的功能;③作业过程控制方面,对各工况保温所需的蒸汽发生器分别进行了研究,对积液吹扫所需的空气压缩机也进行了探讨。结论认为:在高于作业气温下限的情况下,制定一系列作业控制措施,可以确保该气田冬季井下作业实现保质、保量、安全、平稳运行。

昆明太华山1954~2019年气温与降水的气候特征 下载:55 浏览:464

杨燕妮 李振荣 王占良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方法,统计昆明太华山近66年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归纳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太华山近66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99~2004年之间发生了突变。年平均气温显著偏冷的年份集中在1980年前,显著偏暖的年份集中在2010年后。分析出年平均气温有16年左右的周期,还有7~8年和3~4年的小尺度准周期变化。年降水量线性倾向率为-3.134 9 mm/年,呈递减趋势。1954~2019年年降水量累计距平曲线总体呈双峰波动状态。年降水量存在14年的周期最显著,还存在6~7年和3年的小尺度准周期变化。2017~2019年的年降水量震荡周期等值线在6~7年和3年为负值,而且均未闭合,因此,可大概预测未来2年内昆明年降水量持续偏小。

1961~2014年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变化特征分析 下载:83 浏览:378

谢星旸1 游庆龙2 王雨枭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中国691个无缺测站点的经均一化处理及质量控制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以及月最低气温极小值等6个由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1961~2014年中国冬季的极端低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以及冰冻日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华北、西北东部、华东、华中、西南及高原地区,全国整体上下降幅度分别为-0.9 d/10 a、-1.7 d/10 a、-1.5 d/10a和-1.4 d/10 a。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在全国范围内则主要呈现上升的趋势,全国整体上分别为0.4°C/10 a和0.6°C/10 a;极端低温天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呈现波动状,随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6年左右以后其下降趋势较之前有所减缓,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的气候响应;与其他时间段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较为频发的时间段,这可能与该时段陆地冷高压频繁活动有关。

冬季中国东部与北极之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年际联系 下载:93 浏览:329

宋伟1 吴志伟3 李跃凤2 刘春4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425站气温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1956~2015年冬季北极及中高纬度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中国东部气温直接和间接的年际联系。为此定义了3个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即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指数(SHCI)、西伯利亚高压面积指数(SHA)和西伯利亚高压东边界指数(SHEB)。结果表明:从1998年开始冬季巴伦支海、喀拉海迅速增温,并在年际尺度上与中国东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北极近地面温度与中国东部气温的直接联系。同时,西伯利亚高压的3个指数也与北极地区近地面温度和中国东部气温有较好的年际关系,体现了西伯利亚高压是联系北极和东亚气候的桥梁,当北极近地面温度升高(降低)时,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面积扩大(缩小),东边界东伸(西退),中国东部气温降低(升高),即北极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与中国东部气温的间接(直接)联系。最后,讨论了北极近地面温度变化影响中国东部气温的可能物理机制。

中国东北暖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和大尺度环流的关系 下载:96 浏览:333

庄园煌1 张井勇2 王远皓1 吴凌云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1980~2014年CRU TS3.24月平均气温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暖季(5~9月)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应的大气环流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位相型两个模态,二者总解释方差高达86%。全区一致型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在1990年代中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突变,而南北反位相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全区一致型增暖对应着中国东北地区上空500 h Pa位势高度的正异常和850 h Pa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当500 h Pa位势高度南北反相时,对应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的南北反位相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东北暖季气温的全区一致型及其1990年代中期的年代际突变与日本海及黑潮延伸区的海温异常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指数紧密相关。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我国东南沿海、靠近北美东北部的北大西洋等海域的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暖季气温全区一致型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南北反位相变化型与黑潮延伸区的海温异常关系显著,与大尺度指数的相关普遍不明显。在1990年代中期突变前,南北反位相型受到ENSO事件的影响,之后影响不显著。

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响应 下载:67 浏览:11

刘炜1 宋文玲2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利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夏、秋季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持续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年代际尺度上较年际尺度更为显著。这种联系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海温在对流层中低层激发出的一种类似北美—大西洋—欧亚遥相关型波列有关。当前期关键区海温偏高(低)时,其激发的波列使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导致贝加尔湖以南大部地区受正(负)高度距平控制,亚洲地区中高纬以纬(经)向环流为主,有利于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低)。研究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我国北方地区的跨越东西半球的遥相关型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北方冬季气温。

近30年来中国干旱生态区增暖放大现象及其与植被覆盖的联系 下载:82 浏览:405

黄清瀚 陈海山 华文剑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区增暖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是夏季增暖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 a,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0.8~1.4°C/10 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的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快速增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区中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的地表反照率和云量变化的影响,但各生态区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率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的增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增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区。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区的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的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区的增暖速率。

基于气象指标的安徽电网负荷特性分析及研究 下载:69 浏览:474

吴迪 《电力技术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电力负荷特性分析是电网调度运行、生产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掘安徽电网负荷特性与气象因素的关系,首先对安徽电网基础负荷与气象负荷进行分解;然后基于相关系数法进行多维度气象指标主导因素辨识,在此基础上建立气象指标—负荷二次回归模型,获得气象负荷的灵敏度;最后结合2018年安徽气象情况,阐明了安徽电网2018年夏季负荷特性,并对2019年安徽最大负荷做出预测,对安徽电网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用电负荷预测中气温累积效应分析 下载:93 浏览:478

戚任远 《电力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用电负荷预测是电力运行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由人工预测转信息化系统自动预测为必然趋势。文中选日最高温度为负荷预测气象特征,考虑气温累积效应,提出预测日最高气温修正法,并分析负荷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后给出基于决策树模型预测下一工作日最高用电负荷的算法。

中医益气温阳利水理念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效果研究 下载:32 浏览:434

陆海涛 郑妮军 蔡明 《中医研究杂志》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研究中医益气温阳利水理念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摘选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糖尿病肾病水肿患者62例,先随机抽取出31例作为A组,给予常规治疗,其余31例作为B组,在A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中医益气温阳利水理念,总结2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且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中医益气温阳利水理念用于糖尿病肾病水肿治疗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气温对老年人口死亡比例与长寿的影响研究 下载:54 浏览:372

邱尉雲1 宋彦欣1 黄翌1 王晗2 《老龄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气温与老年人口死亡比例有密切联系。搜集了江苏省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288 322名65~109岁老年人口的死亡数据,并按年龄、性别、死亡日期和城乡分组。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期间死亡,其死亡比例在20~23摄氏度时最低;(2)低温下的老年人口死亡比例高于高温下的老年人口死亡比例,特别是85岁以上老年人口死亡比例受气温的影响更大。这与中国省级老年人口比重的重心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南移的现象相一致;(3) Kruskal-Wallis ANOVA测试表明,男性老年人口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的死亡比例比女性老年人口高,且在85岁以上年龄组中有显著差异;(4)乡镇老年人口比城市老年人口更容易在高温和低温期间死亡,85岁以上年龄组的城乡差异显著;(5)对于85岁以上老年人口而言,春季的死亡比例比秋季高。研究结果表明,加强对老年人群的冬季保暖工作,是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益气温阳方对变应性鼻炎小鼠NK细胞细胞因子分化影响的研究 下载:77 浏览:480

严芮雯1 陈旭青2 严道南3 《中医研究杂志》 2020年5期

摘要:
目的:通过对益气温阳方对变应性鼻炎小鼠NK细胞亚群NK1型细胞以及NK2型细胞细胞因子IL-5、IL-10、IL-4、INF-γ分化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益气温阳方对活化后NK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益气温阳方低、中、高剂量组及西替利嗪组,共6组,每组5只;以卵白蛋白致敏方法建立AR模型后,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益气温阳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服益气温阳方低、中、高3种不同浓度的水煎液,西替利嗪组灌服西替利嗪水溶液;给药后分别制备6组含药血清;取正常小鼠,处死分离脾脏,分离纯化原代NK细胞,分别用准备好的6组含药和空白血清制备NK细胞混悬液,除空白组外,其余加入尘螨试剂,用Elisa法测定NK细胞内的IL-5、IL-10、IL-4、INF-γ的表达情况。结果:变应性鼻炎小鼠NK2型偏倚可能主要是由于IL-4的增多;益气温阳方低、中、高剂量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活化后的NK2型细胞释放IL-4、IL-5,并不同程度的促进了活化后的NK1型细胞释放IL-10,其中益气温阳方中剂量组效果最佳;西替利嗪组抑制NK2型细胞释放IL-4、IL-5效果同益气温阳方中剂量相似,但促进活化后的NK1型细胞释放IL-10效果高于中药组;西替利嗪组、中药组对NK1型细胞INF-γ的释放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益气温阳方可以抑制NK2型细胞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NK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提示益气温阳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K2型细胞活化,促进NK1型细胞活化有关。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及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研究 下载:40 浏览:645

陈艺均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4年10期

摘要: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是当前全球环境领域的一个关键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和实地监测,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和土壤质量的潜在影响机制。我们通过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水资源变化情况和土壤监测数据,分析了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等因素对水资源分布和土壤质量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性管理策略 下载:54 浏览:587

​李伟国 《气候变化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上升和降水模式变化两个方面。这些变化对森林植被、动物种群和整体生态平衡造成了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制定有效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本文从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森林管理实践的调整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近67年乐亭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规律 下载:76 浏览:871

​高英杰 何洁 侯姝伊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
本文采用乐亭县1957-2023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线性统计方法对乐亭县近67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7年来乐亭县逐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逐月平均气温呈单峰型,7月最热,1月最冷,夏季气温最高,冬季最低,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逐年降水量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逐月降水量变化显著,7月降水量最大,1月最小,夏季逐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外,其它季节均呈增加趋势。逐年日照时数呈逐步减少趋势,各月日照呈双峰型,四季日照时数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特点,各季日照时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逐年湿度呈缓慢减少趋势,湿度在58%-75%之间变化。

升平镇和叶枝镇2018-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下载:86 浏览:804

唐梦琴 孙娅蕾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升平镇和叶枝镇近五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探讨两镇气候特征的异同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2018~2022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本研究关注了温度、降水、风速等关键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升平镇和叶枝镇在气温波动、降水量和风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升平镇显示出更低的年平均温度和极端最低温度,而叶枝镇则有较高的降水量和较低的平均风速。这些差异与地理位置、地形和局部气候条件有关。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实证数据,也为当地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气象条件对天山北坡中山带天然牧草产量的影响 下载:88 浏览:828

​陈亮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分析牧草主要生长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及牧草长势,得出牧草生长前期受温度影响较大,后期降水、日照影响相对较重要,为草原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浅谈电力负荷对气温的响应 下载:93 浏览:809

杨晓宇 李明妍 罗宇航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电力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源,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电力负荷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气象条件、季节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电力负荷的变化,而气象条件的作用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以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和伊春市电力负荷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法针对电力负荷对气温的响应作出实际分析。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