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云南沧源岩画(第二地点)研究 下载:51 浏览:443

陈杨1 张虎才2,1 刘峰文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过去人类生存及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云南西南地区山川起伏、河谷纵横、物产丰富,是连接东亚、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史前和历史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和遗存难以保存,限制了系统考古工作的开展,致使对云南高原过去先民生存演化的过程和对环境适应的策略尚不明晰。通过对云南沧源岩画第二地点图案的考察,结合岩画图案临摹资料及云南高原考古资料,分析了相应时段沧源地区先民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沧源岩画第二地点的考古年代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记录了当地先民在该时期从事着定居的农业活动,当时牛类已经被驯化,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开展围猎和娱乐活动,并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同时,针对岩画保存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以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先民遗产。

放牧方式对人工草地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89

徐智超1,2 祁瑜3 梅宝玲1,2 卓义1,2 王凤歌1,2 武胜男1,2 邬嘉华1,2 温璐1,2,4 《农业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以温带农牧交错区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不同放牧方式下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放牧方式对优势种碳分配及人工草地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划区轮牧能够有效地缓解草地压力,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的生产力;不同的放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绵羊的采食规律;连续放牧使得草地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均显著降低,划区轮牧与对照样地(禁牧管理)保持相当的水平。在该研究中,不同的放牧制度对于牧草生产力和碳密度影响显著,土壤碳密度占人工草地碳密度的比例较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水生植物在湖泊生态湿地中的应用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影响研究 下载:30 浏览:558

杨诚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湖泊生态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区域水循环、调节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缓解气候变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这些湿地系统中水生植物扮演着核心角色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水体、去除有害物质,还能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必要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水生植物还能美化环境提高生态景观的价值,通过探讨水生植物在湖泊生态湿地中的应用及其对水质改善的积极影响,旨在为湖泊生态湿地的有效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质生态环境监测对湖泊生态恢复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922

许瑜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8期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水质生态环境监测在湖泊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文章首先阐述了湖泊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与实际方法,强调了水质监测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地位。文章进一步详细介绍了现代水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包括监测指标的选择、监测网络的构建以及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展现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阔前景。监测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对于提升湖泊生态恢复效果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水质监测数据如何指导科学决策,优化恢复策略,如污染物减排、生境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证结果表明,水质监测数据的精准度与及时性对于评估生态恢复的进程与成效至关重要,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提供了有力的量化依据。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