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下载:63 浏览:270

何传启 《中国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在新现代化研究领域,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还是一个发展目标。现代化国家是现代化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要成为现代化国家,需要尊重规律,尊重国情,选择合适的目标、路径、模式和重点。2020年的中国将是一个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中国目标是一个百年目标,包括四个台阶和六化建设,走到世界前列,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可以选择综合现代化路径,采用"运河战略"迎头赶上。未来30年的模式建议以知识化为主,以生活质量为中心。未来10年的重点建议向生活质量进军,质量优先,双轮驱动,六化协同,共建共享,绿色发展。

“美好生活需要”视域下的食品包装设计 下载:30 浏览:322

何璐君 王丹阳 《设计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包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满足人们对当今食品包装设计的新要求。从习书记提出的"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视角,探讨当今时代人民对于食品包装的现实需要,以"真"、"善"、"美"作为研究基础分析了基于美好生活需要的食品包装设计内涵。归纳总结了美好生活视域下食品包装设计实现途径。为当今食品包装设计师提供了理论参考。

生活圈视角下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块化研究 下载:55 浏览:340

王淼 吴松涛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4期

摘要:
存量化城市发展背景下,为提高城市民生服务水平及效率,基于生活圈视角,提出整合型民生服务规划模式。并针对旧城区、新城区兼顾不同城市建成条件,提出不同整合型规划模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民生服务模块化三维框架,从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管理3个维度对模块化构建方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三维框架下民生服务效能。应用整合型模块化服务框架,对民生服务组织与流程进行落实,并从管理流程、建设时序与住区营造角度提出了落实策略。

鲁锦纹饰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下载:49 浏览:385

安丰 《设计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鲁锦是我国鲁西南民间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同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正逐渐消逝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对于鲁锦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势在必行。在阅读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鲁锦纹饰为切入点归纳、整理其纹饰的构成、色彩配置等,调研目前市场上鲁锦纹饰的应用现状。根据调研结果归纳了鲁锦纹饰在商品中应用的局限性,梳理了其文化意义、实际价值。对鲁锦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结合自身专业对鲁锦纹饰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新理念相结合,才能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四川阿坝藏区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思想探析 下载:85 浏览:485

薛德军1 供秋泽仁2 范忠雄3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是随处可见的,从简单的数字表达到代数运算,再从简单的平面图形到空间几何的运用,无一不是数学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藏族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同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数学文化。文章通过解读和探析四川阿坝藏族传统文化、民族服饰和民族建筑中存在的数学文化,揭示了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在藏族传统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方式与设计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下载:38 浏览:459

张越1 文静2 《设计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建立学科整合发展机制,探寻当代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研究、设计研究之间的动态创新平衡途径。实施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递进式论证:基础研究主要从生活方式与设计的概念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述评;应用研究主要结合相关案例从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梳理、学科构建与共同体探索进行展望。通过递进式论证得出生活方式与设计的三步进阶战略。生活方式与设计的三步进阶战略,以当代科技进步下人类的美好生活向往为驱动,将对逐步消解"生活方式盲区"与"设计认知盲区"影响深远。

论改革开放初期大庆社会音乐生活的多样化生成 下载:90 浏览:503

张雪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2期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全中国的社会音乐生活都经历了从贫瘠到富庶、从单调到多彩的过程,大庆这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兴城市也不例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大庆社会音乐生活因石油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而催生了频繁的演出交流活动,因移民众多而生成了独特的音乐活动与传播,因人口增长、城市化明显而加快了音乐教育的脚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音乐生活形态。

初中音乐课堂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渗透 下载:89 浏览:495

薛白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欢快的音乐让人身心愉悦,动感的音乐让人心潮澎湃,悲伤的音乐让人潸然欲泣,舒缓的音乐让人平静安详。音乐是上帝的低语,向人诉说着世间的辛酸、痛楚、欢乐乃至希望。音乐是生命的节奏,音乐是人灵魂的律动。音乐能从人的内心最深处发声,给人灵魂以启迪和慰藉。音乐的诉说娓娓道来而又振聋发聩。音乐为学生阐述生命的奇迹,为他们讲述生命安全的重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基于行为设计理论的健康早餐研究 下载:35 浏览:174

李佳瑾 《中国设计》 2020年6期

摘要: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然而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容易忽视早餐,本文通过行为设计研究总结关于早餐行为的设计策略。总结现在都市单身白领的早餐现状,基于行为设计理论对早餐行为进行研究,引导用户进行健康早餐的摄入,通过提升行为动机,降低行为成本促使用户的健康早餐的习惯养成。行为设计理论的介入可以劝导用户改变行为习惯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本文提出了在具体设计情境下行为设计理论的设计策略。该研究策略可以为行为设计下的健康管理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参考,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

基于青年生活形态研究的集装箱公寓空间设计 下载:86 浏览:482

刘烨 雯施 陈辉 《设计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目的:为集装箱公寓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以满足当下青年人多样化的居住需求。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当下青年群体价值观进行梳理与总结,分析他们的生活方式发展趋势,通过归类法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居住需求。结论:居家休闲型、交友娱乐型以及从业办公型为当下青年人主要居住需求类型,分别针对这三种不同需求类型的用户提出相应的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并提出相关的集装箱公寓空间设计方案。

亲子文旅景观空间设计在新时代美好生活背景下的探析——以嘉兴为例 下载:68 浏览:413

谢鹏雄 周甜甜 臧科斯 《中国设计》 2019年1期

摘要:
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本课题利用实地调研法、资料查询法、现场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景观空间研究;针对景观空间、景观设施、人文布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弥补现存亲子文旅景观空间的不足,使亲子文旅景观可以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在让群众在体会生活美好的同时,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为其他亲子文旅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共享经济的住宅设计探究 下载:74 浏览:261

苏红 《中国设计》 2019年1期

摘要:
探究共享模式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共享住宅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分析当代城市群体的生活现状和需求,结合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研究出共享生活的模式,并提出对应的共享住宅的设计原则。提出"联网筛同","形成组团","共同合作"的共享生活模式,对应住宅设计提出"构件模数化与灵活化、空间私密性层级化、空间个性自主化以及空间城市化"的设计原则。解决现有的生活需求,为未来生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强制隔离戒毒成年男性体质特征研究 下载:32 浏览:208

张学良1 詹舜卿2 张岚1 钱圣斌3 《体育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解强制隔离戒毒成年男性的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运用比较分析法对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指标进行分析,同全国水平进行对比,以探索随年龄增长体质衰退规律,以及吸食毒品与身体机能、素质衰退的关系。体质指标均呈现随年龄的递增性趋势;从递增幅度看,30~40岁增幅较大,40岁以后增幅降低。研究表明,毒品对男性呼吸系统损害在30~39岁尤为明显;毒品对男性心脏功能的伤害巨大,在低年龄段损害性更为突出,且在不同年龄段呈非常显著性差异,有较高统计学意义;毒品造成男性上肢力量、柔韧性、平衡能力和神经肌肉协调性的非均衡增长,扰乱了上肢力量和柔韧性的正常规律,影响了反应能力的健康发展。从实践上,根据强制隔离戒毒男性体质特征和生活习性,建议在30~39岁康复训练中以增强呼吸系统能力的训练为主;在各年龄段设置增强心脏功能的康复内容,且在20~29岁将心脏功能训练作为首要内容。在各年龄段中适配快速反应和协调能力训练,并配以轻器械或徒手力量训练。

基于慢生活理念的乡村轻手工产品研究与应用——以池州市醉山野旅游区为例 下载:85 浏览:394

徐彩凤1 钟世禄1 陈利平2 《中国设计》 2018年7期

摘要:
文章以池州市醉山野旅游区为例,在充分探访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特点、分类、分布规律,及其可利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慢生活"理念的阐述和乡村轻手工作品的探索,力求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充分接触大自然之后,在心境平和下融合慢生活理念,与大自然进行互动,与亲戚朋友进行互动,以"轻手工"为引子,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亲身体会"慢生活",暂时遗忘生活与工作中的快节奏,在手工活动中缓解压力、回归生活、展现自我、重塑身心。基于此目的,才决定以此方向的选题进行研究。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统文化价值的转换 下载:28 浏览:296

王容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乡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性力量。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相应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当前,乡村消费潜力日益突显,客观上促进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乡村中等收入群体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更为紧密,他们塑造自身生活方式的需求深刻影响并加速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优秀传统文化对该群体生活方式的融入和塑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民主体意识的生成,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

正似我们借来的人生:在皮尔森的舞台上——第26届国际戏剧节的东欧戏剧 下载:34 浏览:298

卡莉娜·斯蒂芬诺娃1 桂菡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若是用一句话概括第26届国际皮尔森戏剧节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分寸得当,毫无废话,诚实正直"。《伊利亚特》掀开我眼前隐形的窗帘,让我进入肉眼所看不见的领域,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得以洞察非物质的世界,洞察看似唯一的物质世界与生活的本质。《人走后的房间》运用声音在戏剧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让人得以一窥惊人的深刻哲学与无限的精神境界。《摹仿生活》在舞台上所创造的不同寻常的形象与丰富的感官体验,让作品成为一封正在发出求救信号的电报,而我们所有人,都是这封电报的收件人。戏剧节的喜剧类作品堪称典范,它让我们既能从笑声中获得活力又可以通过它来武装自己,这就使得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是选择面对而非选择逃避。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下载:61 浏览:400

梁光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活化,方法包括创造生活功用链、创造生活休闲链、创造审美消费链、创造教育认知链、激活主体利益链五种。生活化传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存"阶段,立足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立场提出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自然、起于功用、本于道德、通往天地特质的尊重和弘扬。

民间审美与“乡土的逻辑” 下载:41 浏览:266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谈及民间文艺的审美问题,多数论者往往采用普泛的美学理论做出解释,而较少顾及其生成的语境和逻辑。民间审美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乡土自然、村落文化、农耕生活、民间信仰等民俗因素构成了"乡土的逻辑",规约和影响着民间审美文化。要有效解释民间审美的"真谛",须深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才能找到其隐藏的"文法"。

都市生活的乡愁:现代性、感觉结构与传统舞蹈 下载:90 浏览:500

卿青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现代性无论作为手段,还是结果或表征,都使得我们与传统封闭的有机的乡村生活模式和旧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各种断裂。现代人作为现代主体,拥有的是迥异于传统社会的都市现代体验和现代感受力。传统对于我们的意义也就不再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现代都市人的精神乡愁,是我们都市人需要沟通和快乐的一种集体心理诉求。而"感觉结构"这一理论丰富了我们对现代性体验的认知,也启发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这种都市生活的乡愁。因此,传统舞蹈无论是学院派民间舞,还是学院派古典舞,在这个"感觉结构"的意义上,都获得了当代性、集体性以及文化延续性上的理论支撑。也因此,现当代舞蹈的技术理论在创作传统舞蹈的时候获得了其方法论的意义。

还原民间戏曲的“生活相”——以侗族村寨胜里为个案 下载:90 浏览:503

杨丹妮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戏曲环境以及戏曲整体生态的深度维护和氛围营造,事关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延续。积极加强和重启对少数民族戏曲生态的深度维护,坚持正确的戏曲艺术生态理念,倡导"戏赖艺精、戏以人传、戏靠俗承、戏凭乡落"的整体性乡土艺术生态观,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让传统民间戏曲真正回归胞衣地,守住戏曲艺术的原生土壤以及其和民俗文化生活须臾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真正还原民间戏曲的"生活相",深度维护民间戏曲的活态观演生态环境的气氛营造和生态关联,在"民艺兴乡"的艺术实践中,有助于乡土文化景观重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1/63]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