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影像的现实建构:后媒介、虚构与非虚构 下载:21 浏览:8

鲁明军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近十余年来,影像在当代艺术系统中已经成为主导性媒介。相比以往,不仅艺术家创作的议题在扩张和延展,影像语言本身也呈现出异常丰富的面貌。也是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影像艺术家和影像作品,马秋莎、鄢醒、沈莘、陈轴、王拓、苗颖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6位年轻艺术家。本文透过个体的创伤诉说、"模仿生活"及参与现实三个不同层次,意在呈现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并借以重申,作为"后媒介时代"的媒介实践,当代影像艺术是如何在虚构与非虚构、媒介与后媒介及影像与社会之间扮演一个批判者的角色而建构或介入现实,进而体现其独特的媒体属性和社会功能的。

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 下载:69 浏览:359

孙逊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

韦素园与高晓岚的“两地书”——《痕六篇》原型探微 下载:72 浏览:475

柳冬妩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现代作家韦素园的女友高晓岚,是陈独秀夫人高大众、高贤萃的堂妹,1925年赴美留学。韦素园的散文诗《痕六篇》之二《"窄狭"》、之三《端午节的邀请》,分别书写了"我"与黎沙、少年与爱华的爱情。把《痕六篇》与高晓岚的一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黎沙与爱华的原型均是高晓岚。黎沙的原型是以高晓岚为主,可以说是用化名写他们的爱情经历。但在《端午节的邀请》中,原型人物的本事材料进入散文诗后大致得到了保留,但同时经过了必要的删减、增添和重组。周作人关于韦素园作品的提醒,对于我们今天讨论文学虚构与非虚构问题,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十七年”对特写的推崇及其引发的难题 下载:89 浏览:503

吕东亮 《文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出于及时反映现实的政治功利需要,"十七年"文学批评界对于特写的推崇是一贯的,这抬高了特写的文学地位,促进了特写文体的独立化,对特写艺术质量的提高则成为批评界的要求。批评家们所要求的特写在艺术上的提高方向是小说化,而小说化又势必导致特写文体独立性的消解。面对这一难题,"十七年"批评家们对于特写的虚构性问题的讨论几经反复,仍旧没有得出具有确定性的结论。这一难题所呈现的文学的形式困境在十七年是具有普遍性的。

非虚构类文本选取与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下载:58 浏览:480

徐雨薇 《英语教学》 2020年10期

摘要:
针对英语课堂实际教学中非虚构类文本素材短缺、教法缺乏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提出了相应的非虚构类读物选取建议和教学重点,并探讨了独立式、补充式、替换式三种补充读物与主教材融合的教学方法,讨论在实际教学中选取非虚构类文本和实施教学的思路。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