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OCTA在视网膜大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下载:49 浏览:396

杜鹃 张月玲 刘媛 顾朝辉 冉振龙 张海江 王丽英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诊治中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1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单眼患病且接受OCTA检查。分析OCTA诊断结果与临床结果的一致性;将入选患者分为静止期、视网膜前出血、视网膜内出血亚组,对比本组内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及OCTA检查结果。结果 OCTA检查诊断视网膜大动脉瘤有典型的表现,如动脉分支灰白色圆形病灶、点状黄色渗出物环绕、出血灶情况等,诊断结果与实际病情的符合率为98. 59%;静止期亚组患者不同时间BCVA、眼压、CM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均高于就诊当天(P <0. 05),眼压、CMT均低于就诊当天(P <0. 05);视网膜前出血亚组患者不同时间BCVA、眼压、CM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CVA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前;眼压比较,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周<术前; CMT比较,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周<术前;视网膜内出血亚组患者不同时刻BCVA、眼压、CM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CVA对比,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抗VEGF术前;眼压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周<抗VEGF术前; CMT对比,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周<抗VEGF术前;所有患者治疗后不同时刻经OCTA检查发现逐渐显著好转。结论在视网膜大动脉瘤诊疗中OCTA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病情,还可评估治疗效果,均有较高价值。

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各区域视网膜厚度改变 下载:53 浏览:392

赵润 博方严 谢驰于 燕王云 徐玥 朱少进 王军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了解患有糖尿病但尚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者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改变。方法实验组选取我院内分泌科已经确诊糖尿病患者40例,对照组选取门诊体检无糖尿病者34例。采用Optovue RTVue的光谱域OCT对上述2组受试者进行双眼黄斑部扫描,结果分区并逐一分析各区全层、内层及外层视网膜厚度。结果糖尿病组内层视网膜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上方较无糖尿病组薄,且差异显著。糖尿病组外层视网膜中心凹周围区鼻侧较无糖尿病组薄,且差异显著。糖尿病组全层视网膜黄斑各区普遍较无糖尿病组薄,在黄斑中心凹、中心凹周围区颞侧和下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黄斑各区厚度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受血供影响较大,在相对缺血的区域视网膜较薄。糖尿病黄斑区水肿和黄斑区视网膜变薄可能是同一疾病病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hmed引流阀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下载:53 浏览:394

王虎 华山 刘斐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8期

摘要:
目的评价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的15例(15只眼)DR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和应用频率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 d、3 d、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分别为(15.3±8.9)mm Hg、(14.8±7.7)mmHg、(14.3±4.3)mmHg、(15.9±3.8)mmHg、(15.0±4.0)mmHg,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8.14,8.26,7.67,8.03,P<0.05)。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的对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对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明显减少。术前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次数对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次数明显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1例(6.67%)、术后早期因前房出血导致高眼压1例(6.67%),随访未发现引流管阻塞、引流管暴露及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等并发症。结论 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DR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术前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390

俞华 刘强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术前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行玻璃体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住院手术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32例(35只眼)。根据术前是否行视网膜光凝分为非光凝组20例(22只眼)与光凝组12例(13只眼),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手术时间、术中玻璃体腔介质填充情况、术后出血、术后视力提高情况等。结果本研究32例(35只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非光凝组中有1只眼发生术后出血,光凝组无术后出血情况发生。非光凝组中有13只眼可见新生血管膜,光凝组有3只眼可见新生血管膜。非光凝组中发现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形成视网膜裂孔3只眼,光凝组中发现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形成视网膜裂孔1只眼。非光凝组行硅油填充5只眼,光凝组行硅油填充1只眼,两组间介质填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光凝组手术时间为(47.41±7.58)min,光凝组手术时间为(37.31±5.25)min,光凝组时间较非光凝组明显缩短,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有提高,非光凝组视力提高率为54.5%,光凝组视力提高率为76.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R手术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地影响,可降低玻璃体手术后出血的发生,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对视力的提高有帮助。

儿童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下载:59 浏览:390

张旭 刘海燕 尹晓薇 李春炜 张爽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并探讨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分析其临床应用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FEVR患儿10例(20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FFA检查。结果 FEVR 1期9只眼(45.00%);2期6只眼(30.00%),3期3只眼(15.00%),4期2只眼(10.00%)。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血管僵直,颞侧周边网膜血管分支增多、走形长。FFA检查可见周边血管呈柳枝样形态,荧光渗漏,伴有无血管区,新生血管呈团状高荧光。结论 FFA是诊断FEVR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明确病变范围及指导临床治疗。

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治疗非后极部裂孔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下载:65 浏览:377

田超伟 王雨生 马文霞 窦国睿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除术(PPV)和巩膜扣带术(SB)对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RRD) 32例(32只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玻璃体切除术组(PPV组,A组)和巩膜扣带术组(SB组,B组),均为16例(16只眼)。年龄32~67岁。手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至1. 0。视网膜脱离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C2级以下,排除后极部视网膜裂孔(包括黄斑裂孔)及巨大裂孔。PPV者采用闭合式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并注入硅油。SB者采用硅胶海绵或硅胶轮胎垫压(或联合环扎术)。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 1个月。观察两组患眼疗效。结果 PPV组患眼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3. 8%(15/16),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3. 8%(15/16),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50. 0%(8/16)。SB组患眼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75. 0%(12/16),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7. 5%(14/16),去除硅油填充眼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7. 5%(14/16)。两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最终PPV组视力改善率优于S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非后极部裂孔引起的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需依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形态及患者的特点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玻璃体切除术及巩膜扣带术可以取得一定疗效。

血清尿酸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预测作用 下载:63 浏览:380

佘新平 郑志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是否可预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方法收集370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R分成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DR患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将SUA十等分并计算每个十分位数中DR患病的相对危险度(OR);前瞻性研究纳入402例T2DM且无DR患者,根据SUA分为组1(UA<304.0μmol/L),组2(304.0≤UA<404.0μmol/L),随访5年后366例最终完成研究,比较两组DR患病率。结果 T2DM患者SUA≥304.0μmol/L时,发生DR的风险是低SUA组(<213.0μmol/L)的3.235(1.270~8.246,P=0.014)倍。前瞻性研究中,组2有44例(26.2%)发生DR,组1有4例(2.0%)发生DR,两组DR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26.2%vs. 2.0%,P<0.001)。结论 T2DM患者SUA 304.0μmol/L可能作为T2DM患者发生DR的一个阈值。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病灶活动性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58 浏览:346

李凤媚 宋艳萍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病灶活动性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连续3个月每个月注射1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视网膜层间或层下积液完全吸收,至少随访24个月以上。根据起始治疗3个月后复查病灶是否再活动的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复发组44例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0.50±7.46)岁,平均logMAR BCVA为(0.79±0.20),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为(372.82±84.70)μm,平均不伴异常分支血管网(BVN)面积为(3.35±1.06)mm2,平均病灶的最大线性尺寸(GLD)为(3.05±1.20)mm,息肉位置位于中心凹、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视网膜层间积液(IRF)或视网膜下液(SRF)、视网膜黄斑下出血(SMH)≥1 PD者分别为18、18、10、15只眼。未复发组16例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4.19±13.26)岁,平均logMAR BCVA为(0.77±0.23),平均CRT为(361.94±66.21)μm,平均BVN面积为(2.91±0.93)mm2,平均GLD为(2.06±0.62)mm,息肉位置位于中心凹、RPED、IRF或SRF、SMH≥1 PD者分别为7、11、9、10只眼。单因素分析及多元Cox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基线时各参数。结果 24个月随访期间,复发组起始治疗后平均复发时间间隔为(2.92±2.42)个月,平均注射次数为(6.61±2.12)次。两组间性别、平均年龄、logMAR BCVA、平均CRT、息肉位置、BVN面积、R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存在SMH≥1 PD(P=0.031)、GLD大者(P=0.011)与病灶再活动性相关。结论基线时存在SMH≥1 PD、GLD小的患者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不易复发。

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后内界膜的存在和完整性分析 下载:51 浏览:376

刘华 孙佳 赵霞 白领娣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9期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IMEM)后内界膜(ILM)的存在和完整性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因IMEM行手术治疗的83例(83只眼)患者,所有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n=42)或对照组(n=41),所有的患者均予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台盼蓝染色下黄斑视网膜前膜(MEM)剥除术,而观察组患者额外予以亮蓝G染色下ILM剥除术。术后所有的标本均行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MT)相比较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0. 05),但观察组的IMEM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 623,P=0. 032)。术中经染色剂染色证实76例标本存在ILM的完整性受损,术中应用台盼蓝染色证实MEM存在的敏感度为95. 1%,而术中应用亮蓝G证实ILM存在的敏感度为97. 5%。结论手术过程中单纯剥除MEM而保留ILM的完整性是相对困难的,但剥除ILM后IMEM的复发率明显降低,而应用染色剂证实ILM的存在和完整性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存在良好的一致性。

巩膜扣带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分析 下载:63 浏览:383

周恩亮 柯根杰 董凯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行巩膜扣带手术治疗的人工晶状体眼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随访时间1~12个月。结果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8例(93. 3%),最终复位30例(1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3例(76. 7%)。主要术后并发症为高眼压症、脉络膜脱离、黄斑前膜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结论对于人工晶状体眼的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且手术并发症较少。

OCT血管成像术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下载:59 浏览:370

黄超 赵永 王梅 喻亚梅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观察相干光断层血管成像(OCTA)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中的不同时期的影像特征,评价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1例(21只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为CEC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2、3、4个月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视力、屈光检查、眼底彩色图像、OCT及OCTA资料。患者均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结果本研究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OCTA图像可现实脉络膜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的病变情况,并能够检查出脉络膜新生血管,并可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伤。14例CEC患者OCTA图像显示新生血管位于RPE下; 5例像显示新生血管位于RPE上; 2例显示视网膜黄斑部RPE层上下均可见新生血管。患者治疗前BCVA为0. 38±0. 42,治疗后1个月BCVA平均提高到0. 67±0. 36,治疗后2个月0. 73±0. 46,治疗后3个月0. 76±0. 32,治疗后4个月0. 78±0. 41,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治疗前、后中央视网膜厚度(CFT)差异有显著性,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FT的平均值分别是(456±94)μm、(240±83)μm、(218±78)μm、(181±83)μm和(173±75)μm。治疗前OCTA显示:视网膜出现深层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有21例,治疗3个月时14例(66. 7%)CNV完全闭合; 4例(19. 0%) CNV部分闭合; 3例(14. 3%) CNV未闭合;有6例(28. 6%)出现RPE损害。结论OCTA能准确的发现CEC患者脉络膜和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的病变及新生血管,指导临床治疗。

Ⅱ,Ⅲ度酸碱烧伤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下载:57 浏览:421

王伟1 陈春霞1 钱莉1 张鹏飞2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Ⅱ,Ⅲ度酸碱烧伤后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到2018年6月因Ⅱ,Ⅲ度酸碱烧伤住院并且能够回访的患者,分为酸烧伤组和碱烧伤组。患者中未烧伤眼做为正常组。收集各组眼压、平均RNFL及颞上、鼻上、鼻侧、鼻下、颞下、颞侧的RNFL厚度。结果各组眼压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 973)。平均RNFL及颞上、鼻上、鼻侧、颞侧RNFL厚度没有统计学差别(P均大于0. 05)。但是鼻下及颞下方三组的RNFL有统计学差别(分别是P=0. 008,P=0. 000)。结论Ⅱ,Ⅲ度酸碱烧伤后对眼压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却会导致部分象限的RNFL厚度变薄。

正常眼与单侧青光眼患者对侧眼的OCT参数对比分析 下载:54 浏览:360

龙婷 杜磊 赵秋雅 邢怡桥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评估正常眼与单侧青光眼患者对侧眼视盘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方法选择具有青光眼特征性眼底损害的单侧青光眼60例(60只眼),另选择43例(43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使用OCT测定视盘及RNFL参数。评估参数包括视盘面积、盘沿面积、视杯体积、杯盘面积比、垂直和水平杯盘比以及平均、上方、下方、视盘周围8个区域的RNFL厚度,采用两独立组均数t检验对以上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眼与单侧青光眼患者对侧眼的部分参数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包括杯盘面积比(P=0. 004)、垂直杯盘比(P=0. 001)、水平杯盘比(P=0. 002)、视杯体积(P=0. 009)、平均RNFL厚度(P=0. 022)、下方RNFL厚度(P=0. 001)和下方颞侧RNFL厚度(P=0. 008)。结论单侧青光眼患者的对侧眼的视盘及RNFL与正常眼相比有部分早期损伤的表现。

颈动脉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视网膜动脉阻塞与视网膜静脉阻塞差异分析 下载:58 浏览:374

郑文丽 罗云霞 曹阳 田敏 周琦 吕红彬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FI)对颈动脉进行检查,以观察视网膜动脉阻塞(RAO)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与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探索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RAO和RVO的发病差异,从而为RAO和RVO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日至2018年6月20日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住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为视网膜血管阻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DFI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结构及其血流动力学参数,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26例(128只眼),年龄32~85(60. 34±11. 688)岁,其中RAO 51例(52只眼),年龄39~83(61. 68±10. 817)岁,RVO 75例(76只眼),年龄32~85(59. 23±12. 194)岁。颈动脉结构检查的阳性结果包括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斑块形成及内-中膜增厚。在126例患者中,颈动脉结构检查结果阳性者91例(72. 22%)。其中,RAO 51例,颈动脉结构检查阳性者46例(90. 20%); RVO 75例,颈动脉结构检查阳性者45例(60%); RAO的颈动脉结构检查阳性率与RVO的颈动脉结构检查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及PSV/EDV。结果发现,与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异常的患者相比,RVO患者颈动脉结构异常的PSV和EDV均明显降低,而RI和PSV/EDV均明显升高(P <0. 05);而RAO中颈动脉结构异常的患者较颈动脉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相比,各参数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 RAO和RVO与颈动脉异常均存在密切相关性,相比而言,颈动脉结构异常更容易导致RAO,而颈动脉结构异常所致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则与RVO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及手术疗效分析 下载:54 浏览:394

袁满 武丽娜 程谷萌 杨安怀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11只眼),均行Ⅱ期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巩膜切开术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中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观察眼部表现及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11只眼均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视网膜平伏在位,大多数眼球均可保存,其中6只眼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在Ⅰ期手术规范处理的条件下,经Ⅱ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及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后,大多数严重的外伤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均可保留眼球,部分患者可获得视功能改善。

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变化 下载:62 浏览:401

李瑾1 张胜娟2 赵伟3 闫配4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8年4~6月临床确诊为RVO合并黄斑水肿的4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n=23例,玻璃体腔注射0. 5 mg/0. 05 ml康柏西普)和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对比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行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软件自动识别及测量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FAZ面积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为1个月,治疗组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患者BCVA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C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CM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后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FAZ面积变化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单次抗VEGF治疗RVO合并黄斑水肿在短期内平均BCVA和CMT明显好转,并且未加重黄斑缺血。

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下载:57 浏览:350

牛建军 崔兰 黄红艳 李顺利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摘要:
目的探讨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特征,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患者8例(8只眼),回顾分析Valsalva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其中1只眼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行硅油注入术。结果术后大部分患者玻璃体腔清晰。所有患者最终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均有4行以上的提高,术后1只眼裸眼视力1. 0,3只眼BCVA为0. 8,3只眼BCVA为0. 3~0. 6,1只眼BCVA为0. 3。本组病例最终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能迅速恢复患者的视力。

应用OCT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时间对视神经损害影响的研究 下载:51 浏览:391

张青 唐广贤 王民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3期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发作时高眼压持续时间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损害的规律。方法选取首次发作的APACG患者62例(62只眼)并分组,A组:高眼压持续时间≤24 h(30例30只眼),B组:高眼压持续时间> 24 h(32例32只眼)。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急性发作期、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以上测量其RNFL厚度,与正常组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发作期A组颞上RNFL增厚(P <0. 05),其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其余各时间各RNFL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B组各RNFL发作期增厚,其余各时间变薄,有显著性差异(P <0. 05)。B组各RNFL术后1年及以上与6个月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首次发作的APACG患者,高眼压持续时间在24 h内,RNFL早期部分增厚,损害完全可逆;在24 h以上,RNFL早期弥漫性增厚,损害不可逆,并在眼压正常后6个月内持续变薄。快速降眼压是治疗APACG的关键。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短眼轴膨胀期白内障临床观察 下载:55 浏览:391

朱云喜 邓吉安 车玲 董云云 刘婧 吴从霞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分离术对短眼轴膨胀期白内障患者房角、眼压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我院眼科就诊的49例(61只眼)膨胀期白内障合并短眼轴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标准组及改良组,其中标准组22例(30只眼)行标准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称为标准组),改良组27例(31只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以下称为改良组),观察术后1周,1、3、6个月的矫正视力、房角、眼压,术后3、6个月前房深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的改变。结果对两组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前房角(ACA)500、ACA750,RNFL颞侧、鼻侧、上方、下方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矫正视力、眼压、AOD500、AOD750、ACA500、ACA750,组间差异P值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相同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两组间眼压、AOD500、AOD750、ACA500、ACA750组间差异,P值均<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矫正视力、眼压、AOD500、AOD750、ACA500、ACA750、RNFL颞侧、前房深度进行时间差异检验,P值均<0.0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用LSD-t检验分析存在时间差异的指标。结论短眼轴膨胀期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分离术,术后房角开放明显增大,眼压明显减低,对降低白内障术后并发高眼压及青光眼有很好的疗效。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临床研究 下载:52 浏览:399

戴馨1 武海军2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比较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评估其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正常成年人110例(110只眼)(正常对照组)、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NDR组)76例(76只眼)和轻度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NPDR组)50例(50只眼),采用RTVUE 100-2型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仪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扫描,测量总体平均厚度(GCCAvg)、上方平均厚度(GCC-Sup)、下方平均GCC厚度(GCC-Inf)、整体丢失容积(GLV)与局部丢失容积(FLV)。分析比较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GCC厚度差异。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GCC-Avg为(117.76±1.20)μm,GCC-Sup为(117.29±4.90)μm,GCC-Inf为(113.26±1.63)μm,NDR组GCC-Avg为(103.31±2.13)μm,GCC-Sup为(103.21±1.37)μm,GCC-Inf为(102.44±2.35)μm,NPDR组GCC-Avg为(94.64±1.52)μm,GCC-Sup为(95.50±1.44)μm,GCC-Inf为(94.70±1.01)μm,糖尿病组各区GCC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GLV分别为(3.58±0.58)%、(4.93±0.48)%、(7.62±0.34)%,FLV分别为(2.18±0.48)%、(4.08±0.74)%、(3.45±0.6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PDR、ND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结论糖尿病患者黄斑各区GCC厚度均变薄,可用于糖尿病的检查和随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