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对医生角色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 下载:33 浏览:215

潘峰1,2 徐科朋3 许燕4 崔丽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道德论证的有效性与吉伯德的规范表达主义 下载:42 浏览:416

周希炜 翟玉章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当代西方元伦理学认知主义流派向非认知主义提出了一个关于道德论证有效性问题的质疑。非认知主义者认为,道德判断表达道德主体的情感态度,道德语句没有真假。如此,他们很难从认知意义上解释道德论证的有效性。吉伯德站在非认知主义的立场上,提出规范表达主义的理论,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他把道德判断的情感意义与包含真值的描述性事实相联系,克服了早期非认知主义仅仅依靠道德判断的动态特征来回应这一问题所遇到的困境。他提出了"事实—规范世界"的理论,克服了早期非认知主义无法为有效性概念提供普遍性解释的缺陷。吉伯德的方案代表了非认知主义关于道德论证有效性问题的最新解释,为构建规范性知识提供了可能。但这一方案依然面临质疑,最根本的批评直指其依赖的规范表达主义这一理论基础本身。

道德判断的整合和分离效应:ERP的证据 下载:43 浏览:314

谢清1,2 杨群1 田学红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该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探索不同类型的道德违反事件的时程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道德违反事件在P2成分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N2成分上,所有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差异显著,且涉及性的道德违反的波幅大于涉及身体伤害和诚信的道德违反事件。在P300和晚期正成分上,只有涉及性的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出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道德违反事件在早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而在后期的加工阶段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道德判断中的框架效应:一个新的视角 下载:34 浏览:238

梁凤华1 段锦云2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道德领域亦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关这类偏差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研究以600名大学生为对象,以亚洲疾病和工厂风波两类经典情境为实验情境,设置正面和负面两类属性框架,以研究道德判断的框架效应。结果发现,在面临道德判断情境时,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方案,而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风险性方案;在正面框架下被试倾向于评价风险性方案更违背道德,在负面框架下则认为确定性方案更违背道德;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道德之可谴责性评价与确定性或风险性方案本身之道德违背性评价的判断并不一致:在正面框架下,若情境中人物选择风险性方案,被试认为其行为更应受到谴责;但在负面框架下,被试对情境中人物选择确定性方案和风险性方案在道德上应受谴责性的评价并无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道德判断框架效应存在性别差异,负面框架下女生更为风险寻求。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