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降水增加对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3

岩晓莹1 马理辉1,2 刘铮1 柯增鸣2 李娟娟1 杨金贵1 胡宇美3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解降水增加情况下,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是否增加以及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2018年对陕西省绥德境内的油松林和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2001年和2006年的同一样地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比1999~2008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6 mm。油松和柠条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呈波浪形变化,且深层土壤总储水量呈现2018年> 2001年> 2006年,这种变化与1999~2018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深层土壤储水量年际变化与植被类型有关,即油松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显著,柠条林则不显著。短时间尺度内(<6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有影响,影响深度大约为0~5.0 m,长时间尺度(> 5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深度会随时间加深,并且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高湿层"下移现象出现。

基于模糊-层次法探讨临河承压水深基坑稳定与降水运营风险 下载:86 浏览:494

陶俊1 李飞2 张飞2 陈湘贇2 李戬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摘要:
针对某临河承压水深基坑工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专家对该工程稳定性与施工降水运营方面各风险源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风险源因子的权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隶属度函数,进而对临河承压水深基坑稳定与降水运营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各层次风险源的权重和等级评价更加偏于精确。另外,与减压降水有关的风险源因子的权重较大,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研究成果可为许多临河而建的深基坑工程中相应风险源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强降水对河北省南部电网运行情况的影响分析 下载:71 浏览:410

段子荷1 王立斌2 周洋1 张晶2 陶鹏1 张洋瑞1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11期

摘要:
结合夏季河北省南部电网范围内强降水频发的情况,分别计算电网负荷、故障报修数量、用电客户投诉数量三者与降水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强降水对这三方面带来的影响,为制定应对措施奠定基础。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以2009~2010年遥感数据为例 下载:53 浏览:435

张小强1 冯彬1 王云燕2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1期

摘要:
文章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干旱胁迫指数(DSI)来监测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年极端干旱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而评估DSI的干旱监测能力,并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遭遇了极端干旱。作物受灾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其中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20%、12.7%和13.2%。空间分布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部地区均遭受了持续干旱,干旱期间强度从轻度到极端。将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评估DSI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DSI与SPI的变化趋势在时间尺度较为一致,DSI和时间尺度为3个月的SPI的相关性系数最高(r=0.58),农业气象干旱的监测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DSI具有监测我国西南地区或全球其他类似地区极端干旱的能力。

模拟降水量对土壤水氮运移及氨挥发特性的影响 下载:55 浏览:380

刘秋丽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解不同降水量对土壤氮素迁移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模型试验模拟不同降水量对土壤氮素运移及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及其湿润深度随灌后模拟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降水后铵态氮主要分布在垂向0~65cm土层范围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曲线分布;0~35cm层深范围内,降水量越大同一土层位置处的铵态氮浓度越低,35cm以下反之。硝态氮随水运移并大量积聚在湿润锋处。降水量越大,湿润锋处硝态氮的浓度越大。模拟降水量0.3L、0.6L、0.9L较参照(灌后无降水)分别降低了51.71%、45.83%、58.24%的氨挥发损失。水肥灌施后适宜的降水量既能改变土壤氮的分布,又能降低土壤氮的氨挥发损失。

基于气象指标SPI的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分析 下载:64 浏览:495

宋佳佳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洞庭湖流域19个气象站1967—2017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选用气象指标SPI(标准化降水指数)对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流域发生中度洪涝和中度干旱频率较高,高于重度洪涝、重度干旱。SPI-3和SPI-6监测洞庭湖流域洪旱灾害发生频率结果基本一致。重度洪涝主要集中于洞庭湖流域北部地区,重度干旱发生于南部地区,中度洪涝发生于洞庭湖流域西部地区,中度干旱发生于洞庭湖流域东部地区。研究SPI能够识别出洞庭湖流域近50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和主要旱灾,对流域特大洪水事件监测和预报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为其他流域旱涝监测与评估提供借鉴。

淮河入江水道万福闸站近52年来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 下载:68 浏览:353

王江 孙正兰 王骏秋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基于淮河入江水道万福闸站1966—2017年降水量资料,利用Morlet小波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该区域的降水变化和趋势预测进行分析,为防汛抗旱和科学调度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该站年降水量变化呈增加的趋势,且存在23年、14年、10年和4年多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预计从2020年后将进入枯水季。

辽宁省降水和旱涝的特征分析 下载:46 浏览:378

李华欣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通过频率分析和统计计算辽宁省53个气象站在1962—2013年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辽宁省降水枯丰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周期和多年平均降水变化规律。一方面为区域防洪抗旱提供历史数据资料及今后情况预测,为有效采用预防措施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区域海绵规划设计提供面雨量层面的基础数据,为合理设置海绵设施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依据。

泾河水沙关系变化研究 下载:70 浏览:401

张宜清1 张琳英2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采用线性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的方法,分析了1960—2017年泾河流域环县站、崆峒站、西峰站、长武站4个观测站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探究了泾河流域降水-径流-输沙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年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微下降趋势,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幅度相对较大,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降水因子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和泾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归因提供参考。

乌鲁木齐河流域60余年降水量的Morlet小波分析 下载:65 浏览:348

徐继红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8年8期

摘要:
研究区域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旱涝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乌鲁木齐气象站1951—2014年的降水量数据,结合统计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降水时序进行了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全年降水量未来均以偏枯为主,年降水量周期主要受春夏季降水量周期的影响。

浅析新疆伊犁河流域50余年降水时空分布 下载:87 浏览:463

杨昕馨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本文利用1960—2013年伊犁河流域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流域50余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在0.05显著性水平上,除春季降水呈现明显减小趋势外(-6.23mm/10a),其他季节和全年降水量的变化均不明显。EOF分解结果显示:全年和四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存在总体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区域反位相型的分布类型。

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下载:81 浏览:498

杨敏1 毛德华1 刘培亮2 刘文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运用线性趋势法、M-K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等对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降水-径流经验模型,定量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影响率。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出湖水沙时间序列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以入湖输沙量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以404.46万t/a的速度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入出湖水沙均发生了突变并表现出不同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洞庭湖入湖水沙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0,出湖水沙为0.696,表明洞庭湖水沙序列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整个变异期,降水对入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1.03%、人类活动为101.03%,降水对出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7.67%、人类活动为107.67%,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减少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电涌保护器温度控制设计 下载:11 浏览:424

王昊1,2 杨仲江1,2 申东玄1,2 马俊彦1,2 《传感器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解决电涌保护器运行时内部氧化锌压敏电阻发热导致功率损耗及热崩溃的问题,基于半导体制冷片设计电涌保护器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以STM32F4系列微处理器为基础,通过测温模块对电涌保护器及内部的压敏电阻实时测温,温度数据经WiFi通信模块传递给温度控制模块,驱动制冷片制冷以保证电涌保护器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经实验测试,该系统能确保电涌保护器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可降低工作时的功率损耗并长期稳定运行。

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水分剖面分布与大气降水关系的研究 下载:85 浏览:311

邹文秀 陆欣春 陈旭 严君 郝翔翔 张志明 韩晓增 《土壤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东北黑土区属于雨养农业,大气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大气降水的强度和频率是影响水分在剖面分布的重要因素。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水分平衡观测场的自然降水条件下的0~170 cm土体为研究对象(三次重复),2011~2016年的每年5月25日~9月10日利用中子仪测定0~1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中0~10 cm、10~20 cm和160~170 cm土层深度间隔10 cm,40~160 cm间隔为20 cm。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内64.35%以上的降水发生在7月5日~8月20日,0~170 cm不同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在24.71%~37.23%之间(体积含水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不同深度土层间土壤含水量差异逐渐减弱;受降水、地面蒸发和作物耗水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的层次为0~10 cm土层。当单次降水量达到178.20 mm时,0~170 cm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增加,但49.30%的降水储存在0~40 cm土层;而在作物生长季节持续15 d无降水时,0~170 cm各层次土壤水分均呈亏缺状态,其中消耗水量的47.38%~58.80%来自0~40 cm土层。因此,东北黑土区农田0~40 cm土层对于容纳大气降水、满足作物需水具有重要作用,应通过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等措施进一步改善这一土层土壤物理性质以增强其蓄水、保水和供水的能力。

华东区域数值预报降水产品在云南区域的检验评估 下载:50 浏览:422

李璠1 王曼2 张瑾文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对新一代华东区域数值预报系统(SMS-WARMS V2.0:Shanghai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 2.0)降水预报产品进行云南区域的预报效果检验,同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云南区域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预报系统和云南省台预报的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云南省全省性大雨天气个例看,SMS-WARMS V2.0能够报出强降水的主要雨带,整体预报的降水落区较好,比较接近实况,但相对其它2种数值预报产品降水强度有偏强的特点。从累计平均的降水评分检验结果看,SMS-WARMS V2.0的预报效果,24 h中雨效果略差于其它2种数值预报产品,其它量级与其它2种数值预报产品相当。48 h预报效果除了小雨量级,其它量级预报效果优于其他2种数值预报产品。相比48 h的降水预报产品对预报员的参考性较24 h的参考性好。

东北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及小雨雨量减少成因分析 下载:61 浏览:192

陈东辉1 佟晓辉1 郭刚1 李德帅2 刘达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1961~2017年我国东北地区96个站点逐日降水、相对湿度和气温等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东北地区小雨量减少进行了成因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东北地区夏季总降水量与各量级降水频率和贡献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总降水量的多寡受大雨频率及贡献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小雨量和中雨量的减少是导致东北地区夏季总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暴雨量受暴雨贡献率增加影响呈增加趋势。小雨量和小雨贡献率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年代际突变,小雨贡献率的突变是造成小雨量年代际突变的内在因素。东北地区总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72个;小雨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85个,显著减少的站点数达到25个;中雨量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有70个,显著减少的站点只有9个;大雨量呈增加与减少趋势的站点数相当;而暴雨量呈增加趋势的站点数大于减少的站点数。从云形成机制角度出发,分别讨论大气水汽、温度、气溶胶浓度变化对东北地区小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气温增加和气溶胶浓度增加是导致该地区小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016年7月15日大理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47 浏览:416

李育1,2 董保举1,2 徐安伦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EC细网格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15日云南大理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滇缅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以及低层的切变线。降雨前大理地区上空整层水汽含量明显增长,且水汽在全省有自南向北的输送过程。强降水开始前,大理上空是能量的高值区且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风廓线雷达40 dbz高信噪比区间及垂直速度负值中心与强降水出现时间一致,强降水出现时水平风随高度存在多层切变,强降水期间水平风矢量达到最高的位置,随着降水的减弱,探测到的水平风矢量高度明显降低。

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变化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源转换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202

左群杰1 张万诚2 高守亭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高原高度增加时,对流层整层东亚地区斜压发展随高原高度增高而减弱,西太平洋地区斜压发展增强。定常扰动的正压发展与斜压发展的位置相似,但是明显的要比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弱。随着高原高度升高,在对流层中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正压发展先减弱后增强,而在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随高原高度增高正压发展一直增强。在冬季对流层中定常扰动的总能量发展与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一致,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冬季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定常扰动在对流层中的能量发展主要是斜压性引起的。

近16年暖季青藏高原东部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统计特征 下载:45 浏览:318

麦子1傅慎明3 孙建华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日本高知大学提供的逐小时分辨率静止卫星云顶黑体亮温(TBB)资料,使用模式匹配算法对2000~2016年(2005年除外)暖季(5~9月)青藏高原东部的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并利用人工验证订正了结果。基于此,利用NOAA的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降水资料和NCEP的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对高原东部两类MCS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7月和8月是高原东部MCS生成最活跃的季节,然而,此两个月能够东移出高原MCS的比例最小;5月虽然MCS生成数最少,但是移出率高达近40%。对比表明,能够东移出高原的MCS(V-MCS)比不能移出的MCS(N-MCS)生命史更长,触发更早,短生命史个例占比更低。暖季各个月份,相比于N-MCS,V-MCS的对流更旺盛且发展更快,然而,由于其发生频数远低于N-MCS,总体而言,V-MCS对高原东部的降水贡献率仅为15%左右,是N-MCS相应数值的一半左右。高原东部两类MCS的环流特征差异显著,有利于V-MCS发生、维持和东移的因子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低层(西风带短波槽、西风引导气流、低层风场切变),而在对流层高层,N-MCS拥有更好的高空辐散条件(其对应的南亚高压更强)。

CINRAD-SA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算法改进及应用评估 下载:71 浏览:428

郭佳1 吴艳锋1 罗丽2 肖辉3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提高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精度,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方法,并对其在业务应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本文利用雨滴谱仪数据使用非球形粒子的散射模型(T-Matrix模型)进行不同偏振量的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实测雨滴谱数据(DSD)进行分类拟合,实现对CSU-HIDRO(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Hydrometeor Identification Rainfall Optimization)优化降水估测算法的改进。为了评估改进后CSUHIDRO优化算法(简称CSU-HIDROI)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6~2017年两年汛期发生于中国华南地区的6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为评估对象,分别采用单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的R(ZH)关系法(WSR-88D Precipitation Processing System,简称PPS法)和CSU-HIDROI法进行小时降水量估测。按照不同降水率大小以及距离雷达20~60 km和60~100 km范围分别对两种降水估测方法进行评估,并将雷达估测的小时降水量同地面雨量计小时降水量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CSU-HIDROI法在应用评估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评估效果,其估测精度及稳定性均较好。(2)PPS法对小雨(降水率R<2.5 mm/h)存在一定的高估,对大雨及暴雨(R>8 mm/h)存在明显低估,而CSU-HIDROI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强降水的低估情况,同时提高了小雨的估测精度。与PPS法相比,CSU-HIDROI法对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的估测偏差分别降低了38%、24%、17%、15%。(3)PPS法在降水估测中对离雷达的距离更为敏感,相同降水率下不同距离处的相对误差波动较大,CSU-HIDROI法对距离敏感性较弱,相同降水率强度下,相对误差随距离的变化波动较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