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考虑不同截面翼型选取的风电机组叶片优化设计方法 下载:23 浏览:260

刘永前1 赖福兴1 阎洁1 陈子新2 李莉1 韩爽1 王永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传统叶片优化设计中缺乏对截面翼型的考虑,导致叶片设计难以达到最优效果。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考虑不同截面翼型的风电机组叶片优化设计方法,以截面翼型、弦长和扭角为设计变量,以年发电量最大化为目标,兼顾考虑相对厚度和相对弯度限制,建立了叶片参数设计遗传算法优化模型。以某1.5 MW风电机组为例,验证所提出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考虑截面翼型等参数优化后的叶片功率系数明显增大;机组特性曲线在较大范围内均能保持在最佳功率系数附近,更易控制在最大风能捕捉效率点运行,从而提升了年发电量;同时,增加考虑相对厚度和相对弯度限制以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近期研究热点介绍 下载:23 浏览:253

朱永利1 石鑫2 王刘旺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大数据驱动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由传统知识表示转向深度、自主知识学习,不再需要人的过多干预,展现出了更加智能的一面。近年来,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热点。该文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新一代智能方法研究趋势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基于分布式机器学习和增量学习的解决方法,旨在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三端背靠背柔性直流输电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及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下载:31 浏览:331

邹丹1 艾欣1 王奥1 王坤宇1 黄仁乐2 陈乃仕3 蒲天骄3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探讨了一种在10 kV配电网中引入三端背靠背(back-to-back,BTB)柔性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based HVDC,VSC-HVDC)系统的接线方案,通过VSC-HVDC的控制实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抑制环流的目的。VSC-HVDC系统中换流站在传统控制模式下几乎没有转动惯量,难以有效地参与电网调节。为了提高电网受端系统频率的稳定性,改善系统发生故障后的运行特性,在中压(10 kV)交流配电网的背景下,提出了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策略在三端BTB VSC-HVDC系统中的应用。首先在10 kV系统中加入三端BTB VSC-HVDC互联装置建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建立换流站在传统控制和VSG控制下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PSCAD/EMTDC平台进行仿真,在2种控制方式下得到系统在受到扰动和发生故障时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三端BTB VSC-HVDC系统受端换流器使用VSG控制能有效地参与电网调节,增加系统惯性,改善系统的暂态特性,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综述 下载:34 浏览:359

朱永利1 尹金良2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运行能力。按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包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的应用情况,并重点介绍了21世纪初出现的相关向量机的特点、原理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大容量直流换相失败后功率恢复速率对送端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分析 下载:70 浏览:506

王增平1 胡加伟1 王彤1 时伯年2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电网换相换流器型直流输电(LCC-HVDC)换相失败无法避免。伴随大容量高压直流线路的相继投运,直流换相失败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愈发严重。针对交直流异步互联系统,从理论上推导直流换相失败后功率恢复速率对送端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利用ramp函数建立直流换相失败后功率恢复模型,表征功率恢复速率的大小,进而理论推导了直流功率恢复速率对送端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其次,分析了低压限流(VDCOL)控制参数和换相失败预测(CFPREV)控制参数对功率恢复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送端系统暂态稳定的影响。最后在改进的IEEE-39节点系统及实际电力系统中进行测试,通过仿真验证了以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一种面向分布式新能源网络的终端安全接入技术 下载:92 浏览:468

梅文明1,2 李美成1 孙炜2 余文豪3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在分布式新能源并网的应用背景下,安全防护方案存在中心化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分布式新能源网络的终端安全接入技术。首先对安全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基于区块链构建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服务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进而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了身份认证模型和访问控制模型,并提出了终端信任度的评估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基于区块链的终端安全接入方案,详细描述了应用模式和方案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对抗新能源电网安全方案的单点化风险,并具有良好的性能。

基于需求响应的分时电价主从博弈建模与仿真研究 下载:77 浏览:451

胡鹏1,2 艾欣1 张朔1 潘玺安1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实现提高供电方收益,同时减少用电方支出及减小峰谷差的目的,建立了以供电方为强势方、用电方为弱势方的主从博弈模型,提出了一种最优分时电价策略。首先考虑用户满意度与电力波动成本建立了供电方收益目标函数和用电方收益方目标函数。然后,通过决策变量映射集技术将模型中的变量分到博弈双方策略集。接着,先由弱势方跟随强势方以自身目标函数最优对自身策略空间进行优化,强势方根据弱势方的跟随对策以自身目标函数最优为目标对自身策略空间进行优化,并由所有的优化结果组成新的博弈策略组合,经过多轮博弈得到博弈均衡解。根据主从博弈特点,作为强势方的供电方将得到较高的收益和满意度,作为弱势方的支出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计及多个独立运营商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低碳经济调度 下载:84 浏览:450

史佳琪1 胡浩2 张建华1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在全球各国推行节能减排政策的激励下,低碳型综合能源系统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转型的发展方向。考虑各子区域由不同的能源供应商负责运营的实际场景,首先提出了一种含多个能源集线器的综合能源系统基本框架,分析了不同主体的运行特性和运行约束,并引入了交替方向乘子法,构建了计及CO2排放水平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日前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最后运用实际数据进行仿真,从各个子区域能源集线器的供能注入功率和储能设备调度结果、低碳减排经济性惩罚对系统的作用以及分布式算法的有效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双馈风电场串补送出系统次同步振荡及参数调整分析 下载:85 浏览:483

肖仕武1 田恬1 范丽霞2 蔡瑞强2 高陈1 张欢畅2 魏远2 《电力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针对双馈风电场经串补送出系统存在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问题,基于三相静止坐标系建立了考虑PLL的双馈风机正负序阻抗模型,并从带宽角度分析了转子侧变流器外环控制对阻抗特性的影响,对理论推导阻抗特性和频率扫描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然后,分析双馈风电机组网侧变流器对风机总阻抗的影响;最后,基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定量分析了风机出力、电流环控制器控制参数、系统串补度以及风机台数等因素对送出系统稳定性及振荡频率、振荡风险大小的影响,并提出了抑制次同步振荡的参数调整措施,可以通过调整风机出力、减少并网风机台数、减小线路串补度、调节RSC电流环参数等措施来抑制SSO风险。

弱电网下多并网逆变器谐振失稳研究综述 下载:81 浏览:486

李建文1 阮筱菲1 李永刚1 纪烨晴1 孙伟2 《电力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并网逆变器引入的谐振问题将直接影响并网电流质量和系统的稳定运行。该文从并网逆变器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稳定性影响因素和谐振分析方法三方面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并网逆变器拓扑和控制方法。其次,对比了状态空间法和阻抗分析法在并网逆变器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了并网逆变器输出阻抗建模方法。然后,分析了电网阻抗、逆变器参数、锁相环、逆变器并联数量等因素对并网逆变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传统频域分析法和模态分析法分别分析了多并网逆变器系统的谐振失稳机理,探索了模态分析法在多并网逆变器系统谐振分析中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地方电网与能源基地直流送端系统并网模式优选方法 下载:90 浏览:510

林俐1 倪润年1 郭恒1,2 周正1 戚庆茹3 《电力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针对地方电网与能源基地直流送端系统并网模式选择问题,构建基于技术、经济和发展规模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多属性决策的并网模式优选方法。首先,在总结孤岛和联网接入模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考虑技术、经济性以及发展规模等多因素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基于主观权重的层次分析法和基于客观权重的熵权法进行组合权重的选取,提出了基于多属性决策的优选方法,通过计算不同备选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实现并网模式的优选决策;最后,以某实际直流工程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

计及微电源效率约束的多源微网优化调度 下载:77 浏览:491

林俐1 张玉1 王世谦2 《电力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随着"煤改电"、"煤改气"工程的推进,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爆发,这对含多种能源结构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考虑天然气系统与微电网的气-电耦合关系,研究受微电源效率约束与天然气系统传输限制的多源微网优化调度问题。首先,针对气-电耦合的微网系统,建立各微电源模型,重点考虑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影响,建立微型燃气轮机出力、效率、燃料流量间的空间关系,确定其最优出力范围及与效率的约束关系。进而,以微电网系统的运行成本、与电网的交互成本、污染气体惩罚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多源微网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所提调度模型可有效提高微电网的运行经济性。

考虑LA灵活度的荷源调度方法 下载:91 浏览:513

朱丹丹1 刘文颖1 胡阳1 王方雨1 王维洲2 《电力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LA调度过程产生违约电量影响荷源协调系统可靠性的问题,首先分析了仅以调节上下限表征LA调节特性时,调节任务与LA调节特性之间不匹配将导致产生违约电量;继而提出了LA灵活度指标,以弥补调节上下限在表征LA调节特性方面的不足;建立了以消纳受阻风电电量最大、调度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荷源调度模型,其中LA补偿价格根据灵活度确定;提出了考虑LA灵活度的荷源调度方法。最后以算例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可有效降低调度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违约电量。

计及风电附加频率控制作用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 下载:82 浏览:509

刘晋1 王哲1 韩民晓1 徐洪涛2 边二曼2 《电力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含附加频率控制的风电机组可响应电力系统的动态行为,同时也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存在影响。首先基于惯性中心等效理论(center of inertia,COI),分析了大规模含附加频率控制系统双馈风电机组接入电网后,系统暂态特性的变化,并推导了惯性中心同步机转子运动方程;其次基于双馈风电机组自身运行特性,分析了其运行极限与运行模式对响应系统动态行为能力的影响;将上述分析结合得出含附加频率控制系统双馈风机对系统暂态稳定性影响的关键因素。最后在电力系统综合程序PSASP中,搭建接入双馈风机的IEEE-3机9节点电力系统模型,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考虑系统与用户双侧协同的区域多能源系统运行优化 下载:81 浏览:484

魏纯晓1 陈晔1 王燕敏2 刘宗歧1 李月乔1 华科3 崔怀宇4 王君莹5 《电力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IMES)中设备类型日益丰富使多种能源交互过程复杂,也对运行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区域能源运营商为主体,在系统侧和用户侧同时利用了IMES的多能互补特性,建立了双侧协同运行优化模型。IMES根据实时能源价格以及用户负荷需求曲线进行日前优化,系统侧在优化供能设备出力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调节能源转换设备的分配因子来提高系统中多种能源需求的匹配度;并在用户侧的综合能源需求响应中加入用能替代来提升用户侧可响应容量。最后,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计及用能替代的系统与用户协同优化实现了内部供能设备的高效运行,有效降低了运营商的用能成本,增加了收益。

基于改进MOPSO的MMC-HVDC控制器PI参数分层优化 下载:73 浏览:481

谢国超1 刘崇茹1 凌博文1 徐东旭1 朱毅2 《电力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型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系统控制目标多、多个PI控制器之间相互影响、PI参数优化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MMCHVDC控制器PI参数分层优化方法。为了提高种群的多样性同时免于粒子陷入局部最优解,对外部存储器中的粒子进行变异操作;为了改善算法收敛性并获得良好的Pareto前沿,提出一种基于隶属度函数的领导粒子选取方法;为了适应MMC-HVDC控制系统结构,对多个控制器PI参数进行分层优化。本文实现了MATLAB与PSCAD/EMTDC联合调用和数据交互。算法性能分析和电磁暂态程序仿真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方法可以快速收敛并且获得均匀分布的Pareto前沿,有效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城市配网改造下中压直流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分析 下载:79 浏览:496

曹文远1 韩民晓1 谢文强1 李蕊2 《电力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我国的城市配电网正面临供电能力不足的压力,中压直流配电方式的出现为城市配电网的改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可靠性和适应性的要求,本文选择双极三线制作为直流配电网的接线方式。首先考虑交直流线路的过电压水平,确定了交直流配电网额定电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电压损耗、功率损耗以及供电容量3个方面,对中压交、直流配电网的供电能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建立了交、直流配电网供电能力的通用模型。并以常用的中压电缆YJV-300为例,分析发现中压直流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显著优于中压交流配电网。特别的,本文研究了直流配电网线路发生单极故障时的供电能力,发现其供电能力相对于交流配电网而言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