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120例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 下载:56 浏览:392

朱智勇1 王敬亭2 董燕玲3 李素霞2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0期

摘要:
目的探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和青岛眼科医院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120例(122只眼),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以及误诊情况,根据发病时间及溃疡严重程度进行临床分期,分析不同时期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多发生于36~60岁患者(80/120)。角膜外伤是该病首要危险因素(31/61),其次是污水入眼(13/61),角膜接触镜仅占14. 8%(9/61)。仅13. 1%的患者于首诊确诊(16/122),县及县以下医院误诊率较高(86/90);误诊诊断以病毒性角膜炎最多(46/122),其次是细菌性角膜炎(23/122)和真菌性角膜炎(14/122)。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检出率(90. 3%)远高于角膜刮片(75. 9%)等方法。本研究中35只眼为初期(28. 7%),80只眼为中期(57. 4%),17只眼为晚期(13. 9%)。57. 1%初期病眼(20/35)和5. 7%中、晚期病眼(5/87)可通过药物治疗治愈,有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88. 2%行角膜移植术治疗的病眼为中、晚期(67/76),因复发或病灶扩散而无法保存眼球行眼内容剜出术的有7只眼(5. 7%),均为晚期患者。结论角膜外伤和污水入眼是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病在基层医院误诊率仍然较高,共焦显微镜可提高检出率;药物治疗对本病初期患者效果较好,而中、晚期患者往往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术治疗。

眼表肿物50例临床分析 下载:59 浏览:363

刘梦妮1 李素霞2 王欣2 杜满2 史伟云2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目的分析眼表肿物的临床特征、性质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连续2年经我院治疗的50例(53只眼)眼表肿物进行分析。记录肿物临床体征。根据形态、大小、位置确定手术方法,手术方法根据肿物大小及位置分为4种:①单纯肿物切除,②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术,③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术联合羊膜移植术,④肿物切除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肿物切除常规病理检查确定性质、分析病理结果,术后观察发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角结膜鳞状细胞癌形态呈菜花状且见松针样毛细血管扩张。角膜原位癌呈半透明或胶冻状白色,表面凹凸不平。色素痣扁平、黑色弥漫浸润,界限较清楚。结膜乳头状瘤呈桑葚或乳头状隆于表面。单纯肿物切除21例,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术17例,肿物切除联合冷冻术联合羊膜移植术10例,肿物切除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2例。根据病理结果,恶性肿物共23例(46%),良性肿物27例(54%)。恶性肿瘤可见异型性明显,角结膜鳞状细胞癌鳞状上皮增生活跃,呈浸润性生长,突破基底膜。角膜原位癌、角结膜上皮内瘤变基底膜完整。良性肿物结膜乳头状瘤呈乳头状,可见纤维血管轴心。色素痣见痣细胞呈巢团状分布。随访时间1~10年(平均4. 8年),恶性肿物随访19例,其中4例复发。良性肿物随访20例,20例中均未复发。共失访11例,4例为恶性眼表肿物患者,7例为良性。结论眼表肿物中恶性发病比例较高,发现眼表肿物应尽早切除,并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物性质。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