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气溶胶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起电影响的数值模拟 下载:86 浏览:346

刘俊 谭涌波 师正 王梦旖 于梦颖 郑天雪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将云滴冻结方案植入已有的二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结合一次山地雷暴个例,探讨了气溶胶浓度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起电以及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增加,云滴数目增多,尺度降低,雨滴含量减少;云滴冻结导致冰晶在低温区快速生长,冰晶数浓度增加,尺度减小,当气溶胶浓度高于1000 cm-3后小冰晶难以增长成大尺度的霰粒子,因此霰粒子数浓度先增加后急剧减少。此外,气溶胶浓度的大小不会影响雷暴云的电荷结构特征,但会对云内的起电强度产生明显的作用:当气溶胶浓度较低时,增加气溶胶浓度,更多的冰晶和霰粒子发生碰撞使得云内起电过程增强,空间电荷密度增加;当气溶胶浓度高于1000 cm-3后,少量的霰粒子和小冰晶的出现抑制了非感应起电过程,导致电荷密度降低。

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270

吴楠1 李丽平1 李双林2 李琛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AI的研究热点及其应用 下载:90 浏览:488

叶强 罗西海 《电路系统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随着不断提高的计算机速度、不断扩大的存储容量、不断降低的价格,以及不断发展的网络,很多在以前无法完成的工作在现在都能够实现。当前,智能接口、数据挖掘、主体及多主体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三个热点。AI能力更倾向于应用到人类的某些方面,并用自动化替代。

1961~2014年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变化特征分析 下载:83 浏览:383

谢星旸1 游庆龙2 王雨枭3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中国691个无缺测站点的经均一化处理及质量控制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基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以及月最低气温极小值等6个由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1961~2014年中国冬季的极端低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以及冰冻日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东北南部、华北、西北东部、华东、华中、西南及高原地区,全国整体上下降幅度分别为-0.9 d/10 a、-1.7 d/10 a、-1.5 d/10a和-1.4 d/10 a。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在全国范围内则主要呈现上升的趋势,全国整体上分别为0.4°C/10 a和0.6°C/10 a;极端低温天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呈现波动状,随后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6年左右以后其下降趋势较之前有所减缓,是对全球变暖减缓背景下的气候响应;与其他时间段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冬季极端低温事件较为频发的时间段,这可能与该时段陆地冷高压频繁活动有关。

约束的Ross更加风险厌恶刻画下的预防性努力投资决策 下载:49 浏览:370

田有功1 马润平2 《数学应用》 2018年6期

摘要:
在对个体风险偏好的现有刻画下,一个更加风险厌恶的个体未必会投资更多的预防性努力活动.为了解决这种不一致性,本文基于二次函数约束的Ross更加风险厌恶的刻画,获得了与个体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比较静态结果:当额外的预防性努力活动降低了个体最终财富的均值且损失发生的初始概率小于1/2时,一个二次函数约束的Ross更加风险厌恶的个体总是投资更多的预防性努力活动.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目标检测综述 下载:79 浏览:475

吴帅1 徐勇1 赵东宁1,2 《人工智能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在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提出后,深度卷积网络开始在目标检测领域普及,更快的基于区域的卷积神经网络将整个目标检测过程合成在一个统一的深度网络框架上.随后YOLO和SSD等目标检测框架的提出进一步提升目标检测的效率.文中系统总结基于深度网络的目标检测方法,归为2类:基于候选窗口的目标检测框架和基于回归的目标检测框架.基于候选窗口的目标检测框架首先需要在输入的图像上产生很多的候选窗口,然后对这些候选窗口进行判别.这里的判别包括:对窗口包含物体的类别(包括背景)进行判断、对窗口的位置进行回归.基于回归的目标检测方法将图像目标检测看作是一个回归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在PASCALVOC和COCO等主流数据库上对比目前两类目标检测框架中的主流方法,分析两类方法各自的优势.最后根据当前深度网络目标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对目标检测方法未来的研究热点做出合理预测.

冬季中国东部与北极之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年际联系 下载:93 浏览:339

宋伟1 吴志伟3 李跃凤2 刘春4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425站气温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1956~2015年冬季北极及中高纬度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中国东部气温直接和间接的年际联系。为此定义了3个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即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指数(SHCI)、西伯利亚高压面积指数(SHA)和西伯利亚高压东边界指数(SHEB)。结果表明:从1998年开始冬季巴伦支海、喀拉海迅速增温,并在年际尺度上与中国东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北极近地面温度与中国东部气温的直接联系。同时,西伯利亚高压的3个指数也与北极地区近地面温度和中国东部气温有较好的年际关系,体现了西伯利亚高压是联系北极和东亚气候的桥梁,当北极近地面温度升高(降低)时,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面积扩大(缩小),东边界东伸(西退),中国东部气温降低(升高),即北极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与中国东部气温的间接(直接)联系。最后,讨论了北极近地面温度变化影响中国东部气温的可能物理机制。

基于超声波测距的高精度室内位置感知系统研究 下载:10 浏览:415

张成田 建艳 吕迎春 王芳 张振华 《传感器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基于位置信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波测距的高精度室内位置感知系统。首先对超声波测距原理及误差来源进行系统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采用多项式拟合法确定模型参数后对测距误差进行修正;其次,通过最小二乘定位算法解算得到目标位置并在上位机上实时显示,最后对位置感知系统的定位结果和定位精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误差修正模型补偿后的定位精度有了明显提高,改进的定位精度在30 mm内的达到95%、最大误差为59 mm、平均误差在18 mm左右、满足设计要求。该位置感知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且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百叶箱内部风场特征仿真分析 下载:50 浏览:371

杨显轲1 严家德2 郭建侠3 王巍巍1 刘倩1 姜枫2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流经传感器的风速是决定百叶箱气温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对我国地面气象观测中广泛应用的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风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长方体结构特征以及侧面叶片导流的影响,百叶箱内部风场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特征,在水平剖面和垂直剖面上分别出现明显的梭形流场和环形流场;百叶箱对环境空气的流动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平均相对风速减小率在箱体中轴线上存在明显的垂直差异,最小值53%出现在0.08 m附近,同时在0.25 m和0.55 m高度附近分别存在值为85%和88%的局部最大值。平均相对风速减小率随环境风向的改变而呈周期性变化,当环境风向与箱体侧面成45°、135°、225°和315°时,出现极小值73%,当环境风向与箱体侧面成0°、90°、180°和270°时,出现极大值93%。

成都市1988~2018年间主城区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下载:64 浏览:407

王鸿州 先敏蔡 田杰 刘志红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分析成都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影响下城市扩展过程中的特征,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采用基于谱间特征和归一化指数分析的城市提取方法,运用遥感解译手段,提取了成都市市中心城市范围,定量分析了1988~2018年这30年间的城市扩展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市中心城市范围在研究期间呈高速向外扩展的形式;且受地理条件影响,成都市城市扩张方向主要为地势平坦的西、南与北方向,而东方向较少;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受到相关政府决策影响较大,且存在城市用地与其他用地纵横交错,形态复杂的问题。对于了解城市的扩展形态、方向提供了方法和数据参考,可为优化城市发展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热带气旋灾害评估方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63 浏览:323

张文1 赵珊珊2 万仕全4 封国林3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基于历史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广东省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风雨及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受TC大风影响最为频繁,但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粤西和粤东较重。根据广东省TC风雨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广东分为粤西、粤东、珠三角和粤北4个区域,进而利用演化建模方法建立了广东省各区域TC经济灾损率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模拟的TC经济灾损率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0.66以上,基于该模型对独立样本的预测检验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1以上(显著性水平ɑ=0.05)。这表明,基于演化建模方法建立的广东省各区域评估模型在广东省TC灾害评估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面向广义负荷的电池储能系统等效建模研究 下载:89 浏览:512

屈星1 李欣然2 盛义发1 肖金凤1 文娟1 邓攀1 《电网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随着电池储能系统在电网中应用日益广泛,配电网综合负荷特性应当计及电池储能系统的动态特性,建立适用于广义负荷建模的电池储能系统仿真模型。基于软件仿真环境搭建了电池储能系统并网仿真平台,研究了电池储能系统在并网母线处的动态特性,提出了一种含电压源、电阻以及惯性环节的电池储能系统的外特性等效模型;分析了提出模型在泛化能力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参数修正的改进模型结构。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电池储能系统的动态特性,而改进模型则有效提高了提出模型的泛化能力。

基于区间2-型模糊度量的粗糙K-means聚类算法 下载:89 浏览:494

逯瑞强1 马福民1 张腾飞2 《人工智能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现有粗糙K-means聚类算法及系列改进、衍生算法均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交叉类簇边界区域中的不确定性数据对象,却忽视类簇间规模的不均衡对聚类迭代过程及结果的影响.文中引入区间2-型模糊集的概念度量类簇的边界区域数据对象,提出基于区间2-型模糊度量的粗糙K-means聚类算法.首先根据类簇的数据分布生成边界区域样本对交叉类簇的隶属度区间,体现数据样本的空间分布信息.然后进一步考虑类簇的数据样本规模,在隶属度区间的基础上自适应地调整边界区域的样本对交叉类簇的影响系数.文中算法削弱边界区域对较小规模类簇的中心均值迭代的不利影响,提高聚类精度.在人工数据集及UCI标准数据集的测试分析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利用慢特征分析法提取二维非平稳系统中的外强迫特征 下载:68 浏览:292

范开宇1 王革丽2 李超1 潘昕浓2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慢特征分析法(Slow Feature Analysis,SFA)是一个从快变的信号中提取慢变特征的有效方法,它的提出丰富了人们对非平稳系统外强迫特征的重建手段。本文以Henon映射为基础,构造二维非平稳系统模型,尝试SFA方法在二维复杂非平稳系统中重建外强迫特征的能力。试验表明,SFA方法能够较好地从单时变参数Henon映射中提取出外强迫信号;通过结合小波变换技术,可以还原双时变参数Henon映射中的外强迫信号。另外,本文利用SFA方法重建了北京市气温的外强迫信号,分析其外强迫信号的尺度特征及其可能的物理机制。这些工作将为气候系统驱动力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于含参数的边魔幻优美树 下载:35 浏览:470

孙慧1 姚兵1,2 《数学应用》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定义了(k,d)-边魔幻优美标号,研究树的集有序(k,d)-优美性和超级集有序(k,d)-边魔幻优美性,建立了二者之间的—个联系.提供了构造具有大规模的(k,d)-边魔幻优美树的方法,这些方法可有效地进行算法化.

局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的重叠子空间聚类算法 下载:82 浏览:494

邱云飞1 费博雯2 刘大千3 《人工智能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针对大多数子空间聚类方法处理非线性数据时聚类效果不理想、不同子空间数据相似性较高及聚类发生错误时无法及时校验的问题,提出局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的重叠子空间聚类算法.利用K近邻思想突出数据的局部信息,取代非线性数据结构,通过高斯加权的方法选择最相似的近邻数据点,得到最优表示系数.然后使用重叠概率模型判断子空间内数据的重叠部分,再次校验聚类结果,提高聚类准确率.在人造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分别进行测试,实验表明,文中算法能够取得较理想的聚类结果.

基于多中继多天线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中继选择和中断概率的分析 下载:10 浏览:420

岳文静 黄玲玲 《传感器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多中继多天线解码转发(DF)认知网络系统模型由一个多天线授权用户源节点,一个多天线认知用户源节点,多个多天线中继节点,一个多天线授权用户目的节点以及一个多天线认知用户目的节点组成。首先,使用最大最小中继选择方案选出最优中继。然后,在最优中继协助通信的情况下,给出了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的中断概率所对应的表达式。最后,在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具有不同天线数目的情况下,以及在有无中继选择的情况下,给出了相应的中断概率的数值仿真。

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 下载:71 浏览:312

陈爱军1 曹晓云2 韩琛惠1 郑照军3 刘玉洁3 卞林根4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受地形和地表覆盖影响较大。2)高原地表反照率四季的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海拔山脉和高寒灌丛草甸是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内和年际变化的敏感地区。3)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变化介于0.19~0.26,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双峰单谷"型,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4)高原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减小的趋势,平均变率约为-0.4×10-3 a-1,减小的区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6%,川西—藏东针叶林带的西南部地区减小得最快,减小速率超过1.0×10-2 a-1。5)高原地表反照率减小与冰川消融和积雪减少密切相关,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电缆传输中的变步长自适应噪声对消算法 下载:10 浏览:404

梁喆1,2 郑晶2 欧阳名三1 丁冠从1 《传感器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数字信号在长电缆中传输时,电缆芯线之间会存在串扰,电缆上会存在回波以及噪声干扰,严重的时候传输信号能量和噪声能量在一个数量级上,导致信号传输时的误码率增加。为了降低传输误码率,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变步长自适应噪声对消算法,算法迭代的过程中采用误差信号的瞬时能量和输入信号能量的比率作为自适应噪声对消算法的自适应反馈量,并通过比率的加权均值来控制步长的更新,从而消除噪声和回波对算法迭代过程的累积影响。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传输环境中,改进算法仍然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小的稳态误差,使得数据通信能够保持较高的通信速率。

基于虚拟仪器和单片机的实时温度采集与控制系统 下载:10 浏览:352

鲁维佳1 潘玉恒1 果颖2 何冠敏1 李杨1 《传感器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设计开发了基于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虚拟仪器和无线传输的温度采集和控制系统。以Pt100作为温度传感器,STC89C52单片机作为硬件控制芯片,通过数据采集卡USB-6251将采集的温度数据上传至上位机,上位机以LabVIEW软件作为开发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显示、报警及分析处理。该系统实现了对温度的采集和控制,所需硬件少、可扩展性强、开发与维护费用低,能基本满足目前生产领域的温度测控需求,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