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最新录用
宋代市井民间音乐繁荣的历史成因 下载:26 浏览:366
摘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言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宋朝力促儒学复兴,前期社会(北宋)稳定,政治开明,科技、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规模空前。本文通过对宋代市井文化背景下衍生而成的民间音乐的研究,剖析其繁荣背后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轨迹。即:宫廷音乐的衰亡与世俗音乐的繁荣发展。
以徽州民歌为样本的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思考 下载:25 浏览:356
摘要:
本文从历史、现状、理论研究以及保护途径几方面入手,全方位探讨徽州民歌在全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在不失传统与特色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传承与传播。以期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做一有益、积极的探索。
规制抽象危险犯的新路径:双层法益与比例原则的融合 下载:86 浏览:516
摘要:
抽象危险犯保护双层法益。其中,阻挡层法益是集体法益,背后层法益是个人法益;阻挡层法益是后设的秩序型法益,背后层法益是先验的利益型法益;抽象危险犯对背后层法益仅有抽象危险,但对阻挡层法益造成了实害;阻挡层法益的观念基础是预防刑法观,背后层法益的观念基础则是自由刑法观。这一系列特征决定了,双层法益之间既非择一关系亦非并列关系,而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保护阻挡层法益只是手段,保护背后层法益才是目的。正是这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使得双层法益结构成为以比例原则规制抽象危险犯的方法论载体。通过比例原则的适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审查,可以实现对抽象危险犯的立法与司法规制。
基于CGE的政治争端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以中日2012年“钓鱼岛事件”为例 下载:42 浏览:421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扰动性事件对经贸活动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本文以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为例,应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评估该事件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事件"对中国经济系统产生了连锁的负面效应,国内总产出、投资、储蓄、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少。如总产出的损失值约为6380.7405亿元,约占2012年总产值的0.5%。本研究可以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对比,以便更全面地评估类似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所得研究结果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评估政治争端的影响和制定国际贸易政策,以及企事业单位规划外贸战略时提供实证参考。
海门山歌剧的传承与发展 下载:30 浏览:352
摘要:
海门山歌剧由海门山歌衍生而来,属于一种稀有剧种,有别于海门山歌,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海门山歌剧时,我们需认清其源头,对海门山歌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在海门山歌剧的发展中,我们更应当尝试融入新的符合时代的元素去发展它,利用当今丰富的平台,把富有浓郁海门地方特色的地方剧种传播出去,被更多人所熟知与喜爱。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实施状况研究 下载:86 浏览:512
摘要: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了新的审前转处与非犯罪化途径,其实施状况也是观察我国少年司法发展进程和不起诉裁量权运用的重要参照。对2013—2017年全国和部分地区相关数据的考察发现,虽然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增长显著,但总体适用范围仍然过窄、适用数量较低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对少年司法发展程度不同的四省市八个基层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阅卷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呈现了附条件不起诉在适用条件与影响因素、监督考察、附带条件与撤销等四个方面的实施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修改法律、完善司法、转变观念、完善政策保障以及培育社会支持体系等予以应对。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下载:29 浏览:354
摘要:
通渭——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他孕育了一种古老而又纯朴的艺术——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柔和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当地民歌和山歌的各种音调,自觉地吸收秦腔等戏曲的各种元素,最终形成词、曲、本、乐组成的通渭小曲。它包括零歌散调、说唱曲艺、民间小曲戏和器乐牌子曲。在当地最为普遍的通渭小曲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地摊坐唱表演,另一种是有简单行当划分并且带妆表演的曲子戏形式。我在考察中发现,2011年5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通渭小曲整个定义为"通渭小曲戏",经过调查和考证,我个人认为通渭小曲戏可能是由通渭小曲的戏曲部分发展而来的,不应该是整个通渭小曲。
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分析 下载:41 浏览:438
摘要:
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运营商的竞争环境,并对运营商的业务战略与运营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以中国三大运营商为例,对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国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PEST与SWOT分析,并藉此构建了中国运营商数字化转型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中国运营商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选择:(1)强化数据变现方式,实现商业模式转型;(2)加强战略业务转型,促进增长渠道拓新;(3)加强组织单元重塑,实现平台治理优化;(4)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引领竞争业态升级。本文既对中国运营商的外部竞争环境进行了分析,亦对中国运营商自身的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审视,有助于中国运营商构建与融入新的数字经济生态,拓展商业增长模式,进而在新的竞争业态下基于数字化转型与平台治理优化而实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蒙古族潮尔艺术形式在创作中的直接运用 下载:24 浏览:342
摘要:
蒙古族潮尔艺术形式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艺术当中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受到了广大音乐学者的关注。在众多蒙古族风格音乐的作品当中,蒙古族潮尔艺术形式多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在作品中出现。本文主要以笔者个人作品为例,针对蒙古族潮尔艺术形式在创作中的直接运用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来揭示蒙古族潮尔艺术形式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原生"形态。
认罪认罚从宽中的特殊不起诉 下载:86 浏览:515
摘要:
2018年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特殊不起诉,其适用条件之一"重大立功"应比照酌定不起诉中作为免除刑罚情节的"重大立功"作限缩解释,限定为特别重大立功。这种情形下的不起诉在理论上可视为基于利益权衡原理对域外追诉协助型污点证人制度的引入。特殊不起诉的另一适用条件"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则是对我国起诉便宜实践的扩展,可比照刑法第63条第2款"案件的特殊情况"的规定厘清其内涵。特殊不起诉的核准机关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的审批层级、极少的案件量以及审慎的决定程序,限制了特殊不起诉的事后救济渠道和制约路径。值得注意的是,特殊不起诉中选择性起诉的规定折射出协商性司法中"罪数协商"、以刑事案件为刑事诉讼客体在我国立法和司法中的发展和深化。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 下载:23 浏览:349
摘要: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是山东济宁地区所流行和流传的、其管身是用铜这种金属材料制作。然而,由于演奏难度以及区域性特点等客观原因所限,山东济宁铜杆唢呐(鼓吹乐)在中国唢呐界以及广大民众中始终没有获得多少较大的影响,当然至今也难以走出山东济宁地区这个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生存环境。从目前情况看,其文物性、艺术性等也已经在中国唢呐界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甚至是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都具有了一定影响。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法律规制机制研究 下载:76 浏览:467
摘要: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与现行法规的冲突。本文基于互联网思维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视角,探索互联网时代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法律规制机制的创新:在立法程序上,构建尊重改革者话语权的公开沟通机制;在法律关系处理上,构建鼓励创新的利益均衡机制;在执法上,构建允许试错的宽容规制机制。
土家族三棒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下载:28 浏览:356
摘要: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特色的地方民间曲艺,主要流行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四省(市土家族居民居住的交界处。本文主要论述湖北恩施一带的土家族三棒鼓与旅游相结合,既能推动旅游的发展,又向人们展示少数民族风情的曲艺音乐。
论清代刑案诸证一致的证据标准——以同治四年郑庆年案为例 下载:78 浏览:535
摘要:
清同治四年郑庆年斗杀人案,地方档案和中央档案的对比显示出地方官员们建构案件事实的过程,从初审时众说纷纭,经过逐步改造和剪裁,变为刑科题本中众口一词、高度一致的证据格局。与该案相印证,其他传世文献同样展现了当时刑案处理中以诸证一致为突出特点的证据标准。该项要求看似不合常理,却是当时中央书面复核的监管方式、地方官庞大权力和苛重职责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深层背景是集权式科层制司法权力结构。这展现出司法中微观技术规范与政制上宏大结构体系之间的紧密关联。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 下载:29 浏览:341
摘要:
本文列举《俄狄浦斯王》《奥菲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古希腊歌剧和西方经典歌剧为例,分析歌剧的表现形式、歌剧中音乐与文学的交融,探寻古希腊悲剧的审美特征"悲剧美"在不同时期歌剧中的体现,以及探讨"悲剧美"在西方音乐中的嬗变。
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主位-客位” 下载:32 浏览:351
摘要:
"主位-客位"研究法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主位研究是指用当地人自身的观点去解释文化;客位研究则是用调查者的观点去解释所研究的文化现象。学界在对音乐史学的研究中,于20世纪中叶首次提出了"主位-客位"的研究法,为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于西方音乐史研究的视角,对人类学"主位-客位"的应用做出了简要剖析,为中国研究者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提供反思和建议。
转型期我国创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下载:58 浏览:452
摘要:
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发达的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创新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体制改革尚处于攻坚期。破解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的体制机制性难题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本文回顾了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新形势,重点剖析了人才队伍、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政府职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政策建议。
大数据有限排他权的基础理论 下载:86 浏览:543
摘要:
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大规模数据集合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诞生于"小数据"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满足了数据产业的基本需求,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空白。处在公开状态的没有独创性的大数据集合缺乏具体的法律保护手段。为了避免这一领域的市场失败,同时避免限制公共领域的行动自由,应当为耗费实质投入并达到实质规模的大数据集合设置有限排他权,即公开传播权。这一保护机制既能够满足数据行业的需求,又能够兼顾后续数据利用者的利益,不会损害著作权法等法律所维护的公共政策。
音乐与诗的完美交融——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中的两首歌曲 下载:25 浏览:352
摘要:
《美丽的磨坊姑娘》是舒伯特创作的第一部声乐套曲,是艺术歌曲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对发展出新的体裁,即声乐套曲体裁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套曲中《工余》《小溪的催眠曲》的分析,来体现舒伯特这部《美丽的磨坊姑娘》诗一般的旋律、画一样的意境。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框架与创新能力评价——基于二十国集团的实证分析 下载:74 浏览:466
摘要:
本文从系统角度研究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过程,首次基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概念框架推导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路径,提炼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以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国为实证研究对象,全面、深入分析2001-2016年G20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均名列前茅,但得分未能继续冲高,反而出现下滑趋势;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能力得分差距正逐年缩短,但在科研水平、教育质量、现代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有望为G20国家完善农业科技政策、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