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录用
重建民间审美文化的理论逻辑
下载:25 浏览:422
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的文学性问题再考察
下载:23 浏览:473
摘要:
新世纪以来的"纯文学"论争,将"文学性"问题置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视野中来考察。但仅仅批判20世纪80年代的纯文学想象如何在90年代暴露其狭隘与危机,并不足以为当下如何在文学与现实、历史间建立有效关联提供借鉴。本文以新时期重要批评家、作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精神变迁为例:从易被忽视的"两个李陀"间的连续性,指出反思纯文学的动力如何积蓄于80年代思想变革中;从吴亮转折期的经验表达,说明如何在极端美学主义之外理解"先锋性"内涵;从50后、60后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转型,探讨继承与转化20世纪80年代遗产的不同路径。本文尝试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与思想困境早已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展开过程中,而能否自觉超越新时期意识并把握住这一时代趋势的主要矛盾,才是影响其文学实践品格的关键。
对新时代文艺和市场关系的新认识
下载:73 浏览:451
文化取向与“五四”新文学译者“直译”主张的形成
下载:49 浏览:352
摘要:
晚清至"五四"时期经历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文学翻译高潮,翻译手法大体经历了意译为主到直译为主的变化。以思想史的视角观察,这一变化主要由两方面促成:首先,新文学译者对中西文化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一套西优中劣、二元对立的论述模式。其次,新文学译者显示出一种"文化整体意识",即认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两种对立的文化无法兼容。基于"西"优"中"劣和文化整体不可拆分的判断,新文学译者显示出全面西化的文化取向;反映到翻译上,就是注重与原文对等的"直译"。将"直译"树立为翻译基本规范的同时,新文学译者还使用"意译"来指称严复、林纾等晚清译者调和中西的翻译,并在"直译"和"意译"之间也建构了具有伦理色彩的价值对立。
论解放区前期的平剧改革
下载:57 浏览:370
“西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文学活动考述(1937—1946)
下载:56 浏览:404
白羽的文学之路与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化阐释
下载:69 浏览:478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字横排问题——以《新青年》同人为中心的考察
下载:48 浏览:336
再写女性——从“新女性写作专辑”论当代女性写作的性别意识与文化策略
下载:49 浏览:363
在言说与文本之间——“新女性写作专辑”的一种读法
下载:47 浏览:359
白话新诗、现代诗与早期城市文学——从北京到上海
下载:48 浏览:360
“听众”的错位与诗歌大众化的内部危机——以延安诗朗诵运动(1938—1940)为中心
下载:52 浏览:363
脱苦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的研制
下载:35 浏览:388
摘要:
为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废弃物油橄榄叶并降解其中的橄榄苦苷,改善其带有的苦涩味,采用油橄榄叶与食药两用真菌白参菌,在不添加任何辅料的情况下进行发酵,获得同时含有油橄榄叶与白参菌中功能性成分的脱苦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以羟基酪醇、橄榄苦苷、茶多糖作为目标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油橄榄叶白参菌发酵茶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接种菌龄为48 h、接种量为15 mL、发酵时间为9 d。最终所得发酵茶羟基酪醇含量为360.73μg/g、橄榄苦苷含量为72.34μg/g、茶多糖含量为12.37 g/100 g、三项指标综合评分为589.15,茶叶外形均匀带油光、条索紧结、无杂物,茶汤呈金黄色且清澈明亮,香气纯正、留香持久、无异味,入口醇厚回甘、不涩,叶底呈现褐黄色,证明了油橄榄叶与白参菌结合制备发酵茶的可行性。
被“冷藏”的青年代表作及其改写——姚雪垠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之版本考释
下载:46 浏览:358
“日常经验”的历史及其“还原”诗学——论田中禾小说的历史叙事
下载:51 浏览:367
张柠《三城记》的城市经验
下载:48 浏览:336
与大海再续“缘”——张爱玲译《冰洋四杰》(部分)的发现
下载:47 浏览:349
从性别政治谈曹禺早期戏剧观念
下载:39 浏览:426
捧角活动与近代女伶群体的发展
下载:66 浏览: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