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岫岩满族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下载:65 浏览:404

罗田雨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岫岩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从调式、音阶、曲式等音乐形态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发现其与典型的满族民歌相比,在节拍节奏和曲式结构特点方面相对较符合,但是在调式方面与典型满族民歌存在差异,除宫调式,徵调式民歌在岫岩地区也占有着很大的比例。通过与汉族民歌进一步对比研究发现,岫岩满族民歌中存在着明显的满汉交融现象。

传承与反思——谈二人转在城市中的发展 下载:62 浏览:409

李哲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代表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其精髓和魅力,更是东北人民长期同自然抗争的诗与歌。本文以二人转的艺术特点为出发点,对二人转在现代城市中的继续发展进行阐述,分析现代城市中流行的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之间的差异,反思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音地关系探微——从声音景观的角度探讨秦腔与土地的关系 下载:65 浏览:415

刘凯璇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本文借助音地关系、声音景观两大概念从传统音乐的固定性和流变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层面探讨了秦腔和秦地的关系问题。依靠音乐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某些视角,运用双维度动态化和静态性相结合的观点审视"秦腔"文化。秦腔文化反映着当地的发展史,是多种地域文化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不同演奏版本探究 下载:69 浏览:415

李欣凝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本论文从贝多芬成长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对贝多芬的性格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其学习经历及各阶段心理变化,对这首音乐作品创作阶段的思想加以具体分析。最后,结合三位现代钢琴家的演奏视频以及我对此曲的演奏心得来具体分析这首协奏作品的演奏风格。

印度古典音乐美学认知初探 下载:61 浏览:406

孙波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文章主要阐述印度古典音乐的美学认知。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印度古典音乐,对其音乐中的语境美、即兴美和装饰美三个层面做了深度探讨分析。最后结语指出,印度古典音乐积淀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印度宗教哲学和音乐人文思想的美学意义。

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63 浏览:403

姚小兰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因材施教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认可与青睐,并且广泛应用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基于此,本文以因材施教理念的概述为主要切入点,从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全面了解学生特点、优化声乐教学模式、完善声乐教材体系四方面重点探讨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一步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实效性。

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模式革新初探 下载:71 浏览:408

周怡杉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整体架构和活动程序,对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影响。作为高校小提琴专业来说,传统的师徒制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现实需要,成为了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应将更多科学、高效的模式应用于教学中,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将学生培养为基础扎实、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推动专业教学迈上新台阶。

论音乐课堂教学节奏的掌控 下载:65 浏览:399

覃鲜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掌控是影响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并且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是否和谐更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本文以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节奏掌控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就教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教学节奏的方法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能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回族一段《游坟念诵》的音乐学分析 下载:65 浏览:399

王新磊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作者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采录的一段《游坟念诵》的音乐学分析,初步阐释了"游坟念诵"这种宗教音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李斯特艺术歌曲《罗蕾莱》的演唱分析 下载:67 浏览:408

叶雯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语:Liszt Ferenc,德语: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7岁便开启了他长达68年的传奇一生,是十九世纪享誉欧洲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82首艺术歌曲,包括57首德语歌曲,11首法语歌曲,1首英语歌曲,剩余为匈牙利语及意大利语歌曲。

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 下载:72 浏览:413

孙小松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次中音或低音弦乐器,音色热烈且丰富、浑厚且丰满,在器乐作品演奏中适合扮演各种角色。本文从大提琴演奏的实际出发,以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为基础,分析大提琴的音色特征,探讨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及运用。

声乐学习之咽音练声法 下载:68 浏览:404

岳祉龙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美声唱法已经产生几百年,伴随着声乐演唱的发展就会有歌唱的训练和方法。咽音,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声音的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却备受争议。本文通过观看书籍和期刊有关咽音的论文,结合自己学习声乐的经验,从客观的角度对咽音练声的产生与发展,美声唱法与咽音的关系,咽音的训练和作用,以及这种方法为何备受争议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讨论,对咽音练声法做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声乐学习者能够汲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 下载:66 浏览:404

那璐 孟卓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再见了,大别山》是我国非常经典的一首艺术歌唱,该曲目入选了20世纪经典作品,是一首歌唱大别山和大别山人民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声乐艺术作品,本文将从歌曲创作背景、歌曲内容、曲调特点和演唱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演唱的声音使用、情景联想、人物形象塑造及歌曲中蕴含的革命背景因素给出自己的见解,力求在歌曲的演唱情绪情感和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有所突破,希望能对声乐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钢琴演奏中的通感艺术——以德彪西《月光》为例 下载:71 浏览:410

沈沛 黄晓芸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领域被人们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中,艺术家喜欢运用通感来表情状物。培养我们的艺术通感,并巧妙运用它,就能呈现出完美的音乐效果。如何在演奏中运用通感艺术,本文以德彪西的作品《月光》为例作分析。

运用舞蹈生态学方法分析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 下载:65 浏览:412

刘嘉馨 崔颖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潮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我国唯一一个彝族自治乡,且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阿妹戚托"的发源地,"阿妹戚托"作为贵州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贵州彝族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舞蹈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文章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阿妹戚托"的来源以及表演形式;第二部分从动作形态中分析了"阿妹戚托"的几个典型舞畴;第三部分分析了生态环境,分别从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最后分析了自然环境因子对"阿妹戚托"的影响。"阿妹戚托"这一民族舞蹈文化历经一代又一代彝族民众的传承、凝练、创新、发展才奠定了今天的成果,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更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弘扬创新。

音中传情 音中有画——从音乐与绘画的关系角度诠释王笑寒钢琴作品《恽寿平画意》的演奏 下载:64 浏览:407

李欣凝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王笑寒,青年钢琴家。是国际乐坛难得的钢琴、作曲、指挥"三栖"艺术家,王笑寒酷爱中国书画,《恽寿平画意》选自《钢琴画意三首》,曲风清新淡雅、浪漫古朴,并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典民歌元素。这首作品用音乐的手法对恽寿平花卉册中《红樱桃图》这幅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此曲时而轻缓、时而激昂,指尖仿佛有魔力般,用音符描绘出一幅清淡润泽、意境悠远的画作,行云流水般的诗意旋律让无数听众陶醉。本文介绍了《恽寿平画意》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及作者,并对作品的演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这幅画与作品的关系,论述二者在这幅作品中的对应关系、表现的内容与传达的意境。

谈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以《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为例 下载:68 浏览:413

赵天夏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贝内特·雷默,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当代审美哲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该书将形式主义与思辨主义之争引入音乐教育的层面进行解决,分别论述了不同的理论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差异性。并对形式主义、思辨主义和实践主义的优点与弊端进行了详细整合,仔细地分析了不同理论的立论依据,将其中的观点作为构成音乐的基本尺度进行吸纳,进而申明了其绝对表现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种"融合的"理论方法和"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一带一路与传统音乐研究的丰硕成果——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届年会侧记 下载:67 浏览:402

徐铭睿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正>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二十届年会于2018年7月16日至18日在沈阳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这是沈阳音乐学院继1984年成功举办"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沈阳篇)"以来第二次承办该会。本届年会与会代表299人,列席60余人,共收到参会者提交的论文摘要241篇,会议实际发表论文225篇。

中国城市文化语境转型过程中的合唱作品 下载:69 浏览:409

叶文辉1 周华生2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中国城市文化语境现代性转型进程中,中国合唱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地理场域中,将特定群体(或族群)互相来往的交流信息、情境和感知物化为音响事实。音乐作品摆脱非音乐的社会征用而获得自律性是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合唱却存两种观念:艺术化作为审美的合唱作品,意识形态化作为工具的合唱作品。两者的"声音行为"和"声音事像"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都行之有效。将这一现象置入历史学、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的场域,探究中国合唱音乐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互关系,窥见我们城市文化转型过程中的音乐现代性建构,乃至社会的现代性问题。

音乐作品出版著作权问题的窥察与反思 下载:66 浏览:415

王英杰1 刘宇然2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音乐作品或音乐理论文稿以出版物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音乐文化之中,对我们的音乐表演、教学、研究、文化遗产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发挥好出版物的这种作用,就必须处理好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关于音乐作品出版"著作权"的问题。本文从音乐编辑的角度,对音乐作品的出版,音乐作品出版著作权和著作权人的集体管理等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著作权维护的现状进行反思性的分析。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