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河溪香醋品牌元素选取及传播策略研究 下载:65 浏览:396

孙立青 张欣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8期

摘要:
河溪香醋作为湖南省湘西州的地方名优特产,其品牌的发展与传播对当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基于河溪香醋采用中草药植物制曲和天然发酵、不添加食盐等添加剂以及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的产品特点,从河溪香醋与北方市场占有率较大的A食醋和南方市场占有率大的B食醋三者的对比分析中选取其富硒、不含盐的品牌元素,提出从河溪香醋品牌构建、产品功能和公司形象协同推进、新旧媒体联合发力传播三个层面推动河溪香醋的品牌传播。

大数据时代下对隐私权的反思 下载:47 浏览:373

崔一涵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1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或个人通过发挥大数据规模性、多样性和高速性的特点,对数据进行高效、精准、科学的分析,形成以数据为核心推动力指导业务,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同时又因我国对隐私权尤其是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监管等方面不到位,大数据的应用也为个人隐私权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文中从分析大数据时代内涵、特征及隐私权的基本概念着手,得出大数据时代下保护隐私权的途径:推动隐私权立法、加强行业自律、保护隐私权的正确舆论导向、增强维护隐私权的维权意识、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议程设置下中国媒体应对泰国涉华负面舆论的策略 下载:52 浏览:422

陶云 莫蓝翔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1期

摘要: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需求,中国与泰国各行为主体接触日渐频繁,政治体制的碰撞、经济组织的博弈、个人与团体的跨国经验型接触等,促使两国利益交织与延伸,与此同时,泰国社会近几年厌华情绪日见端倪,民众对中国负面评价渐增,针对当前中国在泰的负面舆论,大众传播机构可通过议程设置制定相关议题改善国家形象,修正泰国民众对中国的既有成见,以促进中泰两国关系更为亲诚惠容。

自然权利观念与美国早期的劳工运动 下载:85 浏览:429

蔡萌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十九世纪上半叶,为了反抗剥削性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挽回失去的独立、平等和尊严,美国早期劳工运动的参与者们对于传统的自然权利观念进行了重新挖掘和阐释。他们把"拥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说成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从而将"自由"的内涵延伸到了经济平等的领域。他们将自己视为美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完成者,不仅重新界定了《独立宣言》在宣示人类普遍权利方面的意义,而且赋予了"独立"一词以"摆脱经济依附"的新涵义。他们还试图复活被主流政治话语所驱逐的潘恩式激进共和主义的思想遗产,并将其与自己当下的抗争运动结合起来。

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和思考 下载:51 浏览:351

程兰君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4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我国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有效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我国各行业在信息化技术大潮的影响下,各行业发展速度和节奏都逐渐加快,同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在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影响自身的素质水平。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媒体行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只关注到明星等人的出现,而忽视了编导等的作用,没有好的编导,就没有好的电视作品。近年来,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和思考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准确定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提出新的改进方案,从而有效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进步。

政务微信中政治修辞现象探究 下载:55 浏览:350

刘诗萌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5期

摘要:
本文以《权力运作中的政治修辞》一书中对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和手段分类为依据,以中国政府网、共青团中央等政务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对政治修辞在政务微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基于5W理论的广西高校校园体育赛事推广现状及优化建议 下载:33 浏览:231

覃莹莹1 邓艳香1 何静芳1 薛崴月1 肖程伟2 伍小羽1 王雪冰1 《体育学报》 2019年4期

摘要:
运用内容分析、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5W理论切入,探究广西高校校园体育赛事在推广主体、内容、媒介、受众、效果上的特征及影响赛事发展的因素。主要结论:高校校园体育赛事推广主体各部门协调不完善;推广内容不够全面,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各推广媒介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推广受众参与及热情程度随年级的增长而递减;新媒体线上互动效果欠佳。建议:加强PGC推广主体管理建设;加强推广内容创新、合理增加体育人文精神报道比例;加强传播媒介的特色化建设;通过创新赛事举办形式,加强体育意识教育等提高受众参与热情;提升赛事报道内容质量及媒介发言人的新闻素养,人性化互动内容。

媒体智能化背景下的短视频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下载:58 浏览:405

荀瑶1 杨永环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7期

摘要: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迅速崛起,成为媒介融合趋势下最具代表性的媒介形式,并将经典传播学的诸多定论至于了重新商榷的位置,既有的结论是否依然有效,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生成推广机制能否为传统媒体媒介融合发展助力。针对短视频产业自身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走向赢利的可持续化生产的问题,从传播学和媒介经营角度进行了分析。

肖江虹:擦亮人性之光的贵州书写 下载:54 浏览:406

陈国和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70后"贵州作家肖江虹的小说主要分为"底层系列"和"民俗系列"。前者以城乡边缘人物为主要角色,后者以贵州民俗文化作为书写内容。肖江虹关注底层、悲悯底层,顺时随俗,在感同身受中书写社会剧变。同时,肖江虹对贵州民俗民风情有独钟,通过田野调查,以艺术的方式使这些民俗文化焕发活力,.重建贵州想象,书写传统文化断裂中的人性之光;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以及物质与精神的纠结、冲突中完成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圣维克多的休的历史教学思想初探 下载:82 浏览:461

程利伟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中世纪早期的拉丁西方世界,奥古斯丁所创立的历史教学体系主导了学校的历史教学实践,而突破这一模式的则是12世纪前期的神学家圣维克多的休。因不满修道主义者与经院主义者的圣经与神学阐释方法,休独辟蹊径,通过历史教学提出了阐释和发展神学的新路径。由此,他将历史教学置于其教学体系中的肇始阶段,并确立了以"圣史"为核心的历史教学内容,提供了一套用于记忆历史的方法,制定了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遵循的原则。休的历史教学思想不仅对12世纪拉丁西方的历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13世纪拉丁西方的神学与哲学发展。

“理想主义者时代”的新剪影——青年胡风若干史实考辨 下载:58 浏览:378

吴宝林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由于第一手文献匮缺和研究方法的套路化,胡风研究大多集中在三四十年代,所用材料基本雷同,话题始终在重复,研究较难推进,无形中也造成了一种"空降感"和"横断感",即将青年胡风置放在历史暗区,且以"诗"论"史"。本文以"带着日期思考"为基本方法,对青年胡风的诸多史实重新考辨,用历史事实与贴切的理论"描述"历史整体。

论北村宗教小说的文化表征及偏执危机 下载:59 浏览:383

于京一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北村由先锋而入宗教,并没有逃脱偏执与媚俗的命运。从精神主旨看,北村的宗教书写既呈现出欲望化时代知识分子精神诉求的整体幻灭,也彰显着道德崩溃时代普通大众无所归属的价值虚空;从逻辑方法看,北村的宗教书写是中国实用理性主义哲学的隐性变异,布满了偏执和虚妄的重重光影;从诗性审美看,北村的宗教写作走向了叙事与语言的极端和误区,导致了诗意的丧失。总之,在多元共生的时代,偏执的宗教诉求只能沦为无望的精神救赎,人们真正需要的应是文化融合而非宗教归化。

历史记忆与图像建构——对欧阳修画像的一种考察 下载:50 浏览:218

崔霞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欧阳修画像通过互文性共同展示了一位文人的日常形象以及中国肖像画"以形写神"的理念和重视风韵的文化认知。关于欧阳修"目眊""、耳白于面""、唇不著齿"之类的记载只能存在于"集体记忆"而难以立足于"文化记忆"中。欧阳修的画像文本通过采用文字对图像的替代方式在纵向轴和横向轴上进行着内涵建构,并通过与文本内外的"画像赞"的合谋完成了对图像意义传播的锚定。图像是一个公共记忆场所,是文化权力争斗的功德祠,而受众对编码的协商性、对抗性解码使文本保持了相当的开放性。

文学史视域中的《山花》现象与延川作家群 下载:46 浏览:383

李震 《中国文学》 2018年7期

摘要:
《山花》是"文革"后期的1972年在陕北延川创办的文学小报。它聚拢了一群回乡知青和北京知青,孕育了路遥、曹谷溪、史铁生、梅绍静、陶正等一大批"文革"后的重要作家、诗人。它与同时期河北的白洋淀诗群构成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知青文学据点,但却出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血脉和知识谱系,也走上了不同的文学道路。目前各家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对白洋淀诗群有着大篇幅的论述,而对《山花》及延川作家群却只字未提。本文就此提出质疑,并试图在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中来分析、认识《山花》现象及延川作家群的文学史意义。

延川《山花》的历史考察(1972—1976) 下载:58 浏览:355

马佳娜1,2 《中国文学》 2018年6期

摘要:
陕北延安市延川县《山花》文艺小报创刊于1972年,其"前史"却可以追溯至1970年由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创作组编选的工农兵业余作者诗选《工农兵定弦我唱歌》。作为"文革"后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山花》无疑带有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所刊发之作品,应和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诉求的占据主导地位,但因历史和地域文化原因,这些作品也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较之单纯口号、标语式写作,多一层民间的鲜活气息。也因此,作为工农兵写作在"文革"后期实践的重要代表,《山花》具有沟通"十七年"文学及民间传统,并表征意识形态的文学实践及其可能的文学史意义。

在历史与个体间的诗性飞扬——论张翎长篇小说《阵痛》的诗学突破 下载:65 浏览:485

于京一1 郑江涛2 《中国文学》 2018年1期

摘要:
张翎的新作《阵痛》在举重若轻之间将民族苦难与时代更迭的"大"同个体悲欢与情爱离合的"小"进行了有效的碰撞和交融,无论是在开掘历史的丰厚和人性的深邃方面,还是在整合传统叙事、树立新史观的创造力上,都实现了不可忽视的突破。

京派散文与“魏晋风度” 下载:60 浏览:503

郑丽霞 《文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魏晋风度"深深影响和滋养着京派散文创作。一、京派散文接续了魏晋"酒神"精神,塑造出醉酒的"陶渊明"与"放诞者"形象。二、京派散文引入六朝志怪"求仙"题材,表达了对现实的讽喻以及生命的焦虑。三、如同魏晋人士对人间万物的情深以及追求万物的"美",京派散文家亦具有"深情"和"唯美"的生命追求。四、在"魏晋风度"影响下的京派散文文体具备明显的"复调性"特征,表现为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以及文体的杂糅性特征。京派散文的创作实践经验能为当代"新古典主义"散文写作提供丰赡的精神资源,甚至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也不无启发意义。

图式论:图像思维与视觉修辞分析 下载:87 浏览:520

刘涛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图式是一种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体系,一种抵达事物形式与特征的"建模"结构,其功能就是为认识活动提供一种"加工"依据,使得我们的知觉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在视觉思维体系中,建立什么样的视觉轮廓,形成什么样的视觉特征,不过是既定图式结构的意向性"再现"。在康德哲学那里,图式是一种被发明的"中介"或"媒介",其功能就是使范畴应用于经验,从而在先验演绎维度上实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视觉认知活动的图式工作,主体上是沿着形式建构与意义建构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完形图式,主要指整体论视域下视觉形式加工的组织规律,如整体加工法则、主体识别法则、认知补偿法则、相似与联想法则、同构与转换法则;后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意象图式,强调视觉意义建构的认知模式,而视觉修辞实践的两大基本修辞模式——视觉转喻和视觉隐喻,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在"视觉形式"维度上提供了一种抵达"文化形式"及其本质的认识路径。

算法时代的网络侵权救济规则:反思与重构——以“通知+取下”规则的类型化为中心 下载:55 浏览:479

李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随着算法时代来临,我国网络侵权救济的主要规则——"通知+取下"规则在实际适用中出现了滞后性与"一刀切"的局限性,亟待进行重构。本文基于算法时代的互联网行业现状和侵权法原理,对"通知+取下"规则提出了三种类型化重构思路,即网络著作权救济领域增设"通知+通知"规则、网络人格权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规则、网络诽谤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反应"规则。

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 下载:72 浏览:467

吴福仲1 张铮1,2 林天强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科幻文化是全球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聚焦当下全球科幻文化产业的现状,重点回答中国是否、以及为什么要深入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的生产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科幻文化的社会功能绝非止于单一品类的文化产品,而是在科技预言、社会批判与产业激活三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的全球格局来看,当前的科幻文化生产被西方世界所垄断,创造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失衡直接引致西方世界的"幻想垄断"。本文认为,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生产将推动科技创新、重塑核心价值并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未来议题提供中国方案。因此,中国进一步激活科幻文化生产具有充分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要性。沿此逻辑,笔者初步提出"未来定义权"的概念框架,用以分析参与科幻文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权力逻辑与现实指向。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