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网络的振荡动力学分析 下载:76 浏览:487

刘楠1 毕远宏2,3 杨红丽1 刘全生1 2020年1期

摘要:
探究大脑基底神经节中丘脑底核和苍白球神经核团振荡动力学的起源对理解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关于帕金森病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含有兴奋和抑制神经元的大脑皮质、由纹状体、丘脑底核、苍白球内侧和外侧构成的基底神经节以及丘脑.首先,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所得的动力学结果与丘脑底核和苍白球振荡相关的生物实验结果一致.其次,探讨了与丘脑底核和苍白球神经核团相关的突触连接强度对他们振荡动力学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丘脑底核同时受到纹状体较强的促进作用和苍白球外侧较弱的抑制作用时它的振荡消失.而当苍白球同时受到丘脑底核较强的促进作用和纹状体对它的抑制作用时,苍白球的振荡增强.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城市群交通网络抗毁性仿真研究 下载:51 浏览:505

李成兵1 魏磊2 卢天伟3 高巍1 2018年12期

摘要:
为保障城市群交通运输系统安全运营,以复合的视角探索城市群交通网络抗毁性。采用站点映射法构建城市群加权复合交通网络模型。针对城市群加权复合交通网络结构,对传统抗毁性测度指标进行修正并确定攻击模式。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道路-轨道加权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对网络抗毁性进行仿真,识别路网中的关键站点。结果表明: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的构建有效提高了单一运输方式网络的抗毁性,通过对识别出的关键站点加强防护提高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的抗毁性。

放牧方式对人工草地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 下载:56 浏览:476

徐智超1,2 祁瑜3 梅宝玲1,2 卓义1,2 王凤歌1,2 武胜男1,2 邬嘉华1,2 温璐1,2,4 2018年8期

摘要:
以温带农牧交错区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不同放牧方式下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放牧方式对优势种碳分配及人工草地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划区轮牧能够有效地缓解草地压力,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的生产力;不同的放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绵羊的采食规律;连续放牧使得草地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均显著降低,划区轮牧与对照样地(禁牧管理)保持相当的水平。在该研究中,不同的放牧制度对于牧草生产力和碳密度影响显著,土壤碳密度占人工草地碳密度的比例较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紫花苜蓿中活性成分的功能及分析测定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63 浏览:493

许卫萍1 张莹1 张林2 2018年8期

摘要:
紫花苜蓿为豆科蝶形花亚科苜蓿属植物,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含量丰富,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家畜饲料的理想选择,具有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再生性强、适口性强等优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称号。此外,紫花苜蓿中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成分,包括:矿物质、氨基酸、非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生物碱、胡萝卜素、香豆素、消化酶、类黄酮、酚类化合物、植物雌激素、植物甾醇、多胺、皂素以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萜烯类、呋喃类、醇类和酮类等化合物。文章综述了近十年有关紫花苜蓿活性化合物成分功能及其分析检测方法,将紫花苜蓿中的活性成分分为三大类型:矿物质、初级代谢产物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分别详细地综述了每种类型所包括的具体化合物活性成分、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的分析测定技术,介绍了紫花苜蓿中各种活性化合物成分的有效分析方法,旨在为今后紫花苜蓿活性物质研究提供科学有利的技术参考。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480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郭晨2 贾晓清2 皇甫九茹2 李子钦2 张宝辉3 陈斐斐3 2019年11期

摘要:
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一种报告基因,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性好、低细胞毒害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中。文章从GFP转化方法、病原菌侵染寄主过程研究、病原菌数量检测、病原菌亚细胞结构定位研究等方面论述了GFP在植物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GFP的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富集二氧化碳调节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 下载:72 浏览:500

袁文1 任嘉琪1 邵姗姗1 赵轩2 高利强3 祁智1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富集CO2调节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在探索富集CO2能够调节植物生长的机理和合理利用大气中升高的CO2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温室培养、水培等室内实验和自由空气CO2富集实验(Free-Air CO2Enrichment,FACE)。文章从FACE、温室实验、施肥条件以及重金属毒害作用等几方面论述了CO2富集对植物的影响,综述了富集CO2调节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下载:74 浏览:499

宋培玲1 燕孟娇1 张键1,2 皇甫海燕1 郝丽芬1,2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史志丹1,3 吴晶1,2 李子钦1,3 2018年6期

摘要: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特征和消除 下载:75 浏览:500

杨永青1,2 许继飞1 董泰音3 狄彩霞2 刘菊梅1 连海飞2 臧博宁2 李子钦2 赵吉1 2018年6期

摘要: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自2006年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物之后,逐渐受到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种类、含量、变化规律等)及水平转移研究较多,尤其是抗生素环境残留造成的长期选择压力或者同时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状态下,有利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水平转移。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增加了其本身对环境的威胁性,应该予以重视。本文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水平转移、抗性基因的消除,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全面地了解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

脱硫石膏在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下载:77 浏览:496

陶晓娜 刘丹桃 日尼棍 武天妮 娜日 苏祁智 2018年5期

摘要:
燃煤火力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硫同钙基质制备成的吸收剂反应生成脱硫石膏,其主要成分是二水硫酸钙,属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脱硫石膏大部分应用于建材工业,用来制作石膏板以及作为水泥添加剂等,小部分应用于农业生产方面。文章概述了脱硫石膏在促进农作物生产和改良土壤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脱硫石膏在农业应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346

厉雅华1 张向前2 路战远2 程玉臣2 张德健1 刘战勇1 李福1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深松秸秆还田(DT)5种耕作方式对播前和收获后油菜田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旋耕秸秆还田(RT)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不同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明显;0~60 cm土层平均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土壤脲酶活性除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处理、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处理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外,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深松秸秆还田(DT)处理均表现为播前>收获后。

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春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 下载:53 浏览:369

叶君1,2 吴晓华1 崔国惠1 王小兵1 于美玲1 杜昕帅3 王亚东3 赵丽茹1 李元清1 2019年8期

摘要:
以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地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从籽粒产量来看,拉1553和太空格来尼的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亩穗数的贡献率最大,为1.030,其次是穗粒数,贡献率为0.440,最小的是千粒重,贡献率为0.360。从籽粒品质来看,农麦2号和农麦4号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拉1553和太空格来尼具有高产潜力,而农麦2号和农麦4号具有稳定的强筋品质。该区高产强筋小麦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措施的制定应注意协调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关系,同时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品质特性。

内蒙古东部区青贮玉米种植适应性评价——以阿荣旗的种植情况为例 下载:90 浏览:475

刘文景1 王玉芬1 李娟1 李金龙2 高丽丹2 2019年7期

摘要:
为评价内蒙古东部区青贮玉米种植的适应性情况,该研究以先玉335作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丹玉402、北农青贮3740、京科青贮301、东裕120这4个品种的鲜草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但丹玉402、东裕120收获时乳线未形成,且易倒伏、易感病;京科青贮301株高为291.8 cm,且空秆率超过10%,因而不适宜在当地推广。适合在阿荣旗种植的品种为北农青贮3740,该品种熟期适宜,在产量、抗性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可优先推广。

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 下载:68 浏览:399

路战远1,2,3 程玉臣1 王玉芬2 张向前1 王建国1,3 赵小庆1,2 任永峰1 张德健2 2019年7期

摘要:
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阐述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农牧交错区高秆穴播作物模式、矮秆条播作物模式、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和草原改良模式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阐明了农牧交错区在保护性耕作发展中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农艺技术创新滞后、机械装备专用性和可靠性低、杂草发生及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对今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定位、发展趋势、内涵界定、装备选择和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下载:92 浏览:531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吴晶2 赵丽丽1 李子钦1,2 2020年1期

摘要:
鉴定油菜黑胫病菌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黑胫病菌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胞外酶进行研究。【结果】大部分突变体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突变体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低于野生型菌株,只有1个突变体产孢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所测突变体中53%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致病性无显著差异;有7个突变体致病性显著升高,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均可分泌蛋白酶和淀粉酶,不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结论】获得了与野生型菌株表型最为相近的突变体T34,为黑胫病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同养分添加对草地群落优势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下载:22 浏览:299

金月1,2 梁存柱2 崔利剑1 2019年3期

摘要:
为了解不同养分添加对草地群落的影响,通过人工添加氮肥、磷肥、钾肥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植物叶片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及植物C∶N、C∶P、N∶P、C∶N∶P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养分添加后,裂叶蒿和展枝唐松草双子叶植物较羊草、贝加尔针茅、日阴菅单子叶植物能更好地吸收肥料中的养分,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具有较高的C、N、P的储存能力。

油菜黑胫病的病原、病害循环及其传播危害 下载:92 浏览:515

宋培玲1 吴晶1,2 史志丹1,2 郝丽芬1,3 皇甫海燕1 燕孟娇1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李子钦1,2 2018年2期

摘要:
油菜黑胫病(Phoma stem canker),其病原由强弱两种致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biglobosa)组成。目前,除中国和印度外,Leptosphaeria maculans已是严重制约世界各国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各大主产区均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中国,油菜黑胫病的发生危害亦呈扩展蔓延趋势,自1999年首次分离鉴定出黑胫病弱致病性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后,随后短短的十几年,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发生危害由部分省市扩展到了14个省的42个市(县)。目前,由于Leptosphaeria biglobosa未对我国的油菜造成明显的损失,故而人们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其在世界各国的发生危害、扩散蔓延及演化规律显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可逐渐被Leptosphaeria maculanske所取代,即Leptosphaeria maculans对我国的油菜及十字花科作物生产构成了威胁。

不同药剂浸种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下载:85 浏览:398

周长艳1 王珊珊2,3 张向前4 路战远4 张德健5 程玉臣4 方静5 史功赋5 2019年1期

摘要:
为明确不同化学药剂种类及用量在马铃薯种薯浸种条件下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防治效果和商品薯产量的影响,试验以大西洋为供试品种,选用安克、克露和甲霜灵锰锌3种药剂的350倍、500倍2个浓度药液分别浸种,综合分析不同药剂种类及用量处理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中薯和大薯的产量、马铃薯总产量以及贮存发病率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50%安克可湿性粉剂350倍药液浸种处理的晚疫病防治效果最好,其发病率最低,为5.49%,比对照降低了20.32百分点,块茎产量最高,为29.57 t/hm2,贮藏期间烂薯率最低,为3.64%,比对照减少了13.97百分点。综合分析得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以50%安克可湿性粉剂稀释350倍浓度处理较为适用。

内蒙古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春玉米品种筛选 下载:97 浏览:534

张向前1 王瑞2 张瑞霞3 郭晓霞1 鉴军帅2 程玉臣1 吴慧4 孙峰成1 2018年1期

摘要:
为明确春玉米籽粒直接收获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机械化收获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了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种共7个,分别测定了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时的含水量、破碎率、损失率以及机械化收获产量和净收获产量。结果表明:东单6531的籽粒含水量最大,而KWS9384的籽粒含水量最小。破碎率最大是丰垦139,最小是郑单958;各品种杂质率的大小顺序为:丰垦139>KWS9384>先玉335>东单6531>广德5>华美1号=郑单958。落粒率以华美1号和丰垦139最大,落粒率最小的品种是郑单958。郑单958的落穗率最大,为29.64%。各品种的未脱净率相差较小,基本均为0。总落粒率以郑单958最大,KWS9384最小。综合产量、净收益率等综合来看,因华美1号品质非常差,各品种选择种植的优先顺序为丰垦139、KWS9384、广德5、先玉335、东单6531、华美1号、郑单958。

基于FJPDA关联算法的地波超视距雷达目标跟踪 下载:67 浏览:442

杨启松1 纪永刚1 刘永信2 王祎鸣2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地波超视距雷达(SWOT HR)目标跟踪中JPDA算法关联复杂度高 、计算量大的问题,将模糊联合概率数据关联(FJPDA)算法应用于地波超视距雷达目标跟踪中.在FJPDA跟踪方法中采用了目标点迹与航迹的模糊隶属度,解决目标点迹与航迹的关联概率问题,避免了传统JPDA算法中对有效矩阵的拆分导致的计算量组合爆炸的现象,可以降低目标跟踪算法的复杂度,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实测地波雷达数据的目标跟踪实验分析及与同步AIS信息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基于FJPDA算法的跟踪方法可以有效跟踪SWOT HR中的目标航迹,跟踪效果与JPDA算法相当,且运行时间明显减少,适合工程应用.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再生橡胶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研究 下载:307 浏览:2999

赵秦尼 2022年4期

摘要: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不同废橡胶粉掺量的再生橡胶混凝土进行了抗压、轴心抗压、抗折、耐磨、三点弯曲法断裂、抗渗、水冻和盐冻的冻融加干湿循环、压汞法、不同侵蚀介质的传输的研究,主要分析再生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