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下载:74 浏览:513

宋培玲1 燕孟娇1 张键1,2 皇甫海燕1 郝丽芬1,2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史志丹1,3 吴晶1,2 李子钦1,3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特征和消除 下载:77 浏览:511

杨永青1,2 许继飞1 董泰音3 狄彩霞2 刘菊梅1 连海飞2 臧博宁2 李子钦2 赵吉1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自2006年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物之后,逐渐受到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种类、含量、变化规律等)及水平转移研究较多,尤其是抗生素环境残留造成的长期选择压力或者同时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状态下,有利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水平转移。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增加了其本身对环境的威胁性,应该予以重视。本文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水平转移、抗性基因的消除,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全面地了解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

CRISPR/Cas9和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作物基因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46 浏览:320

聂利珍 房永雨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农作物品种改良的强有力工具。文章对CRISPR/Cas9和CRISPR/Cpf1两种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作用机理、区别及其在模式植物和农作物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进一步揭示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作物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361

厉雅华1 张向前2 路战远2 程玉臣2 张德健1 刘战勇1 李福1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深松秸秆还田(DT)5种耕作方式对播前和收获后油菜田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旋耕秸秆还田(RT)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不同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明显;0~60 cm土层平均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土壤脲酶活性除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处理、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处理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外,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深松秸秆还田(DT)处理均表现为播前>收获后。

马铃薯新品系HC-R的ISSR指纹图构建 下载:80 浏览:518

李晓宇1 王昆鹏1 米超1 房永雨2 杨晓钦1 《农业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筛选的14个ISSR适宜引物对马铃薯新品系HC-R进行PCR扩增,在200~2 000 bp共扩增出80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7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基于14个ISSR引物扩增结果,构建马铃薯新品系HC-R的DNA指纹图,依次将每个引物筛选到的多态性位点合理数字化,获得14位字符串A4694724319A83,该字符串能够唯一识别马铃薯新品系HC-R,可以形象地称为马铃薯新品系HC-R的分子身份证,该分子身份证可为下一步新品种的育成登记、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提供分子依据。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下载:80 浏览:417

秦永林1 石晓华1,2 贾立国1 康文钦3 樊明寿1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钾积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和后效的影响,旨在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施肥模式下钾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在阴山北麓地区开展不同水平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产量效应、钾肥吸收以及钾肥利用率对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响应。结果显示: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小麦籽粒产量均随着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2(T2)的产量最高,比纯化肥处理(T0)增产达到显著(P<0.05);钾积累量规律相似,在马铃薯和小麦种植季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2(T2)钾积累量显著高于纯化肥处理(T0)和其他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P<0.05),说明适量的有机肥替代量具有增产和增加钾积累量的作用。马铃薯种植季钾肥利用率为7.2%~38.2%,钾肥偏生产力为28.7%~297.9%;小麦种植季钾肥利用率为26.2%~50.9%,钾肥偏生产力为4.0%~26.7%。在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推荐有机肥钾替代化肥钾比例不超过60%,有机肥钾替代化肥钾比例在30%~60%时对马铃薯、小麦增产效果好。

内蒙古黄土高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35 浏览:278

高日平1,2,3,4 赵思华5 高宇2,3,4 韩云飞1,2,3,4 任永峰2,3,4 赵沛义1,2,3,4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在清水河县进行秸秆直接还田小区试验,探究0,3 000,6 000,12 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及产量变化规律,旨在明确秸秆还田对该区域玉米农田土壤养分提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升,减缓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消耗;在产量方面,3 000,6 000,12 000 kg/hm2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9.3%,13.1%,10.1%和8.5%,11.4%,9.3%。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以6 000 kg/hm2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提质增效栽培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不同时期氮肥施用量对一穴双株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的影响 下载:94 浏览:533

​赵娜1 郝云凤1 党久占2 冯君伟1 李晓红1 马俊1 宋剑君1 《农业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以达到最佳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河套灌区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玉米施氮肥后增产显著,氮肥后移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8%~27.3%,氮肥后移有利于玉米穗位叶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及SPAD值,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结论】处理2(30%种肥,35%小喇叭口期,25%大喇叭口期,10%灌浆期)施用氮肥的产量最高,表现较好,该施用方式为实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了依据。

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春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 下载:53 浏览:378

叶君1,2 吴晓华1 崔国惠1 王小兵1 于美玲1 杜昕帅3 王亚东3 赵丽茹1 李元清1 《农业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以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等地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不同春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品质特性。结果表明:从籽粒产量来看,拉1553和太空格来尼的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亩穗数的贡献率最大,为1.030,其次是穗粒数,贡献率为0.440,最小的是千粒重,贡献率为0.360。从籽粒品质来看,农麦2号和农麦4号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阴山北麓雨养条件下,拉1553和太空格来尼具有高产潜力,而农麦2号和农麦4号具有稳定的强筋品质。该区高产强筋小麦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措施的制定应注意协调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的关系,同时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品质特性。

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燕麦产量和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下载:99 浏览:533

​张志芬 付晓峰 刘俊青 杨海顺 何江峰 王力伟 《农业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探究燕麦在形态结构上的耐旱特性。【方法】试验设置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45%、30%的3个水分处理,观察干旱胁迫对燕麦品种蒙燕1号的产量、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和灌浆期叶片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燕麦产量显著下降;干旱胁迫对叶片干物质量的影响大于对茎秆和穗的影响;叶片下表皮结构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叶片表皮气孔数量减少、气孔面积减小、表皮毛密度下降、表皮短细胞数量增加、表皮细胞饱满度降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叶肉细胞面积减小、叶绿体数量和面积减小、核染色质凝聚程度逐渐增加、叶绿体内部类囊体基粒和基质结构逐渐解体、线粒体逐渐膨胀;长时间重度干旱胁迫导致叶绿体形状各异,叶绿体之间出现团聚现象。【结论】燕麦对干旱胁迫适应能力较强。

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指标的研究 下载:64 浏览:340

党久占1 赵娜2 赵强3 刘宇杰3 郝云凤2 张玉金1 李晓红2 冯君伟2 张光4 任孝忠4 刘晓燕3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运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对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栽培产量与密度、氮肥和磷肥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以两年试验建立的模型进行优化筛选,获得河套灌区玉米一穴双株增密高产(产量≥16 500 kg/hm2)栽培技术措施的指标为:密度96 675~97 920株/hm2,氮(N)420.75~431.55 kg/hm2,磷(P2O5)288.30~299.70 kg/hm2。

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 下载:68 浏览:409

路战远1,2,3 程玉臣1 王玉芬2 张向前1 王建国1,3 赵小庆1,2 任永峰1 张德健2 《农业学报》 2019年7期

摘要:
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阐述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农牧交错区高秆穴播作物模式、矮秆条播作物模式、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和草原改良模式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阐明了农牧交错区在保护性耕作发展中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农艺技术创新滞后、机械装备专用性和可靠性低、杂草发生及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对今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定位、发展趋势、内涵界定、装备选择和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叶面喷施硅肥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下载:90 浏览:523

​陈茜午 温蕊 张永虎 《农业学报》 2020年2期

摘要:
探索叶面喷施液体硅肥对谷子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硅肥不同的喷施浓度(0.6、0.9、1.2、1.5 L/hm2),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对抗倒伏能力较弱的谷子品种金苗K1进行喷施,通过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及测产进行比较。【结果】随着硅肥施用浓度的增加,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喷施浓度为0.6~1.5 L/hm2时,各处理的生育期分别为118、118、117、117 d,比对照提前2~3 d;各处理产量均较对照增产显著(P<0.05),增产幅度20%~25%,同时喷施硅肥后谷子的抗倒伏性强于对照。【结论】液体硅肥的喷施可以较小程度地缩短生育期、提高产量、一定程度上减少倒伏情况的发生。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下载:92 浏览:546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吴晶2 赵丽丽1 李子钦1,2 《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鉴定油菜黑胫病菌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黑胫病菌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胞外酶进行研究。【结果】大部分突变体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突变体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低于野生型菌株,只有1个突变体产孢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所测突变体中53%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致病性无显著差异;有7个突变体致病性显著升高,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均可分泌蛋白酶和淀粉酶,不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结论】获得了与野生型菌株表型最为相近的突变体T34,为黑胫病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390

段玉1 国世佳1 张君1 汪锦星2 安昊1 梁俊梅1 《农业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文章分析了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向日葵产量性状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向日葵最佳经济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食用向日葵N、P2O5、K2O的最佳经济用量分别为172.0,82.4,120.7 kg/hm2。氮磷钾肥对食用向日葵单盘粒重和籽仁率影响较小,花盘直径和百粒重是影响向日葵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阴山北麓膜下滴灌种植情况下,N2P2K2处理下,食用向日葵的氮肥利用率为37.7%,磷肥利用率为17.0%,钾肥利用率为38.0%。每生产100 kg向日葵籽实吸收N、P2O5、K2O分别为4.91,1.70,8.38 kg。

不同马铃薯品种抗疮痂病的田间鉴定与评价 下载:97 浏览:528

​赵远征1 徐利敏1 聂峰杰2 贾瑞芳3 王东3 张笑宇3 吕英4 李宇晨3 郭景山5 刘璇2 《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明确不同马铃薯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水平,以便进一步筛选抗病品种。【方法】利用田间接种方法,对48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疮痂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高感品种共17个,分别为冀张薯8号、冀张薯22号、黄金薯、荷兰806、早大白、中薯12号、中薯10号、红美、兴佳2号、晋薯16号、云薯801、中薯3号、中薯4号、冀张薯20号、思凡特、丽薯6号、尤金;中感品种共5个,分别为中薯18号、冀张薯5号、大西洋、N3、中薯19号;中抗品种共18个,分别为中薯21号、中薯26号、冀张薯3号、青薯9号、费乌瑞它、中薯2号、后旗红、康妮贝克、冀张薯12号、希森X、中薯15号、中薯6号、克新1号、夏波蒂、MX-8、中薯9号、希森3号、N5;高抗品种共8个,分别为布尔班克、希森5号、冀张薯14号、中薯13号、冀张薯15号、超荷、N1、希森6号。人工接种疮痂病菌对中薯15号、冀张薯14号、费乌瑞它、夏波蒂的单薯重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余44个马铃薯品种单薯重并未造成影响。【结论】48个供试品种中无免疫品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高感或中抗,疮痂病菌对多数品种单薯重无影响。

精准滴灌水肥耦合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20

狄彩霞1,2 莎娜2 栗艳芳2 杨永青2 任超2 李秀萍2 骆洪2 李宝贺2 邢学峰3 《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文章针对水肥耦合技术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进行简单概括,指出膜下滴灌水肥耦合技术可以减轻土壤板结,调控土壤温度、pH值、全盐含量、微生物数量,减少硝态氮淋溶等,从而对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水气协调造成影响。

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毒力测定 下载:87 浏览:515

徐利敏1 侯亚光2 贾瑞芳1 张俊3 郭景山4 高润蕾5 《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生产中筛选化学制剂有效控制马铃薯枯萎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99%噁霉灵原药、80%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等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结果显示:氰烯菌酯和甲基托布津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044 1,0.112 7 mg/L。

番茄灰霉病发生特点及室内毒力测定 下载:89 浏览:535

张庆萍1 王燕春2 王秀琴3 田晓燕1 赵伟强2 徐佳2 邱廷艳4 龚静5 《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为了明确温室温度、湿度与番茄灰霉病的发病关系及不同药剂对灰霉病菌的敏感程度,通过温室温度、湿度与发病关系的观察及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温室4月底发病达到高峰,此时温度17.3℃,相对湿度达75%90%。低温、高湿是番茄灰霉病发病的必要条件。灰霉病病原菌对4种常用药剂的毒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菌落直径计算EC50,结果显示培养10 d各药剂抑菌效果依次为:70%嘧霉胺99.97%>60%噻菌灵83.43%>80%甲基硫菌77.65%>50%异菌脲75.81%。

77%乙·莠·滴异辛酯悬乳剂除草剂对春玉米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 下载:97 浏览:525

​苏雅杰 赵存虎 杜磊 云晓鹏 田晓燕 白全江 《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早期防除一年生单子叶、双子叶杂草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危害,明确试验药剂对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其对春玉米的安全性。【方法】选用三元混配除草剂77%乙·莠·滴异辛酯悬乳剂和单剂900 g/L乙草胺乳油、38%莠去津悬浮剂、87.5%2,4-滴异辛酯乳油对春玉米田进行土壤封闭处理防除杂草试验。【结果】77%乙·莠·滴异辛酯悬乳剂不同用量[1 732.5、2 310.0、2 887.5、4 620.0 g(a.i)/hm2]处理可以有效地防除田间一年生杂草稗草、狗尾草、反枝苋和龙葵,施药后45 d各处理总株防效均在96.9%以上,优于各单剂处理的防效,而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三元混配除草剂各处理增产作用显著,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增产幅度达35.4%~50.8%。各药剂处理对春玉米生长无不良影响。【结论】利用该三元混配除草剂进行春玉米田土壤封闭处理,田间选择用药量1 732.5~2 310.0 g(a.i)/hm2,可实现一次用药有效控制一年生单子叶、双子叶杂草、避免杂草与春玉米生长早期竞争水肥、节本增效的目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