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和平与无序:罗马共和国对外战争再思考 下载:20 浏览:209

王悦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罗马共和国的对外战争是罗马史研究最为经典的论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扩张性帝国理论成为学界主流,立足于经济利益和军事文化两大要素。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对外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从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悄然改变,罗马和平在意大利和个别行省逐步实现,军事性社会向民事社会转变。地中海东部希腊化世界的无序状态酝酿出竞争激烈的国际系统,希腊化王国间的兵戈扰攘、王朝统治者的霸权意识都为罗马共和国的对外战争做出生动的说明。

波兰民族性的历史考察 下载:35 浏览:271

王弘毅 姬文刚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身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波兰,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残存在东西强邻的夹缝之中,始终无法摆脱大国博弈和被瓜分的命运,形成了一种极强的不安全感。长久以来,波兰国家经历了数次沦亡,但波兰民族却始终没有泯灭,历史的悲情锻造了波兰人不屈的独立抗争意志,残暴的外国统治促使波兰人在天主教的信仰里寻求民族认同与慰藉以及波兰-立陶宛联邦鼎盛时期的大国荣光与尊严并一直激发着波兰大国雄心的复苏。因此,要理解当前波兰的政治取向和社会生态,其民族性不可忽视。本文从历史维度出发,探究并揭示出久经风雨吹打之后波兰民族性的精神内核。

试论水利推进社与1949年前后华北地区的专项农贷业务 下载:41 浏览:248

蒋渊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有着井灌的传统,但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水利推广事业一直未得到学界关注。水利推进社最初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县一级成立的水利推广机构,待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开始自上而下地经营水车贷放和水井开凿业务。与此前一般性的农业贷款不同,水利推进社的贷款具有专项性质。同时,其加工订货业务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在水利推进社的参与和促动下,华北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掀起了群众性的水利灌溉运动。1953年后,水利推进社或者并进各级供销合作社,或者纳入农业管理机构,而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中前期两部英文中国史学史 下载:35 浏览:21

胡青松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中前期在美国先后出现了两本英文中国史学史专著,分别是贾德纳的《中国传统史学》以及华裔学者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贾著具有开创性意义,堪为汉学研究之入门工具,除了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分类以及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史,也比较了中西史学观念和编撰方式,对中国传统史学提出了批评。韩著稍晚于贾著,在美国汉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补贾著之不足,其篇幅更长,材料上也有较大增补,对中国史籍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更为细致,还列出了大量术语的翻译以及"二十六史"的表格。韩著虽然对中国传统史学多有肯定,但也从九个方面展开了批评。两部书因其开拓意义及入门工具价值依然值得今日之研究者关注。

记忆的战争与战争的记忆——有关20世纪中期中国的回忆与书写 下载:41 浏览:251

唐小兵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中期中国的革命与战争对于当时和其后中国的历史走向与社会发展影响至深且远,而对于精英与庶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一页历史的回忆与书写引爆了在历史记忆场域的"诸神之争"。如何记忆、阐释和重构1945—1949年这段历史及其经验,成为当代中国人身份认同与心智生命形成分歧的关键点,而回溯真相与寻求共识,应该成为史学界直面这一议题、为公共文化与历史记忆做出贡献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下载:36 浏览:257

王若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南洋研究所及其南洋研究(1942—1945) 下载:46 浏览:217

于延亮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重庆国民政府为应对日伪对南洋华侨的蛊惑性宣传,同时为给政府各部门在南洋和华侨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方案和依据,于1942年设立南洋研究所,开展南洋和华侨诸问题的研究。研究所制定了庞大的研究纲领,但是主事者安插亲信、内部矛盾尖锐、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整体成效不佳,开办三年后被撤销。研究所出版《新南洋季刊》两期,刊载研究南洋的理论方法、介绍南洋史地、民族研究、华侨研究、经济研究等论文,对普及南洋知识、推动南洋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揭露日本侵略南洋图谋和行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下载:40 浏览:220

杨莉萍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品"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性范式。在风格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事实维度上的品味定论;在现象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精神维度上的品质定论;在等级性层面,"品"的审美偏向于价值维度上的品格定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结构性范式始终处于"位移"与不断"转向"之中。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中"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品评标准背后的成因及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对1975年金日成访华的反应 下载:44 浏览:223

邓峰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朝鲜半岛对日本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75年4月,在印度支那革命迅速发展之际,金日成率领朝鲜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这引起了日本的高度关注。日本主要担心朝鲜和平统一半岛的政策若发生变化,势必对日本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而日本盟友美国亦十分重视关乎日本安全的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动。美国驻东京大使馆一方面评论日本对金日成访华的认知,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日本探寻金日成访华的详情。而且,美国驻日使馆还从第三方外交机构收集有关金日成访华的信息。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美国驻日使馆的评估为福特政府对朝鲜半岛形势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并为美国维持对朝鲜半岛政策现状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美国新闻署女性项目初探 下载:44 浏览:258

赵继珂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1950年代中后期,经过系列考察论证,美国新闻署提出要开展女性项目,设想以此帮助美国在冷战斗争中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女性的支持。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历经多次不同的尝试和调整,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和干扰,从短期实施效果来看,难逃失败的命运。

乌克兰族群历史变迁与族群冲突原因分析——以敖德萨州为例 下载:53 浏览:278

苟利武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乌克兰独立以来,族群冲突与分离长期存在。通过对乌克兰族群结构最为复杂的敖德萨地区族群历史变迁和当前族群结构分析发现,敖德萨地区族群冲突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俄帝国和苏联因领土和文化的扩张对敖德萨产生的影响至今存在;而乌克兰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治理失效等因素使少数族群对乌克兰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族群对乌克兰政府的认同,在此背景下,任何动荡都有可能成为族群冲突的诱因。

美国“仇恨犯罪”研究刍议 下载:214 浏览:282

王春来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仇恨犯罪"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世界性难题和社会问题而引起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仇恨犯罪"虽然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出现的法律新术语,但作为历史现象在美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美国社会仇恨诱发的暴力行径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浅析美国“区域城市”理念 下载:54 浏览:285

刘敏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区域城市"理念是美国分散性区域城市群发展模式的经典理论。本文利用相关档案和文献资料,对这一理念的学术思想渊源和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并试图探讨其理念与美国城市发展的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区域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发展不能以资本和利润的增长为圭臬,而是必须实现人的精神价值;主张在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乡村、荒野的密切联系,构建繁荣、正义、优美的区域城市。由于其理念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并挑战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从而带来其在实践中的困境。

章学诚“浙东学术”新论 下载:36 浏览:266

崔壮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章学诚撰《浙东学术》篇,非为构建与戴震抗衡之学统,其主旨与《朱陆》同,均为消弭当时愈演愈烈的门户之争。章氏以宗主为标尺区分浙东、西之学,以治学方式与风格的差异来分辨朱、陆之教,以对乡邦文献的继承为标准阐述浙东史学,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叙学视角。据此以观章氏对自身位置之暗示:宗朱不宗陆,非"浙东学术"中人;对浙东文献不甚周详,亦非"浙东史学"之传人;赞赏朱子之教,欲以经世史学继之,可归于承朱子学者之列。

妇女家庭劳力何去何从:晚清政治经济学新词汇的影响 下载:47 浏览:241

王燕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晚清以来,中国妇女的家庭劳力被边缘化,这与"工业""制造""生利"等新词汇在晚清不同历史时期译介和传播有关。这些新词汇、新概念持续不断地为晚清士人建构国族需要的经济"公"观念,把集体和个人的劳力引导到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与整个世界的资本市场循环衔接。这些词汇虽然译介途径不同,但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工业""制造"聚焦于机器工业;"生利"以工业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工业,它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导向国族,并将个人劳力置于经济"公"观念的审视之下。这些新词汇是促进经济"公"观念兴起的思维工具,却与晚清的历史现实产生一定距离。当探讨晚清的妇女家庭劳力时,"制造""生利"等词汇评价失据,制造了矛盾。

蚌病成珠:读《管锥编》中的《史记》论 下载:35 浏览:185

路新生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优秀作品往往是穷愁困厄的产儿,明确全面阐述这一理论的是钱钟书。钱钟书的《管锥编》也正是他"人"——"生"困厄的产物,是钱先生"在内心里意识到了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心中有什么在活动,有什么在动荡和起作用",借助"言古"而"节今"(钱先生评钱谦益语),用《管锥编》"刻下"钱先生"内心生活的烙印"。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管锥编》之评论《史记》中。

追寻三部未刊的“集释” 下载:53 浏览:188

张耕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藏书家、目录学家陈准于上世纪30年代编成《管子集注》,经子学名家沈延国也于上世纪40年代与历史学家杨宽合撰《吕氏春秋集释》,同时他又编撰成《逸周书集释》。这三部篇幅很大的"集释",都因战争年代和社会变迁等缘故,或修改未能定稿,或出版一波三折,最终连书稿都下落不明。然书虽未成,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令人敬佩、值得铭纪。

唐德宗播迁前后的东南转运线与朝政时局关系略论 下载:30 浏览:255

任立鹏 牟发松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泾师之乱"前,由于东南转运线屡次遭到叛乱藩镇的阻截,唐廷通过诸如武装押运、开辟新的运输线路等举措来加以应对,但收效甚微,"泾师之乱"的爆发,即与长安物资供应拮据有关。乱后德宗被迫逃往奉天、梁州,播迁之际为了应对危局,唐廷及东南地方官员及时采取行动,对东南转运线做出调整、改变,或新辟运路,以确保东南物资的转输,为平定叛乱、收复京城、稳定政局提供了经济保障。德宗返京后,重新恢复和调整后的东南转运线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考察德宗播迁前后三个阶段东南转运线的变化,可知转运线路的通畅与否,与朝政时局,特别是唐廷与河北、淄青、淮西等强藩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朝政时局特别是唐廷与强藩之间关系的变动,往往引发东南转运线路的调整与改变;另一方面,东南转运线路的调整、改变及其通阻变化,也会及时地反作用于朝政时局。

明代临淮郭氏家族若干史实辨正 下载:42 浏览:217

黄阿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明代临淮武定侯郭氏与徐氏、沐氏并称明朝三家铁帽公侯之族,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郭氏家族卷入胡蓝之狱、靖难之役两次政治大事变,以及家族内部发生长期的袭爵之争,加上武定侯郭勋瘐死狱中等复杂情形,①史籍关于郭氏家族史实的记载语多不详,真伪并存。本文就临淮郭氏家族中的巩昌侯郭兴、武定侯郭英子嗣名,郭玹袭爵,武定侯郭勋生卒年岁、加太保等基本问题,进行考证辨析,以廓清历史事实。

如何治理中国?——吕思勉对儒法政论的阐述 下载:42 浏览:240

王锐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吕思勉虽以治古史为业,但他是在用社会科学的眼光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演进轨迹,审视其中的基本症结,进而为革命寻求一条比较合理的道路。在此关怀下,中国政治传统影响极大的儒、法二家学说便成为他持续关注的对象。他认为官僚及其后备军成为秦以后中国政治结构中的"特殊利益集团",许多政治问题皆与此相关。由此出发,儒家的政治主张主要源于对上古社会图景的追忆与改造,虽然充满理想性格,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践,特别是不能克服官僚集团所带来的各种弊病,只能在社会伦理层面有助于化民成俗。与之相对,法家学说因具有对现实政治状况展开冷静分析的特征,所以能直指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基本症结,并提出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因此,在维系政治的正常运作上,吕思勉认为法家之效反而高于儒家。如何充分洞察、借鉴儒、法二家的政治学说,对于理解中国古今政治运作,思考中国未来变革之道极为重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