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华南地区21世纪中后期旱涝变化的情景分析 下载:86 浏览:364

吴美双1 黎伟标2 许吟隆3 李秀珍2 张敏1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首先选取若干旱涝指标,在验证模式对各旱涝指标的模拟能力的基础上,分析SRES A1B(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A1B)情景下华南地区21世纪中后期(2040~2099年)各旱涝指标相对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变化情况,进而初步探讨华南地区未来旱涝情况的可能变化。研究表明,PRECIS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所选取的旱涝指标的年际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在SRES A1B情景下,21世纪中后期华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将显著增加,且强降水期将有所延长,从而使得华南地区出现雨涝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与此同时,华南地区未来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变化不显著,但在冬季发生气象干旱的可能性却将增加,尤其是在21世纪后30年冬季出现气象干旱的可能性更高。

广东省风暴潮海洋灾害特征及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下载:56 浏览:377

英晓明 赵明利 《海洋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文章通过广东省2005—2018年风暴潮海洋灾害损失资料,总结分析了广东省沿海城市台风风暴潮登陆情况、风暴潮灾害损失概况和风暴潮灾害损失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广东省风暴潮海洋灾害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我国南海区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和未来展望 下载:36 浏览:370

黄铀佳1,2 《海洋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文章根据我国南海区海岸带、河口、内陆径流及海域微塑料污染的相关调查资料,整理南海区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包括微塑料丰度、形状和聚合物类型等分布特征,归纳微塑料的潜在来源途径,提出健全塑料管理体系的建议,从源头上减少塑料的产生和排放,最后提出应深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建立对微塑料的风险评估框架。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策略探讨 下载:47 浏览:474

郑淑娴 杨黎静 吴霓章 柳立 陈绵润 《海洋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粤港澳三地为共同应对跨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始携手,经过多年的交流深化,已形成总体规划引领,合作框架协议约束,联席会议与粤港、粤澳环保合作小组及其下设的专题小组相结合的海洋环境协同共治平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等严峻的生态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先进经验,提出健全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体系、完善协同共治平台、统筹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等策略,完善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

新时代澳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4 浏览:422

张晓浩 严金辉 《海洋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文章结合国家有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澳门海域实际情况,分析海域对于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海洋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发展格局;开展岸线整治修复,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维护滨海湿地功能,推动海湾综合治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海洋旅游市场;实施污染联防联控,有效推动公众参与。同时,结合澳门实际情况,提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海岸线管控思考与探讨 下载:57 浏览:480

林静柔1,2,3,4 高杨1 《海洋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海岸线是海陆交互的分界线,也是实施陆海统筹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对海岸线的管控正逐步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当前,我国海岸线管控中存在规划引领不足、海岸线资源分类分级需进一步细化、海岸线人工化显著、海岸线管控分类较单一等问题。文章在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对海岸线管控进行分析,提出优先统筹海岸线规划编制、推进海岸线分类分级精细化、探索研究海岸线有效供给方法、增加海岸线用途管控、强化海岸线整治修复、加强海岸线精细化管控信息化水平等对策建议,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下载:49 浏览:378

谢凡 张锐 《海洋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当前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情况及其优势和不足,从构建大湾区海洋创新发展产业链、驱动陆海科技创新一体化、完善科技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和推动科技金融服务蓝色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突破要点和路径。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海洋产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 下载:36 浏览:479

李宁 《海洋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文章基于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海洋产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对海洋第一产业产生负向效应,而对海洋第二、第三产业的影响则不显著。选择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七大海洋产业,利用VAR模型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各个海洋产业产生的非对称效应。总体来看,各海洋产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均表现出负向响应,从侧面验证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海洋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结论。最后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要关注人民币汇率等政策建议。

试论自然资源法的内涵与外延 下载:87 浏览:257

白续辉 《海洋研究》 2023年1期

摘要:
文章探讨科学与法学意义上自然资源概念的差异,聚焦自然资源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领域的规制本质与主要特征。当前国内外对自然资源法内涵与外延的看法不尽一致,但自然资源法中的"通用性"内容却是稳定存在的,这有助于在理论和实务中理解和运用自然资源法;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都应该或可以归入自然资源法范畴;应当根据具体适用领域,区分自然资源法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自然资源法奉行一定的价值标准,必须考虑发展价值与保护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或阶段性侧重;应科学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加快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50 浏览:253

谢素美1,2 田海涛1 徐敏2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共同蕴含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文章在探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的7项策略,包括:建立海洋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涉海产业合作统筹谋划;以绿色发展理念优化海洋发展环境;以人才为牵引开展多层次合作交流;建立多方联动的应急保障服务平台;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故事;强化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

珠江口黄茅海底质沉积中介形类的生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下载:54 浏览:258

黄毅1,2 吴洁3 殷征欣4 关瑶5 倪锦锋1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遥感制图与分析 下载:63 浏览:269

董迪1 魏征1 王刚1 刘胜文2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特殊生态系统,是珍贵的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掌握滨海湿地的分布状况对于我国滨海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8—2019年"哨兵2号"卫星10m分辨率多光谱影像,完成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的遥感制图;对岩石海岸、砂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浅海水域共10个亚类建立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对滨海湿地进行分类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广东、广西和海南滨海湿地面积共计1 377 140hm2,各地滨海湿地面积与岸线长度基本呈正相关,海岸线越长,滨海湿地面积越大,各地典型滨海湿地的类型也不相同。

海域使用项目宗海图编绘前期分析方法探讨 下载:52 浏览:433

庄铎1 曾纪胜1 朱庆林2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宗海图的绘制水平和质量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与海洋资源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文章总结宗海图绘制工作的经验以及常见的质量问题,提出项目用海工程概况分析是项目海域使用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更是宗海图绘制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工程资料概况分析,项目符合性分析,现状用海资料、周边确权资料收集和分析3个方面,凝练宗海图编绘前期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广西南流江口海岛变迁研究 下载:57 浏览:463

杨帆1 高奕康2 边启明3 王增军3 王娜4 温玉波5 《海洋研究》 2022年6期

摘要:
广西南流江口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自海岛地名普查以来,该区域海岛形态和岛体开发利用变化显著。文章基于2012—2019年共8期遥感影像,开展南流江口海岛形态和开发利用的遥感提取和变化检测,并逐年分析海岛变化情况。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12—2019年,南流江口10个海岛形态变化显著,面积减少约61.8%,2个海岛岛体新增开发利用变化;重点说明花轿铺、小砖窑岛和小平墩岛3个显著变化海岛的逐年变迁情况,并分析海岛变迁的主要原因,为海岛保护和管理提出若干建议。

数据分析 深度解读——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整本书深度阅读调查问卷设计注意事项初探 下载:32 浏览:377

郑燕芝 《数据与科学》 2025年1期

摘要:
信息技术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在数据分析的时代,整本书阅读中的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和广泛精准的数据反馈,能有效地节省教师的费时劳动,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思考和课程设计,必然能够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单通道低功耗大容量海洋声信号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45 浏览:424

刘颉1,2 刘蔚2,3 李国富1 张晓娟1 张爽1 李琦1 杨逍1 《海洋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海洋环境噪声是海洋声场的背景场,通常被当作干扰项,许多国家纷纷投入力量,开展海洋环境噪声数据获取、分析及噪声场建模工作。针对海洋环境噪声的测量,同时为了满足设备在水下较长时间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ARM芯片的海洋声信号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即单通道低功耗大容量海洋声信号测量仪,集成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同步模块,具备定时和连续两种工作方式。采用ARM Cortex-M3微控制器LPC7168控制24位AD芯片ADS1271实现声信号采集,最高采样速率可达50 k,采集的AD数据以文件格式存储在SD卡(容量256 Gbyte)中。采用单片机PIC12F509作为值班电路,PIC12F509在控制系统工作时作为看门狗使用。经过实验室试验和湖试,验证系统工作稳定,数据采集存储正常,在消声水槽完成与DSG比测试验,通过对回放数据的分析,验证采集数据一致性较好。试验证明声信号测量仪是获取海洋环境噪声的重要设备。

南海北部海域油气资源调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震源子波检测及模拟分析 下载:82 浏览:496

曾宪军 翟继锋 韦成龙 《海洋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在野外采集中考察气枪的稳定性以及室内进行确定性子波反褶积处理,都要求能够获得气枪阵列的实时远场子波。从震源子波检测方法出发,阐述了近场子波采集、幅值转换及记录流程,并列举出实测近场子波时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接着介绍了震源远场子波的获取方法和主要途径;震源近场子波及远场子波的实测方案,检测震源子波所需的仪器设备和采集技术方法。文中分析了气枪子波的气泡干扰问题,虚反射与后续气泡震荡间的关系以及吸收衰减对子波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远场子波,对齐氏和范氏两种气体模型进行了模拟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范氏气体模型所模拟的子波与实际子波更为吻合,模拟出的气枪的子波波形、振幅大小、气泡周期上,与业界通用的Nucleus软件的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在后续的使用中将继续优化。

基于Neurac的核心肌群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下载:49 浏览:397

赵勇 刘陈 金炳旭 符文杰 张春涛 《现代康复医学》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通过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悬吊训练以提升痉挛型双瘫儿童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观察该方法对其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进行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悬吊训练,重点提升其核心肌群稳定性,两组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3个月。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功能区、 Berg平衡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以及足底压力分析仪重心稳定性评估。结果:两组患儿GMFM-88的D、E功能区、Berg平衡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以及足底压力分析重心稳定性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神经肌肉激活技术的悬吊训练,可提升痉挛型双瘫儿童核心肌群稳定性,从而可更有效的改善其步行及平衡能力。

数字协同下的文化建筑外立面优化实践——以国家南海博物馆为例 下载:63 浏览:477

​马辰龙1,2 朱姝妍3 向科1 《中国建筑》 2018年9期

摘要:
该文以国家南海博物馆立面深化设计为例,描述了实际项目施工优化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并总结提出了一套典型深化流程,以在当前有限的项目平台与施工条件下能够高效睿智地利用当前的数字协同工具集,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方案深化效率。

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腰肌劳损30例 下载:57 浏览:392

彭中华 胡朝耀 吴垚 周长斗 《现代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今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慢性腰肌劳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腰肌劳损有效,其效果优于对照组。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