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建构 下载:61 浏览:418

李城1 刘迅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华语电影中的生态文化景观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内涵,表征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其生态文化形象和景观呈现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变迁。华语电影中,形成了"破坏—灾难""创伤—逃离""寻找—回归""人类中心—生态中心"等四种"中国故事"的主要生态叙事模式,映射着我国生态文化发展的独立意识及多元传播态势,也彰显着新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之间关系的再调整。未来华语电影的生态传播伦理应进行从物质传播伦理到精神传播伦理、从人类中心伦理到生命中心伦理、从区域环境伦理到全球生态伦理的转向。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415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新中国之初儿童戏剧发展状况研究 下载:63 浏览:415

谭旭东 陈曦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宋庆龄、郭沫若、张天翼、任德耀等人的努力下,儿童戏剧逐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在特殊的时代语境中找到了一种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新的道路。这一时期,儿童戏剧,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儿童剧、童话剧和科幻剧等都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新作品,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新中国之初的儿童戏剧也体现了对民间故事与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主题明确、重在宣传、舞台和观众若即若离、被政治过度牵引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和问题。

“东巴舞谱”概念范畴的再思考 下载:69 浏览:412

习建勋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自20世纪末在丽江地区发现了7册东巴舞谱后,一直没有再发现东巴舞谱。笔者近期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东坝村发现了1册清代东巴舞谱藏本。通过对该舞谱的由来、释义及特点的分析,并与已发现的舞谱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引发了对"东巴舞谱"概念范畴的再思考:在西方学术话语中的舞谱概念统摄下,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东巴舞谱定义为"一类记录舞蹈乐谱的文本",而忽略了东巴舞谱的仪式本质。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东巴舞文化生境的深层认识,往往用西方学术概念来理解、套用地方性传统文化,由此出现了名与实相悖离的文化误读。

文艺观峰人与文艺高峰的甄别 下载:65 浏览:420

刘涵之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文艺观峰人作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的普通公众,在文艺发展史上其主体力量集中体现为对文艺高峰的甄别、裁定。观峰人通过体现为公共意志的艺术裁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高峰的总体艺术水准、艺术价值。对于观峰人而言,优良的艺术素养是一种能够将文艺"语法"内化的文艺接受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文艺观峰人才会自觉地将文艺语言序列转变为文艺结构和文艺意义,并明了文艺话语如何发挥作用。文艺观峰人是文艺杰作的期待知音,文艺杰作的创造者(文艺立峰人)总是期待着知音在鉴赏中走近艺术,进而裁定出文艺高峰。公众的裁定因公允而权威。在艺术家一端,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艺术质量的保证;在欣赏者一端,公众的"文艺能力"是艺术质量被证实的保证。"文艺交往"将两端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艺术价值的展现。观峰人与立峰人的"文艺交往"是一种促进真善美高度融合的"全面文化"。没有这种"全面文化"的实现,就没有文艺高峰的筑就。

文艺观峰人与文艺高峰的甄别 下载:65 浏览:420

刘涵之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文艺观峰人作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文艺鉴赏能力的普通公众,在文艺发展史上其主体力量集中体现为对文艺高峰的甄别、裁定。观峰人通过体现为公共意志的艺术裁定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高峰的总体艺术水准、艺术价值。对于观峰人而言,优良的艺术素养是一种能够将文艺"语法"内化的文艺接受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文艺观峰人才会自觉地将文艺语言序列转变为文艺结构和文艺意义,并明了文艺话语如何发挥作用。文艺观峰人是文艺杰作的期待知音,文艺杰作的创造者(文艺立峰人)总是期待着知音在鉴赏中走近艺术,进而裁定出文艺高峰。公众的裁定因公允而权威。在艺术家一端,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艺术质量的保证;在欣赏者一端,公众的"文艺能力"是艺术质量被证实的保证。"文艺交往"将两端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对艺术价值的展现。观峰人与立峰人的"文艺交往"是一种促进真善美高度融合的"全面文化"。没有这种"全面文化"的实现,就没有文艺高峰的筑就。

城市的形与神及其书写传统 下载:56 浏览:344

张柠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是人为谋求良好生活而建造的场所,但它不能借助于高塔通向天堂,人类只能建造"无塔之城"这种世俗的城市。以中国城市为代表的东方型城市,是一种将城市的神圣功能和世俗功能合二为一的城市类型,但它也是典型的"规划城市"。城市学家所说的"有机生长城市"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半有机、半规划"城市,中国一线城市也都是这类城市。城市革命因农业革命而诞生,根源在于"剩余"。但"剩余"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是观念性的和精神性的。文学对城市的表达,跟这种"剩余观念"有密切关系。中世纪末期的城市复兴,催生了现代文化,催生了现代文学和现代人,也催生了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是观察家兼评论家,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民间审美与“乡土的逻辑” 下载:41 浏览:281

徐国源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谈及民间文艺的审美问题,多数论者往往采用普泛的美学理论做出解释,而较少顾及其生成的语境和逻辑。民间审美植根于百姓的民俗生活,乡土自然、村落文化、农耕生活、民间信仰等民俗因素构成了"乡土的逻辑",规约和影响着民间审美文化。要有效解释民间审美的"真谛",须深入到百姓的民俗生活中才能找到其隐藏的"文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经验 下载:66 浏览:419

张阿利1,2 李磊1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现实主义美学品格作为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经历了改革开放初年创作群体的自觉选择,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接续升级,再到90年代末至今的多元裂变与互渗融合,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张扬与隐遁交叠、内在意指和外在形式不断扩充的实践路径。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审美从批评角度要把握时代感和历时性,在一种总体的审美观照和纵向的接受美学中把握当下的现实主义电影表达方式。这对于中国电影价值体系和美学体系建设,对于促进中国电影建立更加完善有序的市场生态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然法何以不自然?——菲尼斯自然法理论批判 下载:35 浏览:221

刘清平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由于走不出事实与价值的迷宫,菲尼斯想在20世纪重振自然法的努力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理论困境。他不仅将工具性的实践理性等同于目的性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把某种特定的规范性信仰说成是对于所有人都适用的普遍行为原则,结果暴露了西方自然法理论其实并不自然的致命伤。

20世纪中国歌剧学刍议 下载:91 浏览:522

张春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歌剧研究成绩卓著,但若以一门完整学科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歌剧学存在的问题亦复不少。直至今日,关于中国歌剧的起源、学科边界、发展方向等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历史性研究在各类研究中成就最为突出,但歌剧文献的爬梳、整理、挖掘,尤其是对近现代报刊文献的整理以及歌剧音像和口述史的挖掘还远未达到网罗殆尽这一步。中国歌剧学建立之关键在理论研究,站在民族歌剧自身的立场上,建立一套合于其自身实际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歌剧学人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分析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18

袁有根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分析法是中国古代画史画论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文艺研究中,分析法又可被分为古汉语分析法、文学语言分析法和逻辑思维分析法等几种。古汉语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从分析字义、词义入手,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从分析语言逻辑入手,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文学知识分析法是运用文学方面的知识来分析画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法是运用逻辑思维对古代画论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转变与文化共同体重建 下载:92 浏览:509

巩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2016年以来,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主流电影的悄然崛起,新电影力量的异军突起,商业类型片在持续完善提升品质,艺术电影在艺术探索中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在后全球化时代,为了反对和抵制长期以来美国的文化霸权和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入侵,作为民族电影的中国电影在文化、艺术和产业形态的全面勃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后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获得良性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系统性的价值重构和体系重建。中国电影要在文化生态、作者观念、观众素养和评价评论等方面进行电影文化共同体重构,进而凸显电影作品的精神价值、民族文化和影像技艺,以促进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发展。

从热情到方法:话剧初创期专业化追求对演出水平的提升 下载:89 浏览:504

徐煜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爱美剧运动提倡以业余演剧挽救早期话剧的危机,原因在于其认为文明戏的衰落,是源于话剧职业化构成了话剧发展的障碍。然而文明戏的衰落并非由于职业化,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从事者对方法、技术和演剧规范的生疏,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胡乱发挥而致。而在新兴话剧立足未稳,专业规范、创作观念尚未完整之时,孤立地反对职业化,也模糊了掌握话剧创作所必需的技术方法的难度。业余演剧本身也不足以自发地产生演剧的创造力,相反还可能把演剧活动带入没有约束的散漫状态。后来话剧的发展表明,真正使得中国建立起本土的话剧体系的,正是职业化的作风和对专业方法的探索钻研精神。

20世纪中国歌剧史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近现代报刊为依据 下载:92 浏览:512

张春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呈现出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的渐进发展过程。20世纪初,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欧洲歌剧的同时也关注中国民族歌剧的本体特征,呈现出"旧剧为歌剧"和"歌剧与乐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一些音乐家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中国歌剧传统中的现代性因素得以凸现,尤其是80年代,中国音乐剧成为中国歌剧家族中的新成员,中国歌剧在具备民族气派的同时兼具现代性特征与多元化的国际视野。

变于观念:美国肺结核疗养院的兴衰 下载:24 浏览:207

刘黛军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受传统疗养观念的影响,19世纪美国流行自然疗养观念,此时美国的肺结核疗养院采用自然疗法治疗患者。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疗养院逐渐发展壮大。这时,尽管有人对疗养院存有质疑,但直到20世纪中叶,绝大多数美国人依旧信任肺结核疗养院。后来,疗养院的监禁性质、有限的病床数量、社会各类防治肺结核组织的出现、疗养院与普通人生活产生冲突等都使得美国人的自然疗养观念发生转变。现代医学的兴起更是人们疗养观念转变的本质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肺结核疗养院时代以疗养院的相继关闭为终结,肺结核疗养院最终退出了美国历史的舞台。

新力量、跨媒介与新主流——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生态扫描 下载:89 浏览:515

李宁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从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电影场域原有的行动格局与权力关系发生显著改变,电影创作呈现出诸多新变。随着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网生代"电影崛起,以"IP电影"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风行。创作主体方面,更为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新力量崛起。既注重主导意识形态表述又积极寻求商业化与艺术化表达的新主流电影涌现,构成了对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反思与超越。青春片与警匪片成为类型电影创作中最为显著的两副面孔。艺术电影则在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夹缝中砥砺前行,创作与发行机制渐趋完善。

从书面叙述到影像叙述的文本变化特征——以电影《背靠背脸对脸》的改编为例 下载:94 浏览:513

司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中国电影史中的经典小说改编案例《背靠背脸对脸》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从书面叙事到电影叙事的改编过程中,因叙事时间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文本变化特征。在针对中短篇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叙事时间悖论:即电影本该扩展小说内容,以延长叙事时间,然而其视觉形象直观性呈现的时间却又往往比文字叙事时间更短。而解决此悖论的方法,在于将改编重点立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之上。改编的有效手段包括让矛盾冲突升级、强化人物性格、精简角色数量及提供高辨识度的视听体验等。小说家和电影导演对于故事主题、精神内涵表达的统一性,在书面叙事向电影叙事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明清安庆方志中“孝”的历史书写 下载:21 浏览:149

周毅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藉由"历史书写"的研究方法,对明清安庆方志中"孝"人物传记的书写模式进行解读,可知明清安庆方志中出现的大量有关"割肉疗亲"的记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割肉疗亲"之风炽盛的记录,更反映了明清方志书写者对于"割肉疗亲"的认可和推崇。书写者根据当时的现实需要,对"割肉疗亲"的情节增加各种要素以优化升级,进行建构,不断丰富"割肉疗亲"者的传主形象,增强教化效果。同时,明清安庆方志中亦有不少寻常模式的孝行记载,尤其是清代方志中出现了明志中未见的单纯"生前尽孝"的庸常模式,反映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安庆地区愈发重视庸常模式的孝行,以更好地推行"孝"之教化在地方基层社会的实践

德国民族民主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兴衰探析 下载:21 浏览:225

高中杭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在极右翼阵营内部联合思想的驱动,以及"德意志帝国党"的大力促进下,德国民族民主党在1964年成立。得益于极为有利的政治经济形势,该党凭借强大的组织力量、有效的政治动员,以及成功的形象打造,在20世纪60年代末迅速崛起。然而,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拐点。在各种危机的沉重打击下,该党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衰退,甚至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