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传统文字在服装设计中的设计研究——以文字“鸟、琴”为例 下载:41 浏览:254

胡潋川 《中国设计》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了在服装结构设计手法上能有所创新,并能结合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文章通过文字"鸟、琴"作为设计灵感元素,从文字的笔画结构切入,通过解构、重组、层次等多种方法,来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并从这些新结构出发,来延伸出服装的内部结构,打破服装原有的基本内部结构。最终运用在该系列服装上,达到全新的视觉效果。该设计手法可为服装结构设计上提供借鉴。

人性化的有机碳分析仪外观设计 下载:92 浏览:514

由尚 臧小影 《设计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文章通过对现有的总有机碳分析仪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细节方面入手,在不改变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对总有机碳分析仪的外观进行优化。在技术已经基本完善的情况下,主要从造型的优化上来改进产品,辅助以人机关系和界面设计这两个方面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品位,实现企业由最初的"实现完整的功能性"到"个性化发展"的转变。

项目引入式课程的设计教学思考 下载:30 浏览:366

谢天晓 《中国设计》 2019年7期

摘要:
围绕传统工艺创新,找到适合于中国本土的项目引入式设计实践的教学策略。访谈、记录、收集德、日、中国院校的课程信息;站在不同地域文化、人文思想的角度,分析对比各方优势与成效;分析中国的社会背景、学生特点与发展机遇。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等角度,提出了此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该方式可为服饰设计的实践教学、实验室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行走在“文化挪用”的纵深——Kim Jones服装设计艺术解读 下载:52 浏览:300

吴郑宏 《中国设计》 2019年5期

摘要:
解读英国著名设计师Kim Jones的服装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方法及特色,探讨其成功运用文化挪用于设计的原因,得到Kim Jones的设计核心理念:成功的文化挪用形成编码与解码的双向互动,达到了再创造的深度。以此个案分析,进行文化挪用理论在时尚设计的应用性研究,引起业界人士对文化挪用更为深入的思考。

旧衣再造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39 浏览:338

佟建龙 孙雪飞 《中国设计》 2019年5期

摘要:
通过对废旧衣服再设计进而来满足人们多变的需求,同时又符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将废弃衣料部分整合拼接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些现代的设计方法,实现服装功能性、美观性的结合。能够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低碳环保。使服装在有限的面料下变换出不同的形式既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化服装的需求、又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地。

可持续设计中的简素美学研究——以日本无印良品设计为例 下载:36 浏览:313

聂茜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获取一种现代产品设计的美学规律和设计方法。以无印良品这一代表日式禅意美学的世界品牌为例,分析了在可持续设计中地简素美学,其审美理念的渊源,简素美学的研究意义,结合无印良品的设计,分析总结简素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借鉴意义。总结出通过造物材质的简约之美和衬托质感之美的简素色彩运用,以及强调材质的质感和肌理之美的运用,来设计具有简素之美的产品。这些方法可运用于可持续设计中,以体现产品设计的简素之美。

淄博鱼盘纹样的创新设计 下载:79 浏览:485

马云祥 《中国设计》 2018年10期

摘要:
以山东淄博为代表的淄博窑是磁州窑的重要窑之一。大量的民间陶瓷都是在这里烧制出来的,是中国北方地区很重要的一个民窑址,淄博窑出来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粗大笨重。淳朴的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创作,在保留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绘画,产生了最著名的淄博大鱼盘。淄博大鱼盘的设计具有很突出的地域风格、具有独到的美。其绘画种类丰富,虽然粗犷,但具有中国传统书画的独到韵味,内容流露淳朴的人们出对圆满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其他地区的陶瓷形成鲜明的对比。淄博大鱼盘的绘画方式虽然粗俗,但却是淄博博山民间文化的象征,通过对淄博大鱼盘的纹样研究,不仅为更一步了解当时的人文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而且对于当下的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的思考也有至关重要作用。

从现象到本质——黔东南苗族打籽绣的图案意蕴 下载:67 浏览:378

曹雪 王群山 《中国设计》 2018年8期

摘要: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打籽绣是一件将技艺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它所表现的图案是一种记载苗族历史的符号,不仅向后人们传递了苗族的文化史实,也给观赏者们带来了视觉冲击力以及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描述其图案内容、阐述其纹样形式,从而诠释其图案的审美意境,以及蕴含的苗族人民内心最初的向往与愿望。

“破损”牛仔服装设计及艺术审美 下载:48 浏览:483

程煜 杜冰冰 《中国设计》 2018年6期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破洞牛仔服装在中国风靡至今,成为众多年轻人追逐喜爱的时尚单品,"破损"牛仔服装经历了破洞、撕裂、破边、破旧等多种变化,使得牛仔服装更具多样化、独特性的潮流特征。本文从服装学的角度对破损牛仔服装设计手法进行分析,以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艺术审美意识为背景,探究"破损"牛仔服装在其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时尚潮流和审美文化。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下载:56 浏览:371

张修良1 陈益飞2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角度出发,还是从高等教育的效率角度出发,高校的资助育人都十分必要。高职院校教育资助应当完善资助育人结构性升级、丰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形式、开拓资助育人实施领域、加强资助育人理念学习培训等对策,优化资助育人工作,从而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促使他们成为工匠型人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对医生角色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 下载:33 浏览:224

潘峰1,2 徐科朋3 许燕4 崔丽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敦煌尊像画中的辅助线研究 下载:64 浏览:290

魏丽 《国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将以敦煌北朝时期的千佛像和说法图佛像为观察对象,对画工在绘壁之前所使用的不同形式、不同作用的辅助线痕迹进行复原和归类,还原出画工绘制佛像时所使用的比例格的基本形式,并以此推测古代画工如何借助辅助线来完成标准格式的佛像绘制,还原出敦煌艺术背后的系统、合理的工作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最终展现出敦煌灿烂艺术成果背后的内在规律和成因。最后,本文还通过对比中世纪拜占庭基督教壁画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比例格,来探讨敦煌壁画中比例格的大致来源,通过对比东西方工匠们在比例格具体使用方法上的差别,来进一步拓展古代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理解深度。

虚拟与现实之间——关于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几点思考 下载:31 浏览:369

张玉安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生了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未来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虚拟情境更加逼真、生动,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也将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旅游探险、情感体验、生活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时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将会淡化、乃至消失。它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是显然的,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视,故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就成为必然。

装饰艺术图案的产生和演变 下载:63 浏览:389

李明 梁列峰 《当代艺术》 2020年1期

摘要:
20世纪20—40年代,装饰艺术(Art Deco)在西方引领风潮,影响了平面美术和设计、建筑、服饰与织物等艺术领域。本文考察了装饰艺术图案的产生和演变,考察这一时期的流行趋势、艺术风格、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解读了装饰艺术图案的文化内涵。装饰艺术图案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激励了20世纪的装饰艺术运动,"装饰"了那个短暂和平的年代,并且影响了现当代的设计艺术。

宋杂剧丁都赛砖雕人物服饰研究 下载:36 浏览:394

张彬 《当代艺术》 2018年8期

摘要:
从唐代参军戏发展到宋代杂剧,戏曲表演的形式、角色、服饰均发生了很大改变,成为中国戏曲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令传承与创新并存。本文利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史料,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宋杂剧艺人丁都赛所穿的"时装"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图像中唐、宋戏曲角色演变过程以及演员的首服与服装的研究,推测其所扮演的角色身份,揭示宋杂剧服饰与宋代常服的关系,探讨宋人如何利用服饰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在线评论对青年顾客服装购买意愿影响的调研 下载:51 浏览:368

岳强 吴林 《电子商务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在线评论作为主要调研因子,以网络服装作为调研对象,研究在线评论是否会影响到青年消费者对服装的购买意愿。建立在线评论感知模型,从感知安全性、感知可用性以及感知时效性三个维度,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维度对青年消费者购买意愿呈现正相关。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青年消费者以及电商平台和各大网络店铺提出发展建议。

压力流场中含炭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熔体的流变特性 下载:88 浏览:437

郭增革1 张斌2 姜兆辉1 贾曌1 丁作伟1 程博闻2 李鑫3 《新材料》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毛细管流变仪及反向压力腔组件研究了压力流场中含炭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熔体的流变行为,并与普通PET熔体的流变行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剪切速率的增加,含炭黑PET熔体的"剪切变稀"行为比普通PET更显著;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剪切速率下,含炭黑PET的剪切黏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剪切速率和相同压力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含炭黑PET熔体的剪切黏度逐渐减小;压力增加ΔP与温度下降ΔT对剪切黏度的贡献是等效的;在相同剪切速率下,含炭黑PET熔体的黏-温依赖性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强;在相同压力下,含炭黑PET熔体的黏-温依赖性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弱;随着温度的升高,普通PET和含炭黑PET熔体的结构粘度(Δη)降低,可纺性提高;当温度为290~295℃时,普通PET和含炭黑PET熔体的可纺性最优。

导电织物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30

马飞祥1,2 丁晨1 凌忠文3 袁伟1 孟秀清2 苏文明1 崔铮1 《新材料》 2020年2期

摘要:
织物面料由于其优异的柔韧性及透气吸水特性,越来越多地被选择为柔性电子器件的衬底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电子领域。其中如何实现普通织物具有导电性,并满足弯曲、拉伸,甚至洗涤状态下仍然保持电学稳定性,是各种织物基可穿戴电子器件的基础。本文首先综述了当前制备导电织物的各种方法,并依次展开论述,总结各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导电织物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用性、舒适性、规模化、低成本等;最后对导电织物在柔性可穿戴电子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含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刷的羽毛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 下载:80 浏览:480

刘新华1,2 储兆洋1 李永1 郑宏亮1 方寅春1 《新材料》 2019年2期

摘要:
采用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的方法,以羽毛表面的溴为引发位点,引发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在羽毛表面自增长,制备含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刷的羽毛接枝共聚物(Feather-g-PDMAEMA)。再以溴乙烷为改性试剂,对其进行季铵化处理,制备具有抗菌性能的羽毛接枝共聚物。改性后羽毛的元素含量、官能团、热稳定性、结晶结构、表面形貌分别通过能谱仪(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FT-IR和SEM分析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成功地接枝到羽毛的表面,所得羽毛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最高可达84. 7%; XRD的分析结果显示,接枝聚合后的羽毛的结晶度降低; TGA分析结果显示,接枝聚合后的羽毛热稳定性降低;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季铵化处理后的Feather-g-PDMAEMA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用户目标作用下在线产品视频信息传播价值分析 下载:34 浏览:339

刘尊礼1 鲁成2 王丽丽3 《管理与科学》 2020年8期

摘要:
产品视频信息已成为在线零售企业或电商平台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以往研究强调视频信息比图文展示更具形象性、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然而,依据用户目标不同,电商平台可以更有效地选择信息传播形式,以最大化平台和商家的收益。实验一研究发现,仅是图片叠加而成的视频信息不会对消费者偏好产生影响,也不会因用户目标不同而产生差异。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发现,场景与功能相结合的信息中,用户目标不明确(娱乐浏览)时,会对视频(而非图片)呈现的产品产生更强的偏好,而用户目标明确(产品搜索)时,产品偏好不会受到产品信息传播形式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在线零售企业设计基于用户目标场景的在线产品信息传播形式,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