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活力系统模型下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下载:43 浏览:285

袁文浩 《设计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探究活力系统模型对社会创新设计的指导意义并分析活力系统模型下影响社会创新设计活力的因素,提出对于社会创新设计思考。通过阐述和利用活力系统模型的具体指导内涵和内在发展路径,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总结出活力系统模型对社会创新设计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活力系统模型可以为社会创新设计的组织者指出了方向与路径,也为今后社会创新设计活力的判断和可持续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思路。

城市新城区规划信息模型创建及应用研究 下载:52 浏览:353

向卫国1,2 黄焕民2 张娴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和管理水平,依托深圳某新城区项目,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城市新城区规划信息模型创建与应用方法。通过确定规划模型分类编码、精细度、创建方法、坐标定位和整合方法,结合实景模型开展了规划方案比选、规划核查、碰撞检查、设计方案核查、未来面貌展示等应用。研究表明,将BIM用于城市规划中,可以为新城区规划的空间布局、时序推进和节约集约发展等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水平。

博弈视角下农民参与田园综合体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 下载:43 浏览:359

张云宁 李叶钦 欧阳红祥 宋亮亮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3期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差异做出的政策创新。将PPP应用于田园综合体建设,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农民以合作社为载体参与分担的意义,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角度研究田园综合体PPP项目风险分担,构建了政府部门、社会资本和农民三方相互威慑讨价还价模型,并给出精炼贝叶斯均衡,并通过案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参与风险分担是农民充分受益的前提,且农民的参与能够有效分担其他两方的风险管理压力,为缓解田园综合体PPP建设"落地难"的状况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公租房PPP项目三阶段动态收益分配模型及应用 下载:47 浏览:327

郑绍羽 周婷婷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3期

摘要:
公租房PPP项目是目前公租房项目的重要形式之一,而项目的收益分配方案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公租房PPP项目的阶段性特征明显,而目前关于PPP项目收益分配的研究大多未考虑PPP项目的阶段性特征,不能满足动态收益分配的要求。因此,考虑项目的动态性和变化性,尝试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公租房PPP项目三阶段动态收益分配模型。即建立基于公租房PPP项目收益分配影响因素修正的Shapley值初步收益分配模型;基于合作主体的满意度采用不对称Nash谈判模型进行调整;根据参与各方的阶段性实际贡献综合评价结果再次调整,得到最终的收益分配方案。为公租房PPP项目的收益分配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建设工程合同事后补偿引起的负向参照点效应研究 下载:55 浏览:353

严玲 李卓阳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2期

摘要:
在契约参照点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建设工程合同事后补偿对初始合同参照点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构建了合同参照点被中介的调节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初始合同中风险责任条款通过公平感知这一中介促进承包人的积极履约行为,而合同事后补偿会以公平感知为中介,负向调节风险责任条款与承包人履约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诱发负向参照点效应,合同补偿出现激励失灵。建设工程合同设计应注意固化契约参照点,同时保证合同事后补偿的执行情况与预期一致,并在事前补偿与事后补偿间找寻一个平衡。为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合同事后履约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动因、距离因素与区位选择 下载:79 浏览:469

邸玉娜 由林青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科学识别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动因和距离因素是实施针对性政策措施、规避投资风险及拓展投资空间的重要前提。文中通过拓展经典的引力模型,利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从是否投资、投资规模两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区位选择的经济动因与多维距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及资源禀赋是中国各阶段投资决策的多重动因;东道国与中国的地理距离和政治距离是影响中国是否对其进行投资的距离因素;地理距离和语言距离是影响投资规模的距离因素。未来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区位选择应综合考量多重动因带来的投资收益与多维距离带来的投资风险,拓展投资范围,实现包容共享的发展目标。

基于复杂网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风险管理网络演化模型研究 下载:54 浏览:359

陈志超 孙绍荣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得研究重大工程风险管理主体的策略选择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风险管理主体交互行为形成的复杂网络,引入经验权重魅力值学习算法,构建重大工程风险管理主体决策行为的"Agent—元胞自动机"模型,对风险管理策略竞争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参与主体的风险管理策略选择除了受自身预期收益的影响之外,还受项目内其他异质性主体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影响,不同策略间的兼容性对参与主体行为影响较大,风险管理策略具有先发优势。研究结果为重大工程风险管理策略的实际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大型项目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研究 下载:43 浏览:380

高艺 杨高升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大型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进而降低社会稳定风险,但过多的公众参与可能导致项目决策成本增加。所以要为项目决策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模式,就需要项目决策者平衡这一矛盾关系。通过研究,设计了连续型公众参与模式库并且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社会稳定风险最小化和项目决策成本最小化为双目标,建立了大型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构建的决策模型适用性较强,对于项目决策者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工程安全文化传播模型构建与仿真 下载:57 浏览:388

赵珊珊 杨高升 孙誉颖 韦丁 夏欣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9期

摘要:
基于社团网络结构和改进经典的网络传播模型,构建工程安全文化基层传播的SIR模型,探讨工程安全文化基层传播规律。对传播过程进行仿真,得出结论:良好工程安全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率先被低级工程安全文化覆盖,以模块化系数0.5为界,对良好安全文化覆盖规模影响方向不同;低级工程安全文化传播的感染率与传播速度和规模同向变化;低级工程安全文化最大传播规模不随易感态初始值增加的比例递减,当免疫态初始值为15%时,低级安全文化规模为最低值0.135,低携带低级工程安全文化的员工初始值更有利于控制其最大传播规模。并针对工程安全文化基层传播的主体和对象,提出管理建议。

建筑工人对安全标识认知的评价研究 下载:62 浏览:361

王旭东 张建设 石世英 苑东亮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研究建筑工人对安全标识的认知情况,基于认知心理学和C-HIP模型识别出安全标识认知的4阶段:注意阶段、识记阶段、判断阶段和选择阶段,并进一步细分研究指标对某项目386名建筑工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SPSS19.0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Mann-Whitney U二样本检验、Kruskal-Wallis多样本检验。结果表明:识记阶段和选择阶段均值最低,注意阶段的标识位置指标标准差最大,不同工种、工龄、事故经历及安全培训在安全标识的认知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域的建筑工人在对安全标识的认知程度并无明显差异。为企业提高工人对安全标识的认知水平和最大化发挥安全标识有效性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基于多分类Logistic的旧工业建筑再生模式选择分析 下载:56 浏览:362

李慧民 段品生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为确保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再生模式的合理性,对其再生模式选择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分析,从政策、建筑、交通、环境、历史5个方面汇总得出13个影响旧工业建筑再生模式选择的因素,基于多分类Logistic理论建立旧工业建筑再生模式选择模型,并以南昌市74栋已再生利用的旧工业建筑的样本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再生为居住建筑和工业遗址的建筑本体特点以及影响南昌市旧工业建筑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为旧工业建筑再生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城市高密度区域的犯罪吸引机制 下载:86 浏览:475

单勇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高密度区域的层见叠出,城市高密度发展引发犯罪高度聚集;城市高密度区域的犯罪吸引机制亟待揭示。对此,可以城市密度定义犯罪引力,围绕城市变量与犯罪密度展开相关性分析。在制图验证犯罪热点分布于城市高密度区域的基础上,以逐步回归、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筛选出影响犯罪发生、分布的城市变量,建立犯罪引力模型,揭示城市高密度区域对犯罪的空间吸引、附随吸引、综合吸引、对冲吸引等机制。犯罪吸引机制研究构成了城市犯罪学"芝加哥范式"的当代演进,实现了"犯罪场"理论微观与宏观视角的一体化,勾勒出城市犯罪学的知识谱系;并且,从"迂回治理"的治理技术革新、储备型刑事政策的理念更新、技术治理的模式翻新等多个方面,为犯罪预测、预警、预防提供了理论支持。

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下载:49 浏览:362

李晓娟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6期

摘要:
推行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不仅在施工和技术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投资风险管理,以及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选用上也存在差异。从政策、市场、技术、经济及管理5个层面进行投资风险影响剖析,据此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研以及SEM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权重,并结合案例,实现对装配式项目投资风险的定量评价,为装配式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基于BIM竣工模型的医院智慧运维系统集成研究 下载:60 浏览:374

张玉彬1 赵奕华1 李迁2 贾琼3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6期

摘要:
基于三维建模和分析技术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不仅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方案可视化、性能分析、冲突检查、标准检查等,还可基于BIM竣工模型来支持工程运营系统的集成和设施维护。以江苏某医院住院综合楼项目建设为背景,结合设备设施管理,将医院建设BIM竣工模型、IBMS系统集成与医院运维管理的系统模块进行集成,构建了BIM竣工模型的运维管理与医疗服务集成的实施框架,通过系统集成和共享形成一体化集成框架并论述了一体化集成实施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障碍,对医院运用BIM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具有参考价值。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ISM)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57 浏览:345

周景阳 何鹏旺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4期

摘要: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已成为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而装配式建筑成本过高阻碍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成本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各个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的角度出发,把影响装配式建筑成本的相关因素进行分类,并构建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模型表明,材料价格、设备花费、税费、人工费、运输距离是表层直接因素;安全检测、生产规模、构件产量、产业组织工业化程度是中间层动力因素;装配面积、场地规划和方案选择是深层导向因素。该研究结果为装配式建筑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参考,为装配式建筑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路径。

基于拉夫堡ConAC模型的建筑业起重机械事故致因分析 下载:60 浏览:370

陈新亮 李珏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为更好地探索分析建筑业起重机械事故原因,以国家住建部网站获取的2012~2017年起重伤害事故部分调查报告为样本,采用拉夫堡ConAC模型,开展建筑业起重设备事故原因调查和分析。同时运用事故路径网络图进一步分析各层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建筑业起重机械事故三大致因分别为:动作行为、监督管理、风险管理;追溯到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形成如重物坠落打击伤害类型事故链,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

智能电网短期负荷预测的研究 下载:62 浏览:345

王妍1 王雪飞2 《中国仪器》 2019年12期

摘要:
基于灰色系统的理论研究方向,建立智能电网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将负荷预测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通过采用粒子群优化PSO计算方法,通过优选实验模型中的阶数和背景参数实现预测和实际运行曲线逐步靠近甚至重合的结果。为达到模型预测的高精度,再通过运用"马尔科夫过程"进一步对原先预测的残值数差进行修正,实现智能电网中短期负荷预测。

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需求在不同收入群体的变化分析——基于Kano模型 下载:57 浏览:366

李忠富 蔡晋 张胜昔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期

摘要:
切实满足用户需求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根本。深入不同收入群体中,有针对性地探索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对住宅结构-功能的需求变化,则是优化住宅的功能资源配置以及最大化不同收入用户群体对住宅产品满意度的关键。采用Kano模型与问卷对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需求进行识别与分类,依据需求满意度的相关指标,提出不同收入用户群体中需求变化的分析模型,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得到不同收入群体对住宅产品需求的满意度变化结果。研究发现,无论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用户需求的Kano类别是否对收入变化敏感,需求的满意度总是对收入变化具有敏感性,并且满意度会随收入变化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市场细分环境下住宅产品的研发以及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住区更新业主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47 浏览:373

杨晓冬1 张家玉1 孙昌苹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期

摘要:
城市住区随时间推移不可避免地出现老旧破败现象,需要经过综合整治改造以满足业主不断升级的居住需求,但在此过程中业主参与行为往往不足,导致更新受阻。针对这一问题,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托,提炼业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其对业主参与行为的作用路径。结合作用路径,建立城市住区更新业主参与结构方程模型和测量方程模型,选择哈尔滨市4个典型老旧小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各因素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加以验证。并提出了促进业主参与住区更新事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基于Logistic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 下载:65 浏览:328

钟书文 陈琳 谭建辉 周耀旭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期

摘要:
基于广东省广州市2017年2164名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来穗务工人员的个人特征、居住特征以及住房保障需求意愿等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月收入、来穗务工年长、留穗计划、住房满意度和住房类型六大因素对其保障意愿影响显著。建议以"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契机,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意愿,设计多元化住房保障产品,并规范租赁市场,整治城中村,发展产权式保障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