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的光谱敏感性 下载:46 浏览:313

卢克祥1 许柳雄1 钱卫国2 2022年2期

摘要:
为研究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Danio rerio视网膜电图(ERG)试验中的最佳试验参数和光谱敏感性,选取体长为3.5~4.0cm的6月龄斑马鱼,探究了斑马鱼视网膜电图试验中的最低暗适应时间和闪光刺激时间间隔,以ERG的b波振幅分量作为对光刺激的响应分析了斑马鱼的暗视光谱敏感性。结果表明:斑马鱼的ERG试验中暗适应时间至少为90min(t检验,P>0.05),闪光刺激时间间隔至少为50s(配对t检验,P>0.05);暗适应条件下,斑马鱼的光谱敏感性函数在可见光波段和紫外光波段均出现了敏感峰值,敏感峰值分别出现在500nm和365nm波长处,且紫外敏感峰值相较于可见光敏感峰值降低约0.28个lg单位。研究表明,暗适应的斑马鱼对可见光和紫外光均表现出敏感性,其视网膜中的U-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参与了暗视视觉,增加了暗视光谱敏感范围,从而提高了暗视视觉的灵敏度。

β-丙氨酸补充对厚壳贻贝代谢组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76

王春月 潘晨 廖智 范美华 严小军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确定β-丙氨酸对贻贝代谢物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代谢模式,本实验利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对厚壳贻贝在β-丙氨酸补充后的代谢物组成及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注射β-丙氨酸后厚壳贻贝组织代谢物发生明显变化。从中共筛选出60种差异代谢物。上述代谢物主要参与半乳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通路。研究表明,β-丙氨酸补充能有效提升厚壳贻贝能量代谢水平,增加肌肽及部分氨基酸含量。进一步利用氨基酸分析仪验证厚壳贻贝全组织游离氨基酸和肌肽在β-丙氨酸补充后的变化趋势,其结果与代谢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上述结果为β-丙氨酸对贻贝代谢调节及其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提升贻贝养殖效率和营养价值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色温对斑马鱼趋光行为影响的研究 下载:54 浏览:376

邓青燕1 卢克祥1 钱卫国1,2 王伟杰1 戴明云1 2020年6期

摘要:
为研究斑马鱼Danio rerio对不同色温光源的选择及趋光反应,采用了暖白光(3122K)、中性光(4021K)和冷白光(6567K)3种不同色温的光源,采用水平光梯度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了白色光源光照环境对体长2.5~3.5cm斑马鱼趋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对3种色温的瞬时反应强度为暖白光组(5s)>冷白光组(15s)>中性光组(25s);斑马鱼区域分布数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近光区较高、过渡区较低、弱光区较低、远光区较高的"U"形分布,3种色温情况下出现"U"形分布的时间分别为3、2、4min;短时间曝光(1min)内斑马鱼对3种色温光照环境的敏感程度为中性光组>冷白光组>暖白光组;长时间曝光(30min)内斑马鱼正趋光性最强,其中,暖白光组第30min时趋光指数为+0.127,中性光组第30min时为+0.04,冷白光组第25min时为+0.113,即暖白光组>冷白光组>中性光组。研究表明,斑马鱼对暖白光光照环境更为敏感,但相较于中性光和冷白光快速反应式的趋向性,暖白光的适应过程表现为缓慢的趋向性,且为稳定的正趋光性。

海表温度变化时近海日本鲭栖息地时空分布预测 下载:89 浏览:487

陈爽1 郭爱1,2 陈新军1,2,3,4,5 2019年5期

摘要:
海表水温变化影响着中上层鱼类栖息地分布。本研究根据2003—2012年7—12月的近海日本鲭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正态函数分布的方法,分别以作业次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指标建立基于水温的适应性指数(SI),取二者平均值作为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SI)。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假设SST上升或下降0.5、1、2°C时,对各月近海日本鲭最适宜栖息地(HSI>0.8)空间和面积变化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SST上升时,近海日本鲭适宜栖息地有明显的北移现象,7—12月最适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73.1%~44.7%;SST下降时,有明显的南移现象,7—12月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为–54.9%~123.4%。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在SST上升等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及近海海况发生变化等情况下,对日本鲭栖息地和作业渔场时空分布进行预测。

杭州湾—舟山近海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下载:78 浏览:483

许永久 俞存根 张平 邓小艳 张喆 沈海琪 2019年5期

摘要:
杭州湾—舟山近海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传统产卵地和栖息地,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本研究根据2016年春季在杭州湾—舟山近海的80个站位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及大型甲壳类群落数量和平均个体大小的空间分布,并根据典范对应分析法(CCA)研究了鱼类及大型甲壳类主要类群的特征(丰度和个体大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游泳动物可分为5大类群(六丝钝尾虾虎鱼、底层鱼、中上层鱼、虾、蟹),每种类群的丰度平均分别为546、213、83、316和15个/h,平均个体大小分别为0.29、2.19、4.96、0.36和6.66 g/个。根据各类群的丰度、底温、底盐及表层浑浊度,将整个海域分为杭州湾内和舟山近海水域,绝大部分类群的丰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而绝大部分类群的个体大小没有区域差异性。受到浑浊度、外海水团交汇的影响,绝大部分类群主要聚集在舟山近海的高生产力水域。CCA分析表明,2个轴的环境因子能解释丰度总变异的25%,而仅能解释个体大小总变异的11.7%,说明环境因子对于鱼类及甲壳类的类群的数量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影响,而对于个体大小的分布影响较小。

中华鳖dazl基因克隆及在生殖细胞中的表达 下载:90 浏览:493

唐舟凯1 张飘逸2 储张杰1 朱新平1,2 李伟2 吴栩灵2 徐红艳1,2 2019年4期

摘要:
为探索龟鳖类生殖细胞的发育分化机制,实验通过特异性引物克隆了中华鳖dazl基因的cDNA片段,长1 007 bp,其中包括5′端非编码区197 bp,3′端非编码区33 bp,开放阅读框777 bp,编码25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与西部锦龟Dazl同源性最高,达96%;与小鼠Dazl同源性达7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主要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在体细胞组织中仅检测到微量表达。冰冻切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中华鳖dazl mRNA在生殖细胞中特异表达,且在不同时期的生殖细胞中呈动态表达模式。在精巢中,中华鳖dazl mRNA在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最强,在精原干细胞中表达水平次之,在精子细胞中未检测到信号;在卵巢中,中华鳖dazl mRNA信号在初级卵母细胞胞质中均匀分布且在最早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信号最强,随着卵母细胞的增大,信号逐渐聚集并逐渐减弱。研究表明,dazl基因可能对中华鳖两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文蛤寡肽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下载:87 浏览:475

叶蕾1,2 阎洁1,2 张文1,2 邹舒舒1 叶盛旺1,2 杨最素1,2 余方苗1,2 丁国芳1,2 2019年4期

摘要:
以RAW264.7细胞为实验模型,探讨文蛤寡肽(MMO)在体外的免疫调节作用。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组(脂多糖,LPS)及低、中、高浓度MMO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中性红吞噬实验检测细胞吞噬能力,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情况,硝酸根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显示,MMO能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当MMO浓度为250μg/mL时,增强细胞吞噬能力、增加细胞周期中G1/G0期和G2/M期细胞、诱导iNOS刺激NO释放、促进IL-6和IL-1β分泌效果最为显著,表现出与LPS对RAW264.7细胞相似的激活作用。研究表明,MMO具有促使RAW264.7细胞活化,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潜力。

利用角质颚形态判别东海两种常见枪乌贼 下载:80 浏览:474

马迪1 金岳1 陈芃1 陈新军1,2,3,4 陈峰5 2019年4期

摘要:
为了尝试利用角质颚对东海2种常见枪乌贼类种类进行判别,本研究对2015年11月采集的69尾中国枪乌贼和100尾杜氏枪乌贼的角质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判别分析法、傅里叶法对2种枪乌贼进行种类判别。结果显示,在所有12个形态参数的比较中,中国枪乌贼和杜氏枪乌贼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杜氏枪乌贼角质颚在雌雄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2种枪乌贼进行分类,中国枪乌贼判别正确率为92.4%,杜氏枪乌贼为85.3%,总判别正确率为88.2%。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以2种枪乌贼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负载值最高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构建判别函数,中国枪乌贼的判别正确率为98.5%,杜氏枪乌贼为84.2%,总判别正确率为90.1%。分雌雄对2种枪乌贼进行分类判别,雄性的总判别正确率为83.3%,雌性为97.8%。利用傅里叶法进行判别分析,基于上颚的判别总正确率为83.3%,基于下颚的判别总正确率为95.0%。研究表明,角质颚外部形态可用于2个枪乌贼种类的判别。

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差异研究 下载:86 浏览:495

郁维娜1,2 戴文芳1,2 陶震1,2 熊金波1,2 2018年6期

摘要:
为探究病害发生后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并筛选肠道指示菌群来评估宿主健康状况,评价凡纳滨对虾肠道菌落的功能冗余性。实验采集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样品,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肠道菌群组成,并利用PICRUSt进行功能预测,以此比较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并预测功能与群落组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病害的发生伴随着肠道菌群结构的显著变化,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组成相比,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降低,而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增加。同时,筛选出16个指示细菌科,能够很好地指示宿主健康状况。与健康组相比,患病凡纳滨对虾中参与弧菌侵染的过程显著增加,而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等免疫功能代谢过程显著减弱。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组成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组成具有较低的功能冗余性。研究表明,健康与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由细菌介导的功能随之发生改变,能够用指示微生物评估宿主健康状况。

固定方式对水流作用下桩柱式围网网片力学特性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481

陈天华 潘昀 冯德军 孟昂桂 福坤 2018年5期

摘要:
采用集中质量点法和网目群化法,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探讨了桩柱式围网网片单元在水流作用下的力学特性,着重分析了不同网片宽度和固定方式下网片单元的网线张力分布、节点偏移和网片系缚点受力特性。结果显示,水流作用下,桩柱式围网网片的最大张力主要分布于网片顶部和底部力纲的两侧,最大张力值与网片宽度成正比;网片的最大偏移部位主要分布于网片的上下端,最大偏移量与网片宽度成正比;系缚点最大受力出现在网片的顶端和底部,且其受力在数值上均远远大于中间系缚点;研究发现,随着系缚点数的增加,各系缚点的受力不断下降,网线张力和偏移量也迅速减小;当系缚点超过一定数量时,网线张力和偏移量将不再显著下降,表明存在一个临界系缚点数。本研究可为桩柱式围网工程的设计与安装提供参考。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研究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甲壳白色斑纹特征及蜕壳前后斑纹特征的变化 下载:90 浏览:487

卢少坤1 李荣华1 施欧文1 王春琳1 母昌考2 宋微微2 王斌3 徐建瑜3 2018年3期

摘要:
为进行三疣梭子蟹外观特征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三疣梭子蟹背部白色斑纹评估方法,经人工对比验证其准确性达100%。在此基础上,对来自海域的30只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2.8±0.56)g]进行跟踪观察,发现蜕壳前后白色斑纹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而白色斑纹面积和斑纹区域面积则会随着蜕壳后蟹壳面积的增加而扩大;蜕壳后,白色斑纹面积增加89.33%±8.61%,斑纹区域面积增加90.51%±7.95%,蟹壳面积增加94.66%±8.26%,均显著正相关。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海区梭子蟹白色斑纹分布特征,对来自朝鲜、中国辽宁和浙江等不同海区的三疣梭子蟹进行白色斑纹个数(N)、白色斑纹面积(S1)、斑纹区域面积(S2)、白色斑纹面积百分比(R1)、斑纹区域面积百分比(R2)和密度(D)等6项参数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海区三疣梭子蟹斑纹性状存在显著特点,朝鲜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辽宁海区呈现斑纹小、分布面积多、占蟹壳总面积比例高的特点;浙江海区呈现斑纹大、分布面积少、占蟹壳总面积比例低的特点。本研究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研究,通过建立评估参数阐明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的生长规律,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白色斑纹具有地理多样性的特征。

海洋生态损害的资金补偿核算方法探究 下载:35 浏览:353

贺义雄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对国内外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简要梳理,论述了海洋开发利用者履行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责任的两种方式,并主要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基于生态修复两个方面介绍了海洋生态损害资金补偿核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领域。总体来看,前者结果偏高可将其作为补偿的参考和理论的上限值,或者通过补偿系数对结果进行合理调整;而后者易于被人们接受且国际上也比较认可。最后,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价值构成、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兼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程度变化分析、等价分析法优化等四个方面对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渔业海洋学研究进展与讨论 下载:70 浏览:411

王云涛1 黄幻清2 柴扉1,3 陈勇3 2020年2期

摘要:
<正>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柴扉研究员和美国缅因大学陈勇教授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渔业海洋学研讨会,于2017年6月19日至20日在杭州召开,这是继上海海洋大学举办2016年渔业海洋学国际研讨会后的第二次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

小洋山邻近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下载:109 浏览:521

邓小艳1 刘建国2 郭朋军3 俞存根1 张平1 郑基1 谢旭1 苗露1 2018年1期

摘要:
根据2014年秋季和2015年秋季在小洋山邻近海域调查获得的渔业资源资料,运用生态位测定、聚类分析、W检验、基于2×2列联表的X2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方法分析主要游泳动物间的生态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游泳动物共24种,其中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这3个种类的生态位宽度较宽;通过生态位宽度聚类分析,可将主要游泳动物分为3组,分别为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狭生态位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96之间,表明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具有相似性,种对间存在一定竞争性;W检验分析得出主要游泳动物总体呈显著正关联;X2检验显示有150个种对的联结性显著(X2≥3.841);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表明种间联结性较强,总体趋于正相关。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下载:132 浏览:1324

江海洋 2023年10期

摘要:
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上升会导致非正常死亡人数不断攀升。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二氧化硫和烟雾的浓度达到每立方米数千微克。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环境健康问题。尽管传统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浓度相较50年前低得多,但其他成分更加突出。研究发现,在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天气中臭氧浓度更高。最近,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加所产生的氮氧化物还在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改变了大小分布和组成,污染物的毒性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治理大气污染的思路和策略也要有所改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与治理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环境工程中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研究 下载:132 浏览:1591

江海洋 2023年9期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以工业有机废气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物,在影响整体大气环境的同时,也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有机废气净化治理与回收的探索及研究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对环境工程中有机废气处理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