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克90#再生沥青混合料物理特性及热再生分析 下载:53 浏览:381

洪亮1 仲小玲2 孟昊旻1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对新疆地区常用的克拉玛依90#道路石油旧沥青混合料的物理特性及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最大掺配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旧沥青混合料回收过程中,部分粒径较大的粗集料易受外力作用或在铣刨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破碎,而2. 36 mm以下的细集料则较少发生破碎。该地区的克拉玛依90#旧沥青混合料受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虽在路面使用多年但损失较少,基本控制在10%左右。若不添加再生剂,旧沥青混合料的最大掺量不应超过30%,若添加再生剂,则可适当提高掺量。

新铺沥青混凝土降温规律实测与分析 下载:62 浏览:262

张澄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为研究沥青路面铣刨重铺工程开放交通前新铺沥青混凝土的降温规律,依托江苏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程,在沥青混凝土中预埋温度传感器,通过无纸化温度记录仪自动记录各传感器的温度数据,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气温条件下,新铺沥青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存在明显差异。气温接近40℃时,新铺沥青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区别较小,当气温降低时,两者区别变大,气温越低,两者温差越大;连续施工的多层铣刨重铺沥青混凝土,上层结构摊铺后对下层结构有加热作用,上层温度与空气直接接触,降温速率更快,而下层结构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着高温状态; 24 h内,新铺沥青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小于环境温度,且温度变化时间相对环境温度略有滞后;规范将路表温度降至50℃作为新铺沥青混凝土开放交通的统一标准并不可靠,需要依据施工气候条件及养护方案提出更加合理的开放交通时机。

不同因素对沥青路面层间黏结的影响研究 下载:86 浏览:490

吕巍 《交通技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了竖向荷载、沥青种类、温度和乳化沥青洒布量等因素对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大而增大,且在乳化沥青洒布量为0. 4 kg/m2的条件下,两者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性高达98. 2%;抗剪强度最大的沥青材料是Super PCR,且其抗剪强度随升温而减小;随着乳化沥青洒布量的增加,层间抗剪强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实体工程中对于乳化沥青洒布量的选择应慎重。同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竖向荷载对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影响最大。

乳化再生废旧水泥稳定碎石击实效果试验分析 下载:85 浏览:445

张赛1 荣慧2 李晨辉1 韦小碧1 柳志军1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利用乳化沥青对废旧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再生,有利于节约建设资源,鉴于干密度和含水量是乳化再生废旧水泥稳定碎石(ER-OCSM)重要的控制指标,通过设计试验方案,针对不同水泥、乳化沥青含量的ER-OCSM混合料进行了标准击实试验,测试并分析了水泥、乳化沥青对ER-OCSM击实效果的影响规律,以极重、特重交通条件下高等级公路基层7d无侧限抗压强度要求为控制标准,最终分析确定了合理的乳化沥青含量,为ER-OCSM路用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不同因素对沥青路面层间黏结的影响研究 下载:67 浏览:386

吕巍 《数学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了竖向荷载、沥青种类、温度和乳化沥青洒布量等因素对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大而增大,且在乳化沥青洒布量为0. 4 kg/m2的条件下,两者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相关性高达98. 2%;抗剪强度最大的沥青材料是Super PCR,且其抗剪强度随升温而减小;随着乳化沥青洒布量的增加,层间抗剪强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因此,实体工程中对于乳化沥青洒布量的选择应慎重。同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知,竖向荷载对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影响最大。

新旧沥青路面拼接方案室内试验研究 下载:47 浏览:367

张利东1 张羽彤1 郑炳锋2 朱富万2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新旧路面基层与面层拼接方案展开研究,通过设计室内试验对拼接方案进行比选,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基层与面层拼接方案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综合拉拔强度、劈裂强度及破坏形态,推荐新旧基层拼接采用方案C,即混凝土界面剂组分A∶B∶水泥=1∶3∶6,涂刷量采用4~6 kg/m2,涂刷层厚约2.4 mm,该方案拉拔强度为2.40 MPa,劈裂强度为0.63 MPa;通过成型沥青混合料复合试件,采用劈裂试验对新旧沥青面层的拼接材料进行研究,推荐新旧面层拼接方案为水性环氧沥青与矿粉质量比例为1∶1.1,该方案劈裂强度可达1.07 MPa,并且具有良好的抗水损害性能。

新旧沥青路面拼接方案室内试验研究 下载:326 浏览:475

张利东1 张羽彤1 郑炳锋2 朱富万2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针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新旧路面基层与面层拼接方案展开研究,通过设计室内试验对拼接方案进行比选,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基层与面层拼接方案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综合拉拔强度、劈裂强度及破坏形态,推荐新旧基层拼接采用方案C,即混凝土界面剂组分A∶B∶水泥=1∶3∶6,涂刷量采用4~6 kg/m2,涂刷层厚约2.4 mm,该方案拉拔强度为2.40 MPa,劈裂强度为0.63 MPa;通过成型沥青混合料复合试件,采用劈裂试验对新旧沥青面层的拼接材料进行研究,推荐新旧面层拼接方案为水性环氧沥青与矿粉质量比例为1∶1.1,该方案劈裂强度可达1.07 MPa,并且具有良好的抗水损害性能。

GAC-16沥青混合料在赣西干线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386

熊小军1 周崇阳1 纵瑾瑜2,3 王永维2,3 刘林林2,3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依托赣西干线公路路面质量提升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从地区矿料组成入手,提出了GAC配合比设计方法,并与常规的AC-16进行对比。室内试验结果表明:GAC-16残留稳定度为90.1%,劈裂强度比81.4%,动稳定度为10 328次/mm,破坏应变为2 734.5με。由此可知GAC-16沥青混合料在高温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水稳定性和低温性能方面略有改善。其应用效果可为该地区后续工程提供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沥青路面施工智能管控系统在贵合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下载:58 浏览:245

赵勇1 陈宁2,3 樊旺生2,3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逐步从人工向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依托广西贵合高速公路工程,对其采用的沥青路面智能管控系统进行介绍,开展了沥青路面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的全过程智能管控应用,为广西地区沥青路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微表处技术在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运用探究 下载:10 浏览:408

董荣平 《低碳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研究为了解决当前公路沥青路面微裂缝、渗水、集料松散、沥青膜脱落等问题,为了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的工作量采取了一种新型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微表处技术。结果显示,微表处技术在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经济社会效益良好,今后的研究应用潜力巨大。

基于流变学的沥青老化评价指标关系研究 下载:26 浏览:278

王磊 王树杰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文章通过不同老化方式来模拟沥青在实际应用中发生的老化,基于流变学理论,对老化前后的沥青进行常规指标和流变指标试验检测,并探索常规指标与流变指标间关系。结果表明:经过PAV长期老化后沥青相位角出现平稳区,表明后期的老化不是单一的氧化老化;在软化点温度条件下,石油沥青与改性沥青分别处于两种不同的流变状态,SBS改性沥青呈现明显的弹性特质;利用Shapiro-Wilk正态检验发现,在a=0.05置信水平下,不管老化状态如何,石油沥青软化点对应的复数模量呈正态分布,表明软化点是一个等模量温度点;可以利用这种等模量温度规律求取普通道路石油沥青的软化点,相对传统软化点检测方法,其样品制作、采集流程要方便,且误差少,但这种方法的应用还需要大量的沥青样本进一步证明和分析。

路用环氧沥青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下载:75 浏览:13

刘爱华 李豪 丁武洋 刘晨东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利用非等温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方法(FTIR)对路用环氧沥青的固化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升温速率下路用环氧沥青固化反应的DSC曲线,基于热分析动力学的方法,确定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利用非线性回归建立了路用环氧沥青固化反应方程,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验证固化反应方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根据上述反应方程推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路用环氧沥青的固化程度和固化时间,从而为基于环氧沥青的长寿命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及交通开放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路况云图的沥青路面施工均匀性快速无损检测评价技术 下载:26 浏览:506

王惠勇1,2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沥青路面的施工不均匀会导致沥青路面早期损害,从而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沥青路面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激光断面仪、探地雷达快速无损采集沥青路面平均剖面深度、厚度、压实度的点状检测数据,利用点状检测数据绘制路面状况分布云图,评价分析沥青路面施工均匀性。

长大纵坡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下载:42 浏览:476

葛浩 张迪 刘旭东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结合云南省某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对长大纵坡沥青路面车辙病害进行调查与成因分析。依据相关研究成果,选取路面中面层作为该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段抗车辙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对4种不同类型的抗车撤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和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效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高寒地区沥青混凝土心墙冬季施工碾压技术研究 下载:22 浏览:304

陈君清 陈真 赵灵琳 《低碳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针对磨坪水库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填筑施工在高寒地区冬季低温环境条件,为确保沥青混凝土心墙的施工质量,结合相关规范和现场实际情况,从沥青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等方面进行严格有序的控制,并在施工过程中经过反复研究、优化、验证,大大提高了沥青混凝土心墙碾压填筑的施工质量,为类似施工环境条件下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填筑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狭缝式化学气相沉积制备SiC涂层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 下载:64 浏览:455

廖超前1,2 王昊3 齐绍忠1 任兵1 刘桦3 何雨恬3 黄东1,4 张明瑜4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改善SiC涂层试样的均匀性,同时提高制备效率,利用石墨材料为沉积基体,通过狭缝式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涂层,同时分析并研究了SiC涂层的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相比,狭缝式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沉积速率更大,沉积1 h后涂层厚度为17.3μm;狭缝式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的SiC涂层晶粒更细,涂层均致密无缺陷,与基体相容性较好.狭缝式化学气相沉积的SiC涂层在1500℃时下具有较好的氧化防护能力,在静态空气中恒温氧化24 h后,氧化失重仅为4.01 mg/cm2.狭缝式化学气相沉积的SiC涂层表面裂纹的尺寸很小,在氧化过程中更容易被氧化产生的SiO2玻璃态物质封填,而发生自愈合效应,从而使涂层具有良好抗氧化性能.

反应物浓度诱导CVD SiC结构的转变 下载:77 浏览:487

黄东1,2 王昊3 何雨恬3 王秀连3 刘桦3 邓畅光3 林松盛3 张明瑜2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利用低密度的C/C复合材料为沉积基体,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气相生长SiC,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沉积位置和反应物浓度下气相生长SiC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随着反应物气体浓度的降低,多孔C/C复合材料基体上气相生长的SiC的微观结构呈区域性变化,SiC薄膜依次向SiC薄膜和颗粒、SiC短棒、SiC纳米线转变.探讨了不同反应物浓度气氛中过饱和度诱导原子迁移和气相分子吸附的过程,并提出一个SiC的生长模型.

预防路面接缝开裂的沥青抹缝技术应用 下载:73 浏览:486

庞世华 马增峰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针对沥青路面维修过程中新老路面施工缝开裂、雨水渗入路面内部的工程问题,采用以高性能密封胶为主要材料的抹缝施工技术,对铣刨施工槽四周侧立面进行粘结密封。结果表明抹缝技术可以有效预防后期施工缝开裂、雨水下渗问题的产生,实现了事后处治养护向事前预防性养护的转变,对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和提高路面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浅埋管道对沥青面层受力影响试验研究 下载:46 浏览:477

许海亮 任合欢 覃吉宁 陈宇 陈征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城市沥青路面结构中,埋地管道(特别是浅埋管道)部位是路面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根据相关规范和力学指标要求,设计沥青路面结构试验模型,通过应变片采集的应变数据,对比不同荷载作用下无管道埋设与浅埋管道沥青各面层应变值,进而分析浅埋管道对沥青各面层应变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加应变值逐渐增大,在沥青下面层应变值达到最大;标准荷载下,埋地管道与无管道相比,沥青各层的应变值减小;超载与标准荷载相比,超载增大了埋地管道工况下沥青各层的应变值,其中沥青上面层应变增幅明显。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使用 下载:47 浏览:373

宋伟 《中国设备》 2025年4期

摘要:
在道路工程高速发展的当下,沥青混凝土技术逐步诞生与发展,现已成为道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在此技术应用时,需要使用摊铺机等多种机械设备,这可使路面施工作业更加机械化。同时,机械设备的应用可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效率起到有效提升的作用,可实现更加优质的工程建设。因此,在建筑企业应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其可高性能运转,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如期交付工程。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