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STM32的水中汞含量自动检测系统的设计 下载:10 浏览:412

沈海磊1,2 边超1 佟建华1 李洋1 夏善红1 《传感器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水体环境中的汞通过生物富集效应被人体摄入,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现有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无法在现场实现对水中痕量汞含量的自动检测。该文基于汞的预处理方法以及电化学检测方法,设计了基于STM32F407芯片的汞的预处理与电化学检测集成化系统,以实现水中痕量汞的自动检测。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样品预处理模块、三电极电路检测模块、MCU主控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以及电源模块。实验证明,在5~20μg/L浓度范围内,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重复性(RSD=6.9%)和较好的线性度(R2=0.989),为水中痕量汞自动检测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

LDHs的制备方法及在电化学储能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24 浏览:251

王童段 慧宇 陈昌云 《化学研究前沿》 2020年7期

摘要: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由于其组成和形态之间的可调性使其在电化学能量储存和转化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LDHs的合成方法,性质和一些常见的掺杂/复合的LDHs,以及其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尤其在电化学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此外,还对LDHs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作为电化学储能设备电极材料的LDHs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木犀草素在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下载:32 浏览:334

尚永辉 孙家娟 孙晓梅 彭怡婷 古元梓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12期

摘要:
制备了N-丁基吡啶三氟甲磺酸盐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木犀草素在N-丁基吡啶三氟甲磺酸盐([BPy]OTF)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在pH=3.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体系中,木犀草素在0.6221 V和0.4267 V处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电流信号分别是裸电极的2.06倍,5.8倍,表明[BPy]OTF对木犀草素具有一定的催化增敏效果,木犀草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极过程为2质子2电子转移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木犀草素与牛血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金-铂纳米颗粒修饰的碳纳米管构建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CEA检测 下载:42 浏览:434

郑慧雯1 唐典勇2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4期

摘要:
本文将金-铂双金属纳米颗粒(Au-PtNPs)沉积在羧基化的单壁碳纳米管表面作为基底材料,用以固载癌胚抗原抗体(anti-CEA)。利用anti-CEA与癌胚抗原(CEA)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CEA固载于电极表面,用于降低Au-PtNPs对底物对苯二酚的催化作用,以改变电化学响应信号。通过对比CEA作用前后的电化学信号变化强弱可实现CEA的定量检测。研究发现,在最优实验条件下,CEA的浓度与电化学响应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5~80ng·mL-1范围内其检测限为5 pg·mL-1。该免疫传感器不仅展现出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同时能成功用于人体血清样本的分析检测,其结果与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结果相吻合。

三维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研究现状 下载:31 浏览:332

王钊 岳红彦 俞泽民 高鑫 王宝 王婉秋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7期

摘要:
三维石墨烯具有多孔网络结构、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导电性、优异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极材料在检测生物分子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极材料。本文综述了三维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最新的研究进展。

环己烷并卟啉的合成及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研究 下载:36 浏览:378

侯月平1 许炜杰2 王丽萍2 房媛媛2 欧忠平2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7期

摘要:
合成了三种在中位上具有不同取代苯基的环己烷并卟啉:5,10,15,20-四(4-甲苯基)环己烷并卟啉,5,10,15,20-四苯基环己烷并卟啉和5,10,15,20-四(4-氯苯基)环己烷并卟啉。利用核磁共振及质谱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它们在二氯甲烷和吡啶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性质,探讨了卟啉大环周边的取代基和溶剂对化合物的光谱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发现β-位上的环己烷取代基对化合物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具有显著的影响。

掺杂聚丙烯酸增强钌络合物接枝聚丙烯酸交联纳米粒的电化学发光 下载:42 浏览:437

丁海洋 游思佳 何欢欢 魏同洪 宋天梅 谢洪平 《化学研究前沿》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合成了钌络合物接枝的聚丙烯酸(Ru-PAA),以此作为电化学发光(ECL)聚合物。当钌络合物为PAA的16.2%(质量比)时,ECL发光聚合物中钌络合物的接枝量达到了饱和。利用Ru-PAA上残余的多羧基和被掺杂PAA的多羧基,以氮丙啶为羧基交联剂,交联制备了PAA掺杂的ECL纳米粒。在ECL纳米粒内掺杂PAA时,ECL强度会增加,表明非发光的聚电解质PAA能够增强纳米粒内部接枝的ECL组分的电致化学发光。当非发光的PAA掺杂量为1/20时,ECL信号增强了43.2%。同时,制备的纳米粒也表现出了一些良好的性质,包括在长达15天的考察期中粒径和粒径分布的结构稳定性、约20nm的小粒径和良好的水溶性。当然,表面的残余羧基也为生物标记与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电化学刻蚀参数对高阻厚壁宏孔硅阵列表面形貌的影响 下载:50 浏览:415

安欢1 伍建春1 张仲1 王欢1 孙华2 展长勇1 邹宇1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采用光电化学刻蚀方法,在电阻率为4~5 kΩ·cm的n-型[100]单晶硅片上制备了厚壁有序宏孔硅阵列。通过对比有限元法模拟诱导坑周围的电场分布,研究了刻蚀参数(电解液、光照、电压)对阵列表面形貌的影响。在刻蚀成孔的过程中,诱导坑对孔的限制受电场分布和实验条件的共同影响,出现刻蚀偏离的现象。模拟结果显示,诱导坑上的电场强度沿着单晶硅的[100]和[110]晶向的分布。这种分布的结果是,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和刻蚀溶液表面自由能的降低刻蚀由原光刻图形的(110)面向(100)面偏离。提高刻蚀电压可抑制刻蚀偏离,有利于诱导坑快速刻蚀成孔,从而形成规整的厚壁宏孔硅阵列。

MoP纳米粒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下载:67 浏览:448

肖雅丹 靳晓哲 黄昊吴 爱民高 嵩刘佳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金属钼纳米粉体再使其与赤磷发生固相反应,用两步法制备出磷化钼纳米粒子。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表征磷化钼纳米粒子的结构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oP纳米粒子呈球状,粒径为20~50 nm;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的条件下MoP纳米粒子负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746 m Ah/g,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241.9 mAh/g;电流密度为2000 mA/g时放电比容量为99.90 m Ah/g,电流密度恢复到100 mA/g其放电比容量仍然保持247.60 mAh/g。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MoP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可逆性。

褪除液浓度及pH值对电化学法褪除碳化钨-镍涂层工艺的影响 下载:77 浏览:489

康忠明 朱霞高 陈志坤 李福球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对于返修零件的残余涂层及生产中不合格的碳化钨-镍涂层,必须先去除,才能重新喷涂.为有效褪除涂层,又不破坏基体,采用电化学法褪除45号钢表面的碳化钨-镍涂层,通过研究褪除液浓度和pH值对涂层褪除速率及对基体腐蚀情况的影响,确定最优pH值为11~12,褪除液(主要成分酒石酸钾钠和碳酸钠)质量浓度为0.25 kg/L,电流密度为6 A/dm2.采用此电化学工艺可有效褪除钢基体表面的碳化钨-镍涂层,也不会对钢基体造成影响.

聚苯胺包覆酸处理螺旋碳纤维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 下载:74 浏览:477

史泰龙 唐国霞 赵晨曦 黄新林 刘秀昀 孙益欣 朱亚波 《材料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用原位聚合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制备聚苯胺(PANI)包覆螺旋碳纤维(CMCs)复合材料,使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硝酸处理CMCs(表示为H-CMCs)为纤维表面提供含有羧基等含氧官能团。这为苯胺在H-CMCs表面的聚合提供基础,有助于PANI附着在H-CMCs的表面。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测试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PANI包覆H-CMCs,其比电容值明显高于H-CMCs自身,表现出良好的大电容性能。原位聚合法更有益于PANI与H-CMCs的协同作用,使复合体的电容性能提高。

国内外电化学储能产业消防安全标准对比分析 下载:82 浏览:473

李建林1 谭宇良1 周喜超2 王力1 《电力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电化学储能产业日益成熟,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全球范围内装机呈倍数增长态势,尤以我国为最。但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各类安全事故频发。仅韩国就发生了27起储能系统火灾事故,在美国、我国等均有类似的储能设施着火事件,储能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化学储能标准来防范此类事故的频发。通过对比国内外已发布的储能标准,分析了储能标准中针对消防安全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法,对现有国内外标准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可为今后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新形势下电化学储能的商业运用与发展方向的研究 下载:157 浏览:1713

熊竹青 《电力研究》 2023年10期

摘要:
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显著特征,储能的接入给电网的安全和调度运行都带来挑战。“因此,储能的规划、调度与控制技术也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电化学储能商业模式,然后对其商业化应用进行了分析。

MRAB OXA-23基因检测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下载:91 浏览:502

郭宏波1 戴飘飘2 黄华亮1 郭彦伟1 《国际检验医学》 2019年11期

摘要:
目的构建用于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RAB)OXA-23突变基因的新型电化学DNA传感器。方法采用多分枝长针海胆形铂纳米树枝(Pt-LSSUs@PAA)修饰电化学DNA传感器界面,以六氨合钌(RuHex)为信号指示剂,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传感器杂交前后与DNA骨架中带负电的磷酸基团结合的RuHex产生的电化学信号差异。用构建完成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定量检测MRAB OXA-23突变基因。结果构建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Pt-LSSUs@PAA的修饰能显著增大电极的有效面积,加快电极表面的电子传导速率,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构建完成的电化学DNA传感器测定OXA-23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 fmol/L~10 nmol/L,检测限为3.3 fmol/L(信噪比为3),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构建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可灵敏、特异地定量检测MRAB OXA-23基因。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评估 下载:95 浏览:501

沈隽霏 吴文浩 周佳烨 王蓓丽 郭玮 潘柏申 《国际检验医学》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对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性能进行评价并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7例肺癌患者[小细胞肺癌(SCLC)4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79例]、4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60例其他肿瘤患者、2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120名表观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roGRP水平,评价电化学发光法检测ProGRP的精密度、线性、正确度、参考区间以及3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roGRP单项检测及与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联合检测诊断SCLC的性能,比较3种方法检测ProGRP诊断SCLC的效能。结果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高、低水平ProGRP的批内精密度为0.8%和1.2%,批间精密度为0.9%和2.2%。高、低水平定值样本的回收率分别为99.86%和98.32%,线性范围为33.13~4 796.00 pg/mL,20名表观健康者ProGRP水平均在试剂盒提供的参考区间(0~69.2 pg/mL)内。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ELISA的相关性良好,Bland-Altman偏差分析显示3种方法检测结果在低值区域一致性良好,但随着检测结果的增加,偏差逐渐增大。SCLC组ProG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oGRP诊断SCLC的最佳临界值为66.65 pg/mL,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95.3%;ProGRP联合NSE诊断SCLC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6.2%,诊断性能明显优于单项检测(P<0.05),与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ELISA检测ProGRP诊断SCLC的效能无差异(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检测ProGRP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检测要求。ProGRP作为一项辅助诊断SCLC的可靠指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热处理对不同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下载:57 浏览:560

关鹏1 薛娱静2 《材料科学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碳材料优良的导电性能及独特的微观结构,使得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热处理是一种有效改变材料性能的方式,为探寻热处理对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碳材料,活性炭AC,碳纳米管CNTs,乙炔黑AB,分别对其进行900 °C热处理,然后对其进行电化学表征。
电化学和物性测试表明,三种碳材料双电层电容性能大小顺序为AC > CNTs > AB,活性炭有着最佳的电容性能,同时热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三种碳材料的ORR活性,对碳纳米管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电子传导能力顺序CNTs > AB > AC。900 °C热处理后,三种碳材料石墨化程度不明显,表面官能团的数量和种类基本保持稳定。

热处理对不同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559

关鹏1 薛娱静2 《材料科学研究》 2025年2期

摘要:
碳材料优良的导电性能及独特的微观结构,使得广泛应用于电极材料。热处理是一种有效改变材料性能的方式,为探寻热处理对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碳材料,活性炭AC,碳纳米管CNTs,乙炔黑AB,分别对其进行900 °C热处理,然后对其进行电化学表征。
电化学和物性测试表明,三种碳材料双电层电容性能大小顺序为AC > CNTs > AB,活性炭有着最佳的电容性能,同时热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三种碳材料的ORR活性,对碳纳米管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电子传导能力顺序CNTs > AB > AC。900 °C热处理后,三种碳材料石墨化程度不明显,表面官能团的数量和种类基本保持稳定。

一种新型无封装MEMS电化学微传感器系统设计 下载:187 浏览:1866

任振兴 赵悦 莫莉 《传感器研究》 2022年4期

摘要:
MEMS技术现代微传感器制备的关键技术,而三电极微系统是基于MEMS技术制备的常用电化学传感器,其具备制备简单、易批量化、性能稳定的特点。但在实际制备过程存在需要用金丝压焊,同时金丝在用绝缘胶封装时容易断裂且效率低下,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无需金丝压焊和绝缘胶封装的MEMS三电极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嵌入在PCB板上设计凹槽中,并通过导电胶时期上的电极引脚与PCB上的金手指相连,同时通过压紧装置使得传感器能与外部信号处理电路相连,达到无封装效果,并提高传感器的制备效率和降低制备成本。

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286 浏览:2860

常小明 袁文婷 《传感器研究》 2021年6期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和人民关注,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质量,为大众提供食品安全保障。而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凸显出诸多优势,如成本低、精度高、灵敏度高,且无需较长检测时间等,从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实践看,效果较好,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电化学传感器概述出发,具体分析了在农药和抗生素残留量检测、食用色素检测、其他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更好的推进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检测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