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越南议题——基于尼克松政府视角的考察 下载:48 浏览:326

张秀阁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美国在越南困难重重的战事,使得华盛顿冷战整体战略受到极大牵制。尼克松不得不面对现实,以尽快脱离战略与政策困境。尽快"体面地"结束战争成为美国亚洲政策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尼克松政府试图接触中国政府,缓和中美关系,在越南问题上同中国进行利益交换,不仅为了降低东南亚对美国"抵御共产主义"的战略重要性,同时希望通过中美"政治交易",促进河内改变强硬的态度。这种策略完全出于尼克松、基辛格的现实主义考虑:对中国施以威胁利诱,既希望与中国进行短期利益交换,也着眼于中美之间长远的利益接触。然而中国政府坚守原则,保持一贯立场,未能使美国如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反转新闻频出的探析 下载:67 浏览:373

李美玲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已成长为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仅2020年上半年,便有多篇新闻报道发生反转,惨遭"打脸"。不断发生逆转的"新闻剧"逐渐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探析反转新闻频发的原因及危害,对防范反转新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长江口岸市场铜元套利现象研究——基于旧海关资料的分析 下载:69 浏览:291

方前移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20世纪初,钱荒依然严重,推行新政的清廷没有趁机统一铜币发行权,而是要求沿海、沿江省份设厂铸造铜元,以缓解制钱不足。因为余利丰厚,各省竞相滥铸,清廷难以控制。民国时期,地方军政开支增加,滥铸更趋严重。长江各省设有通商口岸,物流便捷,纷纷以邻为壑,从事套利活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铜元价格一路跌落,物价腾涨,民生困苦,加剧社会动荡。

民族地区高校实习带队教师的指导作用分析 下载:63 浏览:404

李华1 闫万理2 夏尔帕提·卡布尔3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从民族地区高校实习带队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监督考核和评价反馈机制等推进措施入手,改善和提升实习带队教师在带队实习过程中思想引导、业务指导、心理疏导和生活辅导等四个方面指导作用的发挥,对于民族地区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等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下载:44 浏览:385

余云霞 刘美辰 张宇晴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于网络媒体、影视作品不断得到传播,其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本文力图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倾向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等问题进行揭示,并积极探讨抵制影视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消极影响的对策。

加强网络虚假新闻管理 打造绿色健康网络新环境 下载:55 浏览:417

高蒨 林兴发 《中国新闻传播》 2019年9期

摘要:
近日,"中国出口塑料大米"事件在微博中引发激烈探讨。本文以框架理论做基础,以该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为内容指导,浅谈国家应当如何加强网络虚假新闻的管理。研究认为造成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首先,互联网新闻信息提供商许可审查制度的欠缺导致虚假新闻的产生。其次,新闻的预先审查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虚假新闻肆意传播。再次,监管部门之间合作不到位,导致对虚假新闻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国家应当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来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保浙会”若干史实考辨 下载:83 浏览:369

杨换宇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4期

摘要:
保浙会是戊戌时期的一个重要学会,是由陈虬等在京参加会试的浙江举子倡议设立,但由于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鋆的弹劾及浙江举子孙灏的攻诘,被迫解散。以往学者普遍认为保浙会为保国会的分会,系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创办。事实上,保浙会的创办一方面是由于江浙地方绅商的鼓动,另一方面与陈虬的维新变法主张密切相关。保浙会名称虽与保国会相似,却并无隶属关系,且与保国会在内容与主张方面有较大差异。进而言之,陈虬等江浙地方士绅的变法维新主张与康、梁一派并不相同。

论陪都重庆城市近代化中的企业与民众矛盾之解决——以北碚富源水电公司为例 下载:74 浏览:465

杜俊华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陪都时期,重庆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建立水电公司并修建了水电站。然而,水电站的修建和运行在有利于绝大多数民众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水灾发生时,以水电公司为一方、沿河的受灾民众为另一方进行了多次博弈,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国民政府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乡绅也参与其中进行协调,最终企业和受灾民众都做出让步,矛盾得到成功化解。

粪厕管理与战后天津改进社会秩序的尝试 下载:96 浏览:495

魏云豹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期

摘要:
粪厕问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因而成为近代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战后天津市政府在厕所整顿和粪秽处理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对改进社会秩序进行了尝试。文明和卫生理念有所进步的市民对战后粪厕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战后粪厕管理工作并未取得预期成果,改进社会秩序的尝试也宣告失败。

现代卫生与国家建设——以山东农村托儿组织为场域的考察(1949—1961) 下载:14 浏览:160

朱丽丽 万笑男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为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国家主导下,山东农村托儿组织广泛地建立起来。此后十几年间,农村托儿组织的主要职责逐渐从"安全育儿"转变为"卫生育儿"。这个转变不仅体现了儿童培育工作的进展,也反映了国家将现代卫生观念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议程的努力。尽管农村托儿组织于1961年在形式上退出历史舞台,但国家所提倡的以注重卫生保健为特点的现代育儿方法,却逐渐改变了农村家庭传统的育儿方式。

上海大学与中共早期干部培养机制 下载:21 浏览:200

李瑊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上海大学创建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培养革命干部的高等学校,虽然只存在了5年的时间,但这所富有活力的学府以趋重社会、知行合一的新方法和新精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共的"干部储蓄部",同时也创造性地对干部教育培养的方式和机制进行了探索。"上海大学育人机制"之所以富有成效,是国民革命的政治和持续发展的新文化运动互动的结果,彰显了一种"活生生的坚忍不拔"的"上海大学精神"。

导师与论敌:论侯外庐眼中郭沫若的双重形象 下载:25 浏览:255

程鹏宇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1930年,郭沫若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32年,侯外庐读到了郭沫若的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逐渐在郭沫若的影响下开始了对中国历史的思考,但也提出了对郭沫若史学的批评意见。1941年,侯外庐写作《中国古典社会史论》、正式从经济学转向史学之时,不仅将郭沫若视为学习的对象,更是将之视为超越的对象。侯外庐一生把郭沫若既当成导师又当成论敌,这种符合辩证法的学术态度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学风,促进了其健康发展。

美国《纽约时报》关于中国钓鱼岛早期报道初探(1969—1979) 下载:32 浏览:8

郭永虎 王梦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首次集中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其报道主题主要涉及:日本觊觎并侵犯中国钓鱼岛主权权益、美国政府的钓鱼岛政策、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人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活动、1978年"钓鱼岛事件"等。早期《纽约时报》涉钓报道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偏见源于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冷战思维。《纽约时报》涉钓舆论立场与美国同时期钓鱼岛政策是相一致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这一特征一直延续至今。

抗战时期中共动员儿童团的依据、实效与经验 下载:41 浏览:212

冯兵 罗情情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奉行片面抗战路线,民众抗战热情有待提高为背景,中共将马克思主义动员理论与抗战实际结合,并以以往政治动员实践经验为基础,创造出动员儿童团的独特方式和技巧。政治动员下的儿童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慰问战士、支援前线等系列活动,显示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少年儿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其行为对全民族抗战起到巨大激励作用。中共政治宣传和思想动员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思想和群众要件,且稳步提高于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壮大了中共组织和军事力量,扩大了其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战后领导人民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政治前景奠定了基础。

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党形象: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形象嬗变——基于国民参政会的观察 下载:57 浏览:260

洪富忠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近代中日之间的国力悬殊决定了国民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治动员才能抵御日本入侵。扩大政治参与是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国民参政会正是其因应抗战局势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的紧密合作使两党政治形象均得到积极提升;其后,由于国民党既无法满足各政治参与力量的愿景,又无法改变自身顽疾,使国民参政会在形塑国民党政治形象过程中的努力大打折扣,而中共在国民参政会提出的一系列诉求逐渐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政治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国民参政会在国共两党形象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次证明了在近代中国,执政者在面临权威与权力双重危机情况下进行变革的困局,也使中共革命胜利的意义更加彰显。

抗战胜利后“行总”及其分署贪腐问题述论 下载:32 浏览:158

王春龙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抗战胜利后,行总及其分署在主持中国善后救济事业的过程中,为防范贪腐问题的出现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大,贪腐问题在行总及其各分署中屡见不鲜,形式包括缺斤少两或克扣工粮、哄抬物价或盗卖物资、挪用或侵吞援助款物、官员任人唯亲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有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的黑暗、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到位、官员缺乏自律、包庇纵容等。贪腐问题呈现地区范围广、涉案官员多、打击不力等方面的特点。社会各界对此深恶痛绝。

钱学森科技观对“科技强区”的启示及意义 下载:54 浏览:417

甄达洋 赵东海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9期

摘要:
钱学森的科学技术观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也有系统科学方法的特征,同时还有其丰富的从事科学技术的实践经验及智慧。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内蒙古"的总目标,如何贯彻落实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的国策,钱学森的科学技术观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从致用到求真:论杨宽古史分期观的演变 下载:41 浏览:204

贾鹏涛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杨宽的古史分期观经历了两次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西周领主封建说变为60年代的战国封建说,80年代后开始反思古史分期。1998年《战国史》彻底抛弃古史分期,提出中国历史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其对历史发展的最终认识。就演变过程来看,是从历史的致用转变到求真。无疑,求真才是史学研究的本义。

“师夷”以“制夷”:鸦片战争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下载:61 浏览:267

赵述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艰难时期,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排斥又相互交织。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抛弃守旧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文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文化选择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文化精神

苏共二十大与美共的反思活动 下载:61 浏览:252

李东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看法,尤其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对美国共产党形成了强烈冲击,既推动了美共对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也加深了美共党内的意见分歧,激化了美共党内的派别斗争,促使美共的反思活动偏离了改变现状、寻求出路的既定轨道,加速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态势。由此可见,在美共的反思活动中,苏共作为外部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反思活动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