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日常经验”的历史及其“还原”诗学——论田中禾小说的历史叙事 下载:51 浏览:356

孙先科1,2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田中禾从笔记小说集《落叶溪》开始,经长篇小说《匪首》《父亲与她们》《十七岁》,到近期的《模糊》,集中书写、勾画了一个类似"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文学地理学形象、一个重新语境化、谱系化了的现代农商社会:牌坊街。作者从边缘视角切入,以小商人及其后代知识分子为主体,以他们的"日常经验"为主要内容,写出了"大时代"当中"小人物"的悲喜歌哭。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乡谊、亲情、母爱的伦理价值构成了"日常经验"的主要内容,田中禾的历史叙事明显具有不同于"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的美学内涵。

张柠《三城记》的城市经验 下载:48 浏览:328

程志军1,2 《文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三城记》以"80后"文艺青年顾明笛在上海、北京、广州的精神历险作为叙述主体,通过讲述其感知世界和认知世界的细节与经验来呈现青年个体的精神诉求。顾明笛游荡于"世界"与"书斋"之间,但内心里却向往"民间",这是在遭遇城市生活中的人和事之后所做出的内心抉择。小说塑造的城市青年的成长之路摆脱了传统成长叙事主题追求的固化与僵硬,进而转向于去拿捏一个诗性与理性都在蜕变中的"新人物"形象,这种处理方式丰富并拓宽了当下的青年书写。

孤独催化下的青年“自悦式消费”体验叙事与成因定向 下载:53 浏览:400

刘凯强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作为近年肇始于青年人群的话语谱系,孤独经济的来临催生出一种与之匹配的新型"自悦"消费模式。其在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孤岛化演变、受众主体与关联产业扩展、个体被动污名到自主脱嵌态度切换等维度特征的影响下,加剧"一人"气息弥散。"自悦式消费"的产生是多元因素介入的结果: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分工细化重新书写人际"团结"纽带、货币"魅力"诱引生活世界殖民化、网络媒介辅助传递经验解绑"身心"互动限制等外部机理;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消费者幕后行动追求"本我"释放、文化认同"麦当劳化"升温和自我休闲额度灵活适配等内部作用。而对"自悦性"的结构化诊断能够有效把握新时代中国消费转型升级的动态方向。

困境与突围——当下内地电影的暴力叙事及其文化嬗变 下载:86 浏览:398

张登峰 《当代艺术》 2019年12期

摘要:
暴力在江湖社会中、在"义气论"的观念支配下曾被作为解决个体争端的合理方式。伴随社会的文明转型、法治体制的建立,江湖社会这一底层空间渐趋消逝,暴力也作为前现代的文化加以清理。然而,当法治试图使自身成为当下社会裁决正义的唯一尺度时,其公正、公平、公信却遭遇信任滑坡,暴力由此再度成为"弱者的武器"。事实上他们的暴力举措却是无效的,这是由"主观暴力"在"体系性暴力"压迫之下的孱弱无力内在决定的。对暴力的书写因而整体勾连起个体与社会、正义与非正义、困境与突围等多重维度,成为矛盾丛生的社会重要的文化表征。

从香港电影到华语大片:非洲叙事的成规与流变 下载:32 浏览:385

霍胜侠 《当代艺术》 2019年8期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到最近的《战狼Ⅱ》《红海行动》等华语大片,华语电影中的非洲叙事既形成一定成规,也发生若干流变。在叙事母题方面,非洲叙事从"夺宝"转向"反夺宝",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性特色的叙事模式,建构了中非之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叙事空间方面,非洲叙事以奇观化的空间再现为特征,且经历了从侧重自然人文景观到聚焦社会政治图景的变化,可惜未能越出好莱坞既有的视觉奇观策略和非洲想象范式。夺宝叙事与奇观叙事之间的抵牾,反映了华语影片非洲想象的撕裂。而意欲解决此问题并讲出代表中国主体、有中国特色的非洲故事,路径之一是重新回溯历史的叙事资源,发掘其中另类而富于新意的叙事实践。

民族志的三重叙事与实践反思 下载:45 浏览:374

李银兵 曹以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叙事不仅是人们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特定方式。其主要关注表述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中的交融性,因而能使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作为"写文化"的民族志,随着其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源泉的变更,其对叙述中的事实的认定和理解也随之出现差异。这不仅导致民族志书写中三种不同叙事主题和方法的产生与流变,也为人类学者以序列的方式反省经验并赋予其意义,把握和理解人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类学和民族志基础。同时,在叙事实践的背后,一种以反身性、科学性、关系性及生活性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志叙事范式也呼之欲出。

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叙事缺陷与文学症候——以《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为例 下载:46 浏览:353

张艳庭 《文学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作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广受好评之余,它也集中呈现了诸多代言式底层文学写作的问题。从其上帝般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独白型的叙述结构,新闻化的片断堆砌,以偶然推导必然的因果逻辑,仓促的叙事闭合等叙事特征方面考察,可以看到《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过于注重社会关怀的表达,却缺乏足够的个体关怀,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进而削弱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 下载:62 浏览:356

甘锋 李坤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随着数字叙事时代的到来,研究者试图摆脱传统叙事理论的束缚,从核心概念与阐释框架两方面入手创生新的理论范式。早期数字叙事理论倾向于从已有的叙事理论传统中寻求灵感,"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普罗普主义"便是其中的代表;随着网络交流活动交互性的增强,非洲的口语叙事传统开始受到重视,研究者试图从传授过程、交互性及作品形态等方面在数字叙事与口语叙事之间建立连接;而电子游戏兴起之后,面对游戏学的挑战,数字叙事理论试图革新"叙事"概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叙事实践。

“叙事文学”:作为一种方法 下载:57 浏览:384

郭冰茹 《文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近些年逐渐显现的文体融合的创作趋势,促使研究界将"叙事文学"视为认识文学的一种"知识类型"。"叙事文学"的提出打破了文学原有的文体边界,有助于创新文学研究的维度,并有效克服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知识危机,从而以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进入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

身份·人伦·集体: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的伦理记忆 下载:58 浏览:329

郭增强 杨柏岭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在电影伦理学的语境下,以符号叙事为方法,诠释新世纪华语家庭题材电影,梳理出伦理记忆的文化意涵。在代际叙事的聚合与组合关系中,父辈以漂泊体验体悟着身份焦虑的记忆;子辈以情感形式确证着身份认同的记忆。在家庭结构的能指和所指的叙事维度中,家宅作为伦理感知的记忆之场,婚姻出入于伦理宿命的围城,伦理观念被社会建构。在家庭场域的外延与内涵的功能叙事中,家庭与社会的互文性,融合着导演的创作记忆,影像作品储存着社会凝聚性结构的时代记忆。

贾平凹与中国叙事传统 下载:58 浏览:443

李震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在中国叙事传统日渐式微的当代小说中,贾平凹对中国叙事传统的切入和赓续,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贾平凹在40多年的写作中,逐步融通了中国叙事的几大主流传统:从汉语汉字中找到了中国叙事的象征思维根基,并由此切入了诗骚传统;从佛道哲学中进入了中国叙事的静观美学和空间建构传统;从笔记、志怪中承续了将日常生活趣味化、传奇化的文人小说叙事传统;从明清小说和民间方言中习得了使用活态口语的白话小说叙事传统。在近十几年的写作中,贾平凹自觉将各种叙事传统汇流到了作为中国叙事主流的史志传统之中,书写出一系列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

“关系”叙事学与社会总体性的重建——八九十年代文学转型视域中的刘震云小说 下载:58 浏览:453

徐勇 《文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刘震云的小说,虽然可以分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但有其一以贯之的线索。某种程度上,"关系"一词,以及作者对这一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构成了他的小说的内在关联性。他从关系的角度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这使他的小说与以下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总体性坍塌后,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有无建立的可能?如何建立?通过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有无重建社会总体性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震云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具有整体意识并自有其宏阔构想的作家之一。

“故事—世界”与小说的时空体——论麦家《人生海海》的叙事及其他 下载:55 浏览:441

林培源 《文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作为一名有着深刻自省意识和宏大野心的小说家,麦家显然不满足"谍战""特情""新智力小说"等类型文学的标签。新作《人生海海》便是体现这一自省意识和宏大野心的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中,麦家经历了"自我典型化"的蜕变,从依附于当代中国的"少数文学"(谍战、特情、反特)谱系中突围,一跃进入由乡土叙事、家族史诗等为主要构成特征的"多数文学"之中。不论就故事题材、叙述形式还是写作意图,这部作品都与其前作判然有别,是一次成功的自我颠覆与超越。本文将《人生海海》置于文学史中作文本细读,揭示这部小说所承载的叙事美学。

“斗争”与“劳动”:土改叙事中的“翻心”难题 下载:59 浏览:447

路杨 《文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翻心"作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土改运动中的工作重心与创作主题,触及的是经济"翻身"背后的政治"翻身"与农民革命主体性的问题。以边区群众文艺运动作为经验基础与组织形式,土改文艺工作构建出了一种有机的教化关系与"诉苦—翻身—斗争"想象,但也暗含了某种"去主体"的危机。丁玲、赵树理的写作直面运动中的激进化问题,写出了"变天思想"与小农经济下的利益观念和实际理性的难以翻新。这揭示出"斗争"或"革命"其实是与"劳动"或"生产"相对立的实践方式,存在价值与伦理层面的根本差别,涉及脱离了土地和劳动的翻身者如何建立主体性的问题。对此,赵树理和欧阳山的小说虚构了一种以不脱离土地和劳动为依托、能够对政党实践保持独立判断的农民主体形象。这些写作在土改政策、工作经验与现实结构之间的互文与重构,不仅折射出革命理念受到的现实制约与革命史的复杂光谱,且能从中拣取与构建出具有生产性的价值形态与现实策略,也显示出文艺可能为革命提供的现实感与主体感所在。

感觉真实、叙事性与体感:数码特效时代的“现实主义”影像 下载:32 浏览:452

陈涛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虚拟特效、三维特效、合成特效、修复特效等数码特效技术,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视觉奇观。数码特效能够为"现实主义"的影像贡献新的力量和美学维度,传统的"照相写实主义"已经不足以探讨数码影像与现实的关系,而应以"感觉现实主义"来界定和思考。数码特效在突显电影"奇观化"特征的同时,拓展了电影叙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尤其强化了集群式的空间叙事。数码影像不仅重视视觉快感,更强调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尤其是身体触觉和体感的营造。以上三点,表现出数码特效时代"现实主义"影像的美学特征。

《牡丹亭》的空间叙事及其文本建构意义 下载:65 浏览:357

刁生虎 白昊旭 《当代艺术》 2020年7期

摘要:
《牡丹亭》戏曲文本具有明显的叙事空间化倾向,其空间呈现丰富多样,包括涵盖闺阁、花园、社会的现实空间与涵盖梦境、冥界、心理的超现实空间两大类别。其借助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实现空间转换,推动叙事进程。其空间呈现与转换不仅使《牡丹亭》故事情节紧张跳跃、人物性格丰满厚重、作品主题升华突出,而且以直接与间接两种建构方式为明清戏曲、小说创作树立了空间叙事的典范,因而具有突出的文本建构意义。

从《江湖儿女》看贾樟柯电影空间美学系统建构 下载:36 浏览:409

孙力珍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对空间的探索与建构是贾樟柯电影中的重要命题。从早期"故乡三部曲"透视时代转型、凝视现实之痛,形成"故乡"这一空间概念开始,到《世界》《天注定》《三峡好人》等,导演通过不断地出走故乡来延伸自己的电影空间。在这一"出走"模式中,相同影视元素的重复出现,勾连起一个初具形态的空间体系。在新作《江湖儿女》里,贾樟柯再次以绵长的历史纵深呈现时空遽变中微妙的情感体验,在"出走"与"回归"的二律悖反中,逐步完善其电影空间系统。本文以贾樟柯电影文本的互文性、影像叙事策略的A/B面,阐释贾樟柯电影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系统。

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的新文学史叙事策略及话语权之争 下载:79 浏览:477

张军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胡适1922年撰写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按照进化论文学史观讨论新旧文学兴废、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的嬗替,论证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他与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得到凸显。1930年,郭沫若《文学革命之回顾》以阶级论重新审视文学革命,批评了胡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中的诸多漏洞,革命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得以高扬。1932年,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循环论阐释中国新文学运动,分别对胡适白话文学观和革命文学进行了批判,言志派文学得以倡导。

新世纪长篇小说空间叙事的旧制与新途 下载:83 浏览:482

沈杏培 《文学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空间在中西传统小说中常被当做故事背景或点缀性环境,大多数时候服膺于时间叙事和特定的主题诉求,空间很少能够获得一种主体性价值。20世纪40年代以来,空间在西方开始受到重视,并形成了西方现代小说中注重空间结构的现代叙事传统。新世纪本土长篇小说在空间叙事上,呈现出局部空间典型生动而整体空间固化和陈旧的现状。家宅迷失、河岸隔绝、人神殊界、城市折叠、科幻空间等一批颇有新意的空间设置,有效拓展了新世纪长篇小说的空间美学,《三体》《众生》等小说预示着长篇小说在空间叙事上的某种可能和新途。而如何化用现代作家形成的空间传统和叙事旧制,借鉴西方现代叙事,走出传统现实主义视野下"茶杯里的风暴"的狭隘空间格局,成为摆在新世纪作家面前的重要命题。

汉唐时期胡、汉文化融合叙事模式管窥 下载:62 浏览:394

龙成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期

摘要:
汉唐时期胡、汉民族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系列的模式化叙事。汉人掌握着"话语权",展开对外族的"文化想象",这在唐代蕃将身上有直接的体现。胡姓家族面对汉人以文化决定族属的观念,一方面通过"夸耀"自身的汉文化造诣来消解"文化焦虑",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族际话语"实现对"话语权"的掌握,这在一些深于汉化的胡姓文人家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胡、汉之间双向的文化互动及叙事模式的演变,在契苾何力"诵古诗"这一故事的生成、演变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清晰,展现了胡、汉文化融合的具体过程,打破了以往简单的"汉化""胡化"的历史叙述模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