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地表硬化的植物学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下载:64 浏览:495

王美娇1 周丽2 周青1 王丽红1 《中国土壤》 2019年4期

摘要:
全球地表硬化现象日益增强,严重影响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发育,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子。通过综述近年国内外在地表硬化植物学效应及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研究可开展的工作:(1)深入探究地表硬化影响植物生长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如地表硬化作用的关键蛋白和基因等,继而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强化蛋白功能,提高植物对地表硬化的抗性。(2)筛选适应地表硬化的植物。(3)深入研究植物对地表硬化的适应性机理,采用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培育植物新品种,适应地表硬化。上述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降低地表硬化对城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克服地表硬化的阻碍而全力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模糊-层次法探讨临河承压水深基坑稳定与降水运营风险 下载:86 浏览:512

陶俊1 李飞2 张飞2 陈湘贇2 李戬2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摘要:
针对某临河承压水深基坑工程,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专家对该工程稳定性与施工降水运营方面各风险源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各风险源因子的权重。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隶属度函数,进而对临河承压水深基坑稳定与降水运营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可以使各层次风险源的权重和等级评价更加偏于精确。另外,与减压降水有关的风险源因子的权重较大,需要格外引起重视。研究成果可为许多临河而建的深基坑工程中相应风险源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不同工艺下软土地基处理的静力触探结果分析 下载:86 浏览:513

邝晓婷 韦未 张伟锋 郭泽锋 陈盛原 《中国土木工程》 2020年4期

摘要:
对"先堆载预压后桩处理"及"先桩后堆载固结处理"两者工艺条件下的软土地基效果差异进行研究,利用水泥搅拌桩联合堆载预压排水不同方式处理并通过土层静力触探结果可得,经过处理后软基承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先堆后桩的施工工艺对软土地基浅层土体作用效果较明显,先桩后堆的施工工艺对深层土体作用效果较明显;先堆后桩的施工工期较长,对于软土地基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工程中,可以优先考虑采用先桩后堆的施工工艺,以降低工程成本。

坝上地区风电机组基础问题研究及防治措施 下载:71 浏览:422

蒋理论1 方占正1 吕伟荣2 《中国电力技术》 2019年8期

摘要:
从坝上问题风机基础检测开始,研究了基础环式风机基础常见的风致疲劳损伤及对应的检测方法,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风电场应加强持续性定期基础环水平度检测,以实现风电基础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为风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保证。

基于深度学习和迁移学习的领域自适应中文分词 下载:30 浏览:423

成于思1 施云涛2 《中文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为了提高专业领域中文分词性能,以及弥补专业领域大规模标注语料难以获取的不足,该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以及迁移学习的领域自适应分词方法。首先,构建包含词典特征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双向长短期记忆条件随机场(BI-LSTM-CRF)分词模型,在通用领域分词语料上训练得到模型参数;接着,以建设工程法律领域文本作为小规模分词训练语料,对通用领域语料的BI-LSTM-CRF分词模型进行参数微调,同时在模型的词典特征中加入领域词典。实验结果表明,迁移学习减少领域分词模型的迭代次数,同时,与通用领域的BI-LSTM-CRF模型相比,该文提出的分词方法在工程法律领域的分词结果F1值提高了7.02%,与预测时加入领域词典的BI-LSTM-CRF模型相比,分词结果的F1值提高了4.22%。该文提出的分词模型可以减少分词的领域训练语料的标注,同时实现分词模型跨领域的迁移。

基于MIDAS的塔式仿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 下载:50 浏览:480

张思卿1 王立军2 付素娟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唐山市某塔式仿古建筑分别建立非隔震和隔震模型,首先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对各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得出对应的自振周期、阵型质量参与系数等参数.随后对各模型做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结构耗能分布情况及薄弱位置.

混凝土桥更换支座施工中结构受力状态分析 下载:8 浏览:136

陈叶1 李烨明2 王博1 李义强3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既有铁路随着年运量及桥梁结构服役年限的不断提高,桥梁病害日益显露,为防止支座病害对桥梁耐久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需对病害支座进行更换或维修。建立梁体、千斤顶和垫石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对群顶等力顶升施工法顶升后梁底混凝土及支撑垫石的局部应力进行了数值分析,考虑了千斤顶上下钢垫板厚度及尺寸不同时的工况。结果表明在确保多个千斤顶顶升力相等时,局部顶升后梁体混凝土的局部最大拉应力为1.65 MPa、最大压应力为4.26 MPa,混凝土垫石的局部最大拉应力为1.11 MPa、压应力为4.14 MPa,均满足C50混凝土的设计规范要求,保证了支座更换时梁体结构的安全性,为其他桥梁支座更换顶升施工及结构主体的力学状态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激振频率对矩形沟槽隔振效果的影响研究 下载:69 浏览:507

刘晶磊1,2,3 李凯1,2,3 张国朋1,2,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频率条件下矩形沟槽对沟槽附近区域隔振效果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测试矩形沟槽附近区域的加速度幅值,以振幅降低比为隔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并绘制了振幅降低比的二维平面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矩形沟槽时,在沟槽前后的振动强度会产生变化,沟前区域的振动强度显著增大,而沟后区域的振动强度明显降低;与低频振动相比,矩形沟槽对于高频振动的隔振效果更加显著;在沟后区域,矩形沟槽对于近距离区域的隔振效果较好,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隔振效果越来越差。

震灾区大跨桥梁减震技术数值分析研究 下载:74 浏览:466

贾渊 白航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在我国地震频发区,桥梁抗震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为了研究震灾区桥梁减震技术中板式橡胶支座与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工作性能及优劣,以大跨度桥梁橡胶支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两种不同的橡胶支座模式,以结构自振频率和地震结构相应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不同振型条件下,板式橡胶支座自振频率都要小于高阻尼橡胶支座;(2)支座水平反力方面,板式橡胶支座纵桥向支座反力要小于高阻力橡胶支座反力;(3)梁位移方面,板式橡胶支座梁位移要高于高阻尼橡胶支座;(4)支座位移方面(剪切变形):板式橡胶支座位移要高于高阻尼橡胶支座。

大跨高铁梁拱组合桥轨底标高精调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6 浏览:144

徐汉斌1 李杰1 高清炎2 贺峥1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为明确吊杆张拉、存梁时间、二期铺装等施工因素对高铁桥梁轨底线形产生的影响,以全长309.6 m某预应力连续梁拱组合高铁桥梁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全桥模型,对各不同施工因素影响下成桥轨底线形进行研究,并针对主梁实测线形提出轨底精调后续施工建议。结果表明:吊杆张拉对成桥轨底线形影响最大,存梁6个月后徐变效应对后期主梁线形影响很小,轨道板浇筑厚度与轨底标高呈线性变化;针对该桥主梁实际施工完成2.5个月后轨底实测高程偏差,建议采用吊杆一次张拉,且调整轨道板铺筑厚度以确保成桥轨底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掺RAP和铁尾矿的水泥稳定碎石击实试验研究 下载:81 浏览:514

张立群 周辉 张学峰 杨欢欢 林起飞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研究掺RAP和铁尾矿的水泥稳定碎石的击实特性,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对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并进行击实试验,研究水泥掺量、RAP掺量、铁尾矿掺量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和铁尾矿掺量的增加,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是升高的,随着RAP掺量的增加,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是降低的。各因素掺量对最优含水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依为水泥掺量、RAP掺量、铁尾矿掺量,各因素掺量对最大干密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依为RAP掺量、铁尾矿掺量、水泥掺量。建立了最优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拟合度较高。

地铁盾构隧道抗弯刚度有效率的模型试验研究 下载:10 浏览:148

杨茜1 罗玉屏2 张振波1 王泽洋1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盾构管片拼装过程需要设置环向与纵向螺栓,螺栓接头会对管片整体刚度产生影响。以城市地铁单线单洞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开展2环管片横向、21环管片纵向加载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均质管片与错缝拼装管片,得到了盾构隧道横向和纵向刚度有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隧道各位置的变形与荷载基本呈线性变化;横向抗弯刚度有效率为0.76,纵向抗弯刚度有效率为0.20~0.35。

喷射玻璃纤维聚合物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研究 下载:85 浏览:467

刘宁 翁维素 马晨阳 孙潇涵 郭洪礼 潘宏宾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4根喷射玻璃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试验,对加固梁的抗弯挠度进行了研究。理论上一共分析了9根加固梁的跨中挠度,进一步加深了试验所得到喷射GFRP对简支梁跨中挠度影响的结论。最终通过试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对喷射玻璃纤聚合物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跨中挠度进行了研究。

某单箱双室道岔连续梁偏载效应研究 下载:13 浏览:166

陈留剑 李运生 张彦玲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在道岔连续梁设计中,一般采用土木工程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类似的软件有Midas Civil、BSAS和桥梁博士等)进行计算分析,而这类软件的梁单元模型需要利用偏载系数来考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偏载效应。利用Midas FEA软件建立单箱双室道岔连续梁的全梁实体单元模型,在偏心ZK荷载作用下,获取准确的偏载系数,用以指导设计。通过分析认为:在挠度验算和支座吨位选取时,需要考虑活载的偏载效应;在实际设计中,如果之前没有可以借鉴的类似桥梁设计例子,建议采用板壳或实体单元模型获取准确的偏载系数。

微生物矿化沉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46

徐培蓁1 陈发滨1 李泉荃1 任艺楠1 吴春然2 朱亚光1,2 《新材料》 2020年12期

摘要:
骨料-水泥浆体的界面过渡区疏松多孔是导致再生骨料与天然骨料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试验研究微生物矿化沉积技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使用水泥净浆包裹不同菌种和不同方式处理的再生骨料,养护后破碎获得骨料-水泥界面过渡区,通过SEM观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变化,利用纳米压痕试验测量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并结合再生砂浆块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微生物矿化沉积对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再生骨料经假坚强芽孢杆菌和嗜碱芽孢杆菌处理后所制备的再生砂浆块的抗压、抗折强度及再生骨料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均有明显提升,两菌种矿化生成碳酸钙的能力不同造成了性能提升效果的差异。

浅埋管道对沥青面层受力影响试验研究 下载:34 浏览:412

许海亮 任合欢 覃吉宁 陈宇 陈征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城市沥青路面结构中,埋地管道(特别是浅埋管道)部位是路面结构受力的薄弱环节。根据相关规范和力学指标要求,设计沥青路面结构试验模型,通过应变片采集的应变数据,对比不同荷载作用下无管道埋设与浅埋管道沥青各面层应变值,进而分析浅埋管道对沥青各面层应变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路面结构深度的增加应变值逐渐增大,在沥青下面层应变值达到最大;标准荷载下,埋地管道与无管道相比,沥青各层的应变值减小;超载与标准荷载相比,超载增大了埋地管道工况下沥青各层的应变值,其中沥青上面层应变增幅明显。

粉煤灰对污泥焚烧灰活性影响的研究 下载:95 浏览:485

翁维素1,2 潘宏宾1,2 陈海洋1 陈晓丹3 于枫珍1 丁兵兵4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为了使城市污泥达到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以城市污泥和粉煤灰为原料,按粉煤灰的质量分别占样品总质量的0%、10%、20%、30%和40%进行混合、搅拌.自然风干之后,将其放在800℃下进行烧结,并对其快速冷却后的试样的物相、胶砂试块强度和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经过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的碾磨中没有粉煤灰的污泥焚烧灰不具有高活性.然而,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污泥焚烧灰的活性呈现先增加然后减少的趋势,并且可以确定粉煤灰的掺量为20%时,污泥焚烧灰的活性达到最佳,即其力学性能最优.

土凝岩改良盐渍土干湿循环试验研究 下载:81 浏览:460

刘晶磊 李凯 薛晓峰 温孟瑶 《交叉科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盐渍土是广泛存在于我西北地区的一种工程性质较差的路基填土,通过采用土凝岩进行盐渍土的改良研究,通过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掺量的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整体呈减小的趋势,经过四次干湿循环后强度趋于稳定,衰减幅度为29%左右,在干湿循环条件下,土凝岩改良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含盐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随土凝岩的掺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含盐量和土凝岩掺量分别增加到3.9%和12%左右强度基本趋于稳定.

不同纤维素醚含量对3D打印混凝土强度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载:37 浏览:501

赵文斌1 林思远2 邵明刚2 李佳盛2 李睿2 安蕊梅1 《工程与技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主要研究不同纤维素醚含量对3D打印混凝土的层间抗拉强度、纵向劈裂抗拉和纵向抗压强度的影响。浇筑不同纤维素醚含量的6组试件,养护龄期分别为43 h和56 h时,对试件进行纵向劈裂、层间劈裂和纵向受压试验;对每个劈裂试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获得劈裂抗拉强度的计算系数,推求每组试件的强度。结果显示,纤维素醚含量小于0.5%时,随着纤维素醚含量的增加,层间劈裂和纵向劈裂抗拉强度均有提高,纵向抗压强度减小。为了提高3D打印混凝土层间粘结强度,同时保证纵向抗压强度,建议纤维素醚含量在0.1%~0.2%之间。

降粘性聚羧酸减水剂的设计合成及在低水胶比水泥-硅灰体系中的作用 下载:78 浏览:468

白静静1 王敏1 史才军1 沙胜男1 向顺成2 周贝贝1 马一菡1 《新材料》 2020年11期

摘要:
现有聚羧酸减水剂不能满足低水胶比、硅灰掺量高的胶凝材料体系的流动性及粘度调节需求。本研究采用分子设计的方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丙烯酸(AA)、马来酸酐(MAH)、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烷磺酸(AMPS)、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烯丙醇聚氧乙烯醚(APEG)为单体,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分子量小、主链含硅羟基、羧基密度高的降粘性聚羧酸减水剂(S-PCEs)。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S-PCE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其与市售聚羧酸基减水剂(C-PCEs)的表面张力、Zeta电位、吸附行为等理化性质差异及对低水胶比水泥-硅灰浆体流动性、流变及触变性能的影响差异。最后,探究了S-PCEs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S-PCEs在低水胶比水泥-硅灰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当其折固掺量为2%时,低水胶比(w/b=0. 18)水泥-硅灰浆体的初始流动度及60 min时的流动度较掺C-PCEs的浆体分别提高了22. 37%和20. 83%,且随着水胶比的降低或硅灰掺量的提高,S-PCEs对胶凝材料的分散优势更加明显。相比于C-PCEs,S-PCEs的掺入使低水胶比水泥-硅灰体系的屈服应力下降7. 95%,等效塑性粘度降低61. 31%,触变环的面积减少52. 98%。一方面,S-PCEs在低水胶比水泥-硅灰体系中有更大的吸附量,单位面积的胶凝材料组分表面吸附的分子个数更多,因此对絮凝结构的分散效果更好;另一方面,加入S-PCEs后液相表面张力显著降低,胶凝材料颗粒表面的结合水含量减少。因此,掺S-PCEs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的自由水,S-PCEs使低水胶比水泥-硅灰浆体的流动性提高,粘度降低。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