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地下水中苯系物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下载:51 浏览:379

王志刚1 张雷2 陈琦楠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苯系物(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BTEX高溶解,高挥发,高毒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地下水污染关注的特点。强调了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来源及相关性质,总结了治理苯系物的历史应用技术,介绍了新兴修复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地下水中苯系物的处理提供借鉴。

施甸县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 下载:60 浏览:470

颜靖芳 张翊 付保红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根据云南省施甸县土地利用综合情况,共选取该区域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3方面13个相关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施甸县进行土地利用综合评价,再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划分,并结合施甸县的地理特征,将施甸县划分为了中部山区半山区土地利用综合区、西南部山坝结合土地利用综合区、西北部山坝结合土地利用综合区、南部山坝结合土地利用综合区、东南部高寒山区5个土地利用综合区。同时,运用ArcGIS技术绘制施甸县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图。分析施甸县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情况,区域特点明显,差异较大。应在不同区域内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根据区域实际,融合"多规合一"理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其空间布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等。

德国灵活性沼气生产技术及其对中国生物质能利用的启示 下载:56 浏览:414

刘轶鋆1,2 黄涛1 彭道平1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灵活性沼气生产技术是德国近年来提出的用以实现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按需供能的新方法。综述了灵活性沼气生产提出的背景,以及具体的实现技术,并对灵活产沼气涉及的核心环节——厌氧发酵反应的过程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基于此,提出了灵活性沼气生产技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对中国生物质能利用方面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生物质能的普及提供借鉴。

地下水中苯系物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下载:58 浏览:409

王志刚1 张雷2 陈琦楠2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苯系物(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之一。BTEX高溶解,高挥发,高毒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地下水污染关注的特点。强调了地下水中苯系物的来源及相关性质,总结了治理苯系物的历史应用技术,介绍了新兴修复技术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地下水中苯系物的处理提供借鉴。

贵州烂泥沟金矿三维定量预测 下载:58 浏览:499

张权平1 陈建平1 陈雪薇1 李国超2 刘畅2 朱静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贵州烂泥沟金矿是中国黔桂滇"金三角"区内已知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资源储量大(大于126.25 t),达到超大型规模,大地位置处在扬子准地台西南缘右江盆地北侧,由赖子山背斜、板昌逆冲断层与册亨构造带所组成的三角形构造变形区的北部顶点。本次研究系统剖析烂泥沟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因类型,建立找矿地质模型,并依据资料基础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而在模型上开展成矿地质异常信息定量提取与三维空间重构,建立找矿预测模型,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通过三维证据权与找矿信息量相结合的综合圈定办法减少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共圈定找矿靶区5处,其中A类靶区2处, B类靶区3处,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查提供了参考。

激发极化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在西藏斯弄多矿区找矿中的应用 下载:67 浏览:451

杨宗耀1 张崇海2 张乐骏3 郎兴海2 赵晓彦1 严成明4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斯弄多铅锌矿床位于西藏日喀则南木林盆地,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该时期目前已发现如斯弄多、纳如松多、査孜、轧轧龙等大量铅锌矿床,这些矿床具有相似的赋矿围岩和矿石类型,但均存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开展极少,围岩和矿石物性不明等问题。为了查明这些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物理找矿方法的适用性,本文以斯弄多铅锌矿床为例,采用激电中梯测量、激电测深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以2.5%为矿区视极化率异常下限,并以此为依据在矿区圈定出主矿体北部受后期断层破坏后的位置,异常强度高,极大可能为矿体引起,并通过实施验证钻孔发现了矿体。由于矿石和赋矿围岩物性差异较大,电法在产于林子宗群火山岩中的脉型、隐爆角砾岩型铅锌矿找矿工作中适用性强,可推广至整个冈底斯林子宗群火山岩带中应用。

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龟裂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 下载:72 浏览:499

张鹏琼1,2 陈留勤1,2 郭福生1,2 潘志新3 刘鑫2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1期

摘要:
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的龟裂地貌主要产于晚白垩世河口组红色砂岩中,造型奇特、多样,形成许多象形景观,如龟寿石、松果石、鳄鱼石、仙人犁田等,引人注目。但是,对这些龟裂地貌的微观研究不足,导致对其成因的解释比较模糊。本次在野外用罗盘测量裂隙走向,同时采集砂岩样品进行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观察,分析龟裂地貌形成的原因。野外观察发现,龟裂地貌主要发育在颗粒相对均匀的厚层细粒砂岩中,可产在砂岩层面或其它暴露面上,向下延伸一般不超过15 cm。在偏光显微镜下,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填隙物中含有方解石胶结物。在扫描电镜下,颗粒胶结疏松,颗粒表面的溶蚀小孔和裂隙比较常见。结合国内外类似研究,本文认为岩性是龟裂地貌发育的基本要素,裂隙走向的玫瑰花图显示,断裂构造控制了一部分龟裂的形成,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硅、铁、锰氧化物沉淀而在砂岩表层形成薄层结壳,后由于应力拉张使结壳破裂,形成细小的裂隙,流水沿着裂隙侵蚀使其扩大,最终形成龟裂地貌。最后,提出龟裂地貌的四个阶段演化模式。

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在低煤阶煤层气区块优选中的应用——以澳大利亚东部A区块为例 下载:60 浏览:429

淮银超1,2 陈西西3 邹威3 谭玉涵4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相比于中高阶煤层气,低煤阶煤层气具有煤岩煤化作用低、含气量低、灰分含量高以及储层物性好等特点,针对于低煤阶煤层气区块的优选研究对于降低开发成本、促进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低煤阶煤层气区块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思路,结合区块低煤阶煤层气特征,优选累计厚度、含气量、灰分含量、可采储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临界解吸比和原始地层压力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低煤阶煤层气的开发效果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与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低煤阶煤层气开发效果评价参数。以稳定期日均产气量3万m3、0.6万m3作为衡量标准,确定研究区的开发效果评价参数门限值为0.507和0.317,进行研究区开发有利区划分,实现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的低煤阶煤层气区块开发有利区优选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高中低产区内的已开发井的单井产气量与优选结果高度吻合,表明多层次模糊评价对于低煤阶煤层气有利区块优选具有很好指导意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大盈江流域径流的影响 下载:68 浏览:464

窦小东 1易琦2 黄玮3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为揭示大盈江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通过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流域内径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SWAT模型在大盈江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率定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68、066,验证期的模型参数R2、Ens分别达到0.69、0.67;(2)大盈江流域月均径流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把农业用地变成林地或者草地,径流量均会减少,把林地变成草地径流量则会增加,农、林、草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产流由强到弱依次为农业用地、草地、林地。(3)2006~2015年,大盈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农业用地和林地转化为草地,这种转变导致流域的月均径流量略有增加,增加的径流量主要是由林地转化为草地所致,且林地转化为草地引起的径流增加量强于农业用地转化为草地引起的径流减少量。

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 下载:72 浏览:468

邱玥 付保红 梅状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为科学地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趋势,以玉溪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在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中心城区集约利用度呈现出由城市中心逐渐向外递减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集聚效应;从全域空间分析看,各功能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居住功能区相关性最强,其他功能区最弱;从局部空间的角度来看,集约度的分布既存在空间聚集性又存在空间异质性。

青藏高原季风对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影响 下载:69 浏览:22

荀学义1 胡泽勇3 崔桂凤4 张和平5 胡英华2 杨保成6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季风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相关关系显著;高原强弱季风年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垂直环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好坏与降水量多寡配合得较好,即强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降水,而弱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偏差,对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 下载:53 浏览:411

方卉 赵剑斐 彭道平 黄涛 吴士博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将秸秆与其他有机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可以有效缓解单一原料带来的营养不足、系统不稳定、发酵效率低等问题。综述秸秆与餐厨垃圾、粪便以及污水污泥混合厌氧发酵研究进展,分析了厌氧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预处理方式、碳氮比、pH和微量元素。最后提出了还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两类El Ni?o型对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热带气旋生成的可能影响 下载:72 浏览:332

张宏杰1 武亮2 黄荣辉1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通过对1948~2015年不同El Ni?o事件下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变化和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El Ni?o型事件对季风槽及其对TC的可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较东太平洋增暖(eastern Pacific warming,EPW)年,中太平洋增暖(central Pacific warming,CPW)年季风槽偏弱,位置相对偏西、偏北。在CPW年,中(西和东)太平洋海温增暖(降低)引起了从中到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西风异常和中太平洋地区上升运动及对流活动加强,使得季风槽加强东伸,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北,季风槽向北推进;而在EPW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温增暖(降低)使得赤道地区西风异常显著加强东扩,异常Walker环流的上升支东移至东太平洋,季风活动加强,副高偏强、偏南,这使得季风槽较CPW年相比更强、更偏东。利于TC生成的大尺度环境因子随季风槽强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CPW年,低层气旋性涡度、高层辐散、高的中层相对湿度以及低垂直风切变区随着季风槽向北移动;而在EPW年,这些因子随季风槽向南、向东偏移。这些大尺度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位置在CPW年比EPW年更加偏北、偏西。

感知视角下旅游者对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75 浏览:482

刘斌 王函 林锦屏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离不开旅游者的感知评价,旅游者满意度的高低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到重游率与旅游地口碑。以红河州为研究区,基于实地调研与发放问卷获取研究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者满意度感知评价因素,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各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红河州工业遗产旅游者满意度的因素是旅游地环境、工业文化和旅游产品价格,其中,旅游地环境因素对旅游者满意度影响最大,旅游地工业文化的影响次之,旅游产品价格的影响最小。

综述不同微量金属元素对厌氧发酵的最优组合和添加量的研究 下载:51 浏览:426

李芹 黄涛 彭道平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微量金属元素是厌氧发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不同微量金属元素的最优添加组合和添加量对厌氧发酵稳定性的影响亦不同。对补充微量金属元素对厌氧发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重点介绍了微量金属元素的单独添加与混合添加对厌氧发酵产气量、COD去除率,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模型预测等方面,并展望了不同微量金属元素的添加对厌氧发酵的影响与不足。

基于RS-GIS的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下载:79 浏览:470

陈亚军 付保红 邱玥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为探讨人文因素在昆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在ENVI和GIS技术支持下,采用2001年Landsat TM、2009年Landsat TM、2017年Landsat OLI 3期遥感影像和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土地利用/覆盖程度综合指数;其次,在明确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昆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间,昆明市各地类在研究期间变化较为剧烈,地类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但建设用地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动态度明显,最为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另外,昆明市土地利用程度为中上水平且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同时,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新建铁路邻近既有铁路的声屏障降噪效果研究 下载:61 浏览:434

陈锋1 廖建州1 孟春晓2 吕文婷1,3 彭道平3,4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以某既有铁路及新建铁路并行穿越某居民区为例,对该区域的交通噪声现状进行监测分析,表明环境噪声受铁路噪声影响较大,对于临街建筑的影响为从低楼层至高楼层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考虑既有铁路和新建铁路的共同影响,建立了Cadna/A噪声预测模型,预测了采用声屏障降噪措施前后区域的环境噪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设置声屏障措施能有效减少铁路噪声的影响,预测点昼间均能达标,夜间达标率为50%,但超标点位的预测值基本相当或优于现状值。

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75 浏览:444

安鹏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2期

摘要:
介绍了目前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常用三类分析方法,对每类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对一些常用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其优缺点进行阐述,多种不同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也为不同条件的边坡提供了多样的分析方法。

金属有机骨架在色谱吸附和分离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66 浏览:447

秦伟伟1 主曦曦2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是一种大约20年前新兴起的、目前最年轻的多孔复合材料。由于其出色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MOFs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色谱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和分离方法,在环境监测分析和污染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着重介绍了MOFs在色谱技术中的应用,包括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毛细管电色谱(CEC)等。除了MOFs在色谱领域取得的重要影响,也探讨了MOFs作为色谱材料,与传统色谱材料相比所具有的诸多应用前景及局限,以期为将来MOFs的理论和色谱应用研究提供指导。

云南大学留学生地方感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下载:79 浏览:484

蓝曼 赵文娟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0期

摘要:
以云南大学和云南大学所在的城市昆明为研究区,云南大学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在高校、高校所在的城市2个空间尺度上对留学生产生的地方感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留学生对学校比对城市的感知评价更高。(2)性别、家乡地理位置、是否华裔3个因子在留学生地方感的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地方感维度与作用结果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4)自然与物质文化环境、社交环境、功能环境是形成留学生地方感的主要因子。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