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严耕望与“科学化史学” 下载:56 浏览:281

林磊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新史学的发展主流是"科学化",尽管"科学化"的内容和准则因人而异、与时俱变;但就一门学科的自主性而言,史家在广泛吸取科学的长处,把史学建设得更为"科学"的同时,又必须不断寻找史学的独特领域和功能,以与其他科学划清界限以免被反主为客甚至越俎代庖。关于新史学的"科学化"取向及来自其批评者的反动,前人已多有研究。较少受到注意的是"科学派"内部在史学的"科学化"和"自主性"之间所做的权衡折冲,严耕望是可以用来考察这一问题的焦点人物。

自白与期待——《从现实学习》话语关系中的沈从文 下载:48 浏览:394

丁茜菡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重点从话语关系角度分析《从现实学习》,发现文中沈从文强调的是谓语"学习"而非状语"现实",省略了双重主语独立的自我和他所期待的读者,省略的宾语则为关注了国家命运的个人选择。沈从文梳理不被恶劣现实吞没、主动从中成长的经历以自白,远不止是对外界的被动回答,而显示出其独立、坚韧及持续开放的学习态度。自传还有以个人经验予青年人以参考,期之作出有益国家命运的个人选择。这种期待承接了其1946年诸篇杂文中的一种焦虑关注,重视国家遭遇而超越个人境遇,但又与其本人息息相关。

穆时英教育背景考——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资料为中心 下载:57 浏览:350

王贺 2019年11期

摘要:
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先驱作家,穆时英的生平事迹如教育背景、经历等,已有若干研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资料,重新探究穆时英在光华附中、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等校的从学经历,对部分疑点再行予以考证、辨析,填补其间的空白之处,并澄清目前研究、叙述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为学界提供关于穆时英教育背景的较为系统、全面、准确的知识。

冯至四五十年代的诗学思考及其他 下载:54 浏览:369

王贺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利用新发现的数篇冯至诗论、文论及演讲稿,兼及其他文献史料,重新考察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冯至诗论、文论之成就及问题,认为他这一时期的诗学观念,特别强调真实严肃的创作态度、自由与形式的辩证法,发人深省,同时对象征主义等也不无偏见。

从“万物皆备于我”到“反身而诚”——以孟子“诚”的思想为线索 下载:56 浏览:388

何益鑫 2020年4期

摘要:
以往从神秘经验或理性认知的角度理解《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都不是孟子的本义。从孟子思想的一贯思路来看,"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物之成为万物的根据、亦即使人伦事物成为人伦事物的德行,具足于"我"的性分之内,若能反身向内思求、体认四端之心而存养之、扩充之,以至于其究竟的实现,便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作为孟子性善论的一种确认方式,是思想的前提;"反身而诚"作为孟子成德之学的一种表述方式,是工夫的道路。从思想的前提到工夫的道路一以贯之,并无半点神秘因素。

“一神论”还是“多神论”?——亚里士多德论不动的推动者 下载:63 浏览:387

王纬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不动的推动者理论,以及作为其背景的古代因果理论。根据传统的"一神论"阐释,亚氏认为整个世界仅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不动的推动者,其他任何推动者都是工具性的"被推动的推动者"。本文试图挑战这一传统观点,通过细读文本,厘清亚氏推动者理论的内在结构,从而揭示出一幅和传统"一神论"阐释迥异的"多神论"图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多神论"阐释对于亚氏理论哲学研究的意义。

《收获》刊载小说的数据性考察(1979—2018) 下载:48 浏览:389

战玉冰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采取大数据统计、分析以及NLP(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技术支持:谷臻故事工场),以《收获》复刊以来四十年(1979—2018)所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意在从整体上分析《收获》新时期的办刊方针与编辑策略、作家群体的构成特点、刊载小说的风格题材及影视改编的相关规律。

以西释中,还是以西化中?——以康德自律道德哲学为参照 下载:54 浏览:400

张汝伦 2020年3期

摘要:
康德道德哲学被称为自律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律道德哲学通过理性意志自我立法的学说,对道德哲学的几个关键问题: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德义务的绝对性、道德行动的动力等作出了系统而有创意的回答。然而,康德自律的道德哲学并非凭空提出,而是要回答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某些学者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也说成是康德意义的自律道德哲学,这种以西释中的结论忽视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问题语境和切问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康德自律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之后,将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对照,证明将传统中国哲学说成是康德式的自律道德哲学是郢书燕说,不能成立的。以西方现代性哲学来包装中国传统哲学,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有创见和有普遍意义的贡献被遮蔽和歪曲。

庚子事变期间的“南”与“北”——从南北函电往来看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 下载:86 浏览:472

戴海斌 2018年2期

摘要:
庚子事变时期,清廷内部的南北畛域的分野显著,"东南互保"看似与北方大势格格不入,刘坤一、张之洞等南方大员却自认为是"留东南以救社稷",他们将奕劻、荣禄视作向慈禧太后进言、以图挽回时局的最主要管道,尤其盛宣怀更有相当激进的主张。在京外人士的表述中,常以"庆、荣"并称。不过稍显区别的是,较之奕劻强烈的自我禁抑,荣禄似更为敢言,对载漪一派的制衡作用也更明显。通过梳理南北函电往来的相关文献,特别是"虎城密电"等关键文本的考证分析,可从东南视角观察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对当时复杂的南北关系有所理解,同时也证明孔祥吉先生关于"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的论说存在误读。

历史表象的背后——啖助新《春秋》学的意识指向及其张力 下载:55 浏览:395

何俊 2020年2期

摘要:
啖助新《春秋》学从追问孔子为什么删修《春秋》开始,希望揭明孔子寄寓在历史表象中的"微旨"。他们以分析的批判的方法,由时代问题出发,指出历史表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之理,即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问题的回应,并由此确立起相应的制度。但在历史的展开中,具有正效应的制度逐渐呈现出负效应,因此需要因时从宜,进行权变。权变不是常人可以根据训条进行判识的,只有圣心足以裁定,而圣心的裁定实际上完全遵从于众人所愿。啖助新《春秋》学通过历史表象背后的理、权、心的赋予,不仅表达了他们的历史观念与政治哲学,而且使旧的经学知识形态转为新的理学知识形态,以充满张力的思想开启了理学。

《史记》十表、八书部分补正 下载:29 浏览:134

许蔚 2020年5期

摘要:
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史记》点校本修订本,在1959年出版的旧版基础上作修订,质量无疑有很大提高。但修订本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还有补正之必要。本文是十《表》、八《书》部分的补正。

《一炁之妙·满江红》考述暨莫月鼎遗说辑证 下载:34 浏览:160

许蔚 2020年5期

摘要:
莫月鼎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雷法宗师。他本人没有留下专门著述,仅有一些口诀、自述和诗词散见诸书。而这些零星的记述除是否可归于莫月鼎尚需要相应的论证,文本本身也存在一些差异和拼接,需要逐一讨论。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时毓民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用药经验及其组方规律 下载:50 浏览:356

和婧伟 汪永红 孙雯 俞建 范腾 时毓民 2020年6期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全国名老中医时毓民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方剂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软件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结果筛选方剂共117首,中药共计138味,使用频次前10味的药物为炙甘草、炙黄芪、大枣、麦冬、陈皮、炒白术、神曲、石斛、川芎、丹参,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2个,演化新处方5个。结论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在治疗上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法,多采用补益类药物,配以活血通络以及收敛止汗的药物。软件分析产生的新方,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党争政治与宫廷阴谋——由墓志看长庆科场案内幕 下载:85 浏览:270

查屏球 2018年5期

摘要:
《旧唐书》中关于长庆元年科场案的史料来源是《穆宗实录》,原出于杨汉公、郑朗等人之手,这些人都是事件的当事人,所录多受到自身立场影响,过度强调了举报者的不当性。段文昌、李绅因荐未果而上诉,李德裕、元稹因有私怨参与举证,虽属正常朝政公务,但处理方式却是前所未有的严厉,非他们所能为。由复试官白居易所叙看,复试的安排是很不正常的,是有意对及第者进行惩诫。利用新见墓志,可获知十多位覆落者更多信息。这次被覆落者中多人后来升至宰相等高职,多是成功的宦人,能力已得到证明;又,其时通关请托成风,初试及第不一定是作弊的结果。将卢公亮与乐辅政墓志结合起来看,卢墓志所说的"内庭臣"与乐墓志中"枢密是属"是有联系的。长庆科案是在穆宗即位阴谋下发生的,为钳制舆论而整肃科场是穆宗既定之策,因此,这场科场案也是这一政治事件在外廷的反应。

复杂现代性与拉图尔理论批判 下载:51 浏览:315

汪行福 2019年12期

摘要: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未完成的计划",吉登斯认为我们处在"晚期现代性"之中,拉图尔却主张"我们从未现代过"。拉图尔的理论不乏合理内容,但其命题是模棱两可的。并非我们从未现代过,而是现代性从未简单过,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性理论需要再启蒙,把被简单现代性理论与实践抽离的概念和制度"再嵌入"其历史展开的复杂关系之中,追溯过去的轨迹,探寻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 现代性;拉图尔;复杂现代性;进步;

做好“常人”——儒家生生伦理学对一种流行观点的修正 下载:65 浏览:312

杨泽波 2019年11期

摘要:
尽管海德格尔的"常人"概念主要是生存论意义的,《存在与时间》也不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但生存论意义与伦理学意义不能截然分割。在海德格尔那里,"常人"这一概念具有难以否认的负面色彩,这种倾向在其后来思想的发展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思路与其不同。儒家生生伦理学以伦理心境解说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这就决定了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在本质上属于"常人"的范畴。虽然追求善的生活不能满足于"常人",但这一步工作仍有重要价值,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成德成善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从"常人"状态中解脱出来,而是做好"常人"。

老龄社会治理的三维论析 下载:61 浏览:348

乐昕 2020年7期

摘要:
中国老龄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这是不能动摇的原则。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处于"未备先老"局面,城乡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等情形,使得中国老龄社会治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难性日益突出,对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选择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要求。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要顺势而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及应对方案,尤其应注重运用和调动中国在制度、文化和战略上的优势:党的全面领导及强有力的政府是核心制度优势;传统养老文化优秀的价值理念赋予了思想资源优势;国家顶层发展战略为老龄社会治理提供了极具优势的机遇和平台。道路、国情与优势构成了老龄社会治理应有中国选择的三个重要维度。

多元主体、确权约束与创新街区知识共享的有效性研究 下载:25 浏览:424

潘闻闻1,2 邓智团3 2019年10期

摘要:
创新街区是城市转变既有发展模式进入知识经济新阶段的标志性创新空间,其创新主体间知识共享的有效性是创新街区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中创新主体间知识共享理论,构建了创新街区知识共享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创新街区中多元主体的异质性与政策确权约束对创新街区知识共享有效性的作用关系,并通过确权约束下创新街区多元主体知识共享有效性模型,量化研究了创新街区中多元主体知识共享对创新产出的显著作用:在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政策的强约束将提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在确定政府政策约束强度的前提下,创新主体维度越多,知识共享复杂度越高,需要更强的确权约束,才能提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这些研究对国家"双创"战略背景下加快创新街区建设、提升街区创新活力、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风景体验与现代主体的生成——论《倪焕之》 下载:46 浏览:331

高世蒙 ​ 2020年5期

摘要: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叙写了怀抱教育改革理想的青年倪焕之在乡镇和城市间辗转流徙,从立志教育走向革命,却又最终幻灭的故事。倪焕之在"城镇—乡镇—上海"的漫游行迹中,空间中的位移正与他重要的成长转折点互为映照,现实的道路遂成为人生和心灵道路的暗喻。其中,风景体验在倪焕之的现代主体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传统本土风景的隔膜和割裂将他带入变动不定的现代情境,经由对乡村劳作风景的审美化观看,倪焕之初步确立了弥合内部自我和外在世界的道路。此后,风景作为一种隐性的权力工具,不仅助推了作为叙事机制的时间的前进,还构成对个体直接且切身的询唤。而个体也通过对革命风景的深入体验和想象,最终导向了革命主体的内在性建构和个人主体的成长成熟。

相思寸寸灰——再论《玉梨魂》的文学史属性 下载:45 浏览:321

栾梅健 ​ 2020年4期

摘要:
《玉梨魂》是民初一部影响广泛的言情小说。其主人公何梦霞与白梨娘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情故事,有的学者认为仍应归于传统封建道德范畴,也有的学者认为已达到个性解放的现代阶段。深究作者徐枕亚当时的创作处境与外在压力,尽管作为原型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逾越了原有底线,然而,小说作品本身留给我们的依然是个"近代性"的典型文本。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