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PERFORM-3D的某工程主塔楼动力弹塑性分析 下载:67 浏览:475

陈冠新 何智威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10期

摘要:
某工程主塔楼结构高度192.1 m,地面以上45层,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主塔楼基于PERFORM-3D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

粤海置地大厦基坑工程设计 下载:76 浏览:476

何智威 孙传伟 《中国土木工程》 2019年2期

摘要:
粤海置地大厦基坑工程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繁华路段,基坑开挖深度达19 m,局部加深至22.55 m,基坑周边场地环境复杂,北侧、东侧及南侧临近市政道路,管线较多,西侧南段存在既有7~8层建筑物,西侧北段紧邻已开挖既有基坑;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本基坑工程项目分别采用咬合桩+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体系、咬合桩+锚索体系,基坑支护结构选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对于临近深基坑、市区用地紧张的基坑工程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小猴的“劳动”图像研究 下载:76 浏览:397

刘双花 《当代艺术》 2020年6期

摘要:
美术片《大闹天宫》塑造了生动的小猴群众角色。本文以片中具有劳动特征的小猴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猴的角色造型、动作设计和场景设计等要素,考察劳动在美术片中的流变,阐释片中劳动图像创作的外部影响与内部驱动,最终勾勒出经典图像创造与社会历史现实之间深层关系的视觉文化图景。

自养微生物CO2固定机理研究进展 下载:83 浏览:483

韩亚西1,2 张彦龙1,2 张多英3 曾伟民1,2 赵丹丹1,2 雷虹1,4 白也1,2 《生物技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具有自养代谢能力的微生物将无机碳同化为有机碳,使其他生物无法获得的碳成为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现存生物圈中,卡尔文-本森循环是许多原核生物和所有植物将CO2固定到生物量中的主要代谢机制,然而却忽视了原核生物中的其它5种自养代谢途径。对其他自养代谢途径的研究发现,这5种途径均以乙酰-Co A为中心将CO2同化为生命所需的有机物。该文从分子水平上系统阐述了六种自养代谢途径的CO2固定机理并对CO2的固定对自然界的作用进行展望。

美国不同行政层级城镇发展力水平比较 下载:46 浏览:447

张阳 周政旭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行政层级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行政层级城镇在发展规模、发展质量、支撑发展的资源方面往往呈现不同情况,而不同的行政体系对不同层级城镇发展力也施加不同的影响。本文选择美国各级城镇为研究对象,梳理了美国行政层级划分,刻画了美国不同行政层级在不同尺度上城镇发展力的特点,发现美国各级城镇发展力水平相对差别较小,发展质量与支撑能力普遍均衡,并未普遍出现向州府、县府等地集中的现象,这一现象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有可能提供一定借鉴。

德国小城镇收缩研究——以萨克森州为例 下载:74 浏览:371

陈雨露1 李京生2 杨辰2 秦梦迪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以德国小城镇收缩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德国小城镇的分类、收缩定义、评价指标体系及小城镇的收缩现象进行了梳理。接着,选取收缩状况最为严重的萨克森州,重点考察了该州145个小城镇,通过收缩评价体系中人口和经济两方面六个指标(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净迁移量变化、劳动力数量变化、就业率变化、失业率变化和营业税变化),系统地分析了萨克森州小城镇的收缩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萨克森小城镇整体收缩严重,但人口收缩的小城镇仍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收缩研究有助于提升小城镇规划政策的科学性和规划行动的精准度。

巴基斯坦市、县与乡级地区的发展均衡性研究 下载:71 浏览:375

Muhammad Yousif1,2;张悦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巴基斯坦城区面临着平衡各地区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挑战。与一级城市相比,巴基斯坦的中小城市地区发展还非常落后。本研究旨在刻画巴基斯坦当前城镇的发展状况,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环境质量为三个基础指标,辅以人口、人均收入、医疗服务指标判断城市发展均衡性。根据巴基斯坦全国层面统计、规划与发展部门提供的量化数据,辅以巴基斯坦四省提供的数据,利用微软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ArcGIS利用数据生成的空间图显示了巴基斯坦各城市间的城市发展均衡性。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城镇化步伐迅速,多半大城市与一级城市地区都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其次,二级城市的发展开始下滑。由于缺少适用的基础服务设施,人们纷纷迁移到一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巴基斯坦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提升各城市地区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环境指标,使市(Metropolitan)、县(District)及乡(Tehsil)级城市地区间的社会经济与实体发展保持均衡。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下载:87 浏览:415

肖江1 周书葵1 刘星2 储陆平1 张建1 李智东1 田林玉1 李嘉丽1 《新材料》 2020年10期

摘要: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已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去除重金属是当前环境治理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作为一种二维层状化合物,具备来源广泛、化学性质稳定、合成成本低、无毒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吸附材料、催化剂和药物学等领域。大量实验证明,层状金属氢氧化物能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且吸附效果显著。但单一LDHs因官能团较少、耐酸碱性较差、重复使用率低、易聚集等缺点难以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推广,因此,如何改善其吸附性能,即如何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为基体材料来构筑功能性的层状金属氢氧化物材料,成为近期环境修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研究人员试图以煅烧、插层、表面修饰和复合材料等方法对LDHs进行表面改性,以达到提高LDHs材料的层间距离、比表面积和表面官能团等目的,继而增加其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作用位点,提升吸附性能。大量研究表明,采用煅烧法能获得大比表面积和丰富含氧功能团的LDHs;如将苯二甲酸(TAL)和均苯四羧酸(PAL)等应用到插层改性能获得层间距离更大的LDHs,或者将甘油小分子应用于表面修饰改性LDHs,可以增加LDHs材料表面官能团的数量。以上改性方法均能提高LDHs的吸附性能,但改性后的LDHs材料仍存在回收效果差、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者制备了以Fe3O4为主的磁性LDHs复合材料,该制备方法既满足了高吸附性能的要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其重复利用效率;不仅突破了回收利用率低的瓶颈,还为LDHs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基于水环境修复角度,本文首先论述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及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为基体材料的常用改性方法和可能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论述了其在环境领域中水处理方面的最新应用。其次,本文还分析了环境修复过程中影响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应用效果的各种因素。最后,本文在上述基础上对如何利用层状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高效地从水环境中去除重金属离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进而对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法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乡镇” 下载:40 浏览:346

范冬阳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其中乡镇是尺度最小但非常重要的一个层级。我国的"乡镇"在法国可以粗略对应市镇联合体(Intercommunalité),因此乡镇规划也可以对应为市镇及其联合体编制的地方城市规划(Plan Local d'Urbanisme)。本文通过对法国国土空间及规划体系的简要介绍,说明我国"乡镇"在法国国土中具有可比性的空间单元是市镇联合体,并介绍其规划在法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定位、编制的内容、程序、审批方式,以及这一规划的实施所依赖的法国特色的制度背景。本文认为法国的"乡镇"在国土空间中具有按需设置、自发联合的特点,这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镇规划的空间范围和等级;法国的乡镇规划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实施性、可抗辩性,对具体空间资源的分配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以此指导规划建设的具体活动并在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这源于乡镇规划与其他规划在技术上的良好衔接,也有赖法国完善的规划立法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保障,而策略层面,法典制和国家建筑师制度保障了规划工具的价值观念和政策导向能够与时俱进的稳健更新。

美国伊利诺州库克县乡镇总体规划经验与启示 下载:52 浏览:335

杨秀1 张立2,3 王兰1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美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梳理,以伊利诺州库克县乡镇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分析县级空间规划体系、乡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编制运行机制,提出可供中国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借鉴的要点: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改善乡镇人居环境;把握乡镇特点,按需编制针对性的空间规划;增强规划的法定性,形成可操作的技术指导文件;加强乡镇空间规划的信息化管理,推进信息共享和互动。

宅基地流转背景下旅游型乡村发展策略研究——以天津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为例 下载:83 浏览:263

张戈齐 丛品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和振兴已成为中国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宅基地是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但目前宅基地资源浪费、资产权益受损等问题严重阻碍乡村建设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建设中的主导新兴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在"三权分置"推进宅基地流转的趋势下,本文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旅游型乡村宅基地流转新模式,研究了通过宅基地流转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认为旅游型乡村宅基地的资本化可推进土地资源、合作资本、运营模式的深入挖掘,提出了宅基地资本化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思路,并以天津市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为例对其进行了案例研究,从而得出旅游型乡村用地集约化、土地资产化、土地运营市场化的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祠堂适宜更新策略——以安徽省祁门县马山村祠堂为例 下载:52 浏览:352

刘仁义 吴洪 钟杰 《中国城镇》 2020年12期

摘要:
徽州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地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民居建筑典型,是徽州社会文化、民俗风习的物质载体。现多处于闲置状态的徽州祠堂,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满足现代人生产、生活需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马山村三座祠堂为例,在归纳总结祠堂功能演变历程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活、产业、生态四方面,探讨以"进"为单元的功能重组、以"堂"为核心的空间重构、以"坦"为纽带的环境整治更新策略,以期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统建筑可持续更新提供借鉴。

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 下载:24 浏览:260

陈伟煊1 陈继腾2 姚林1 张俊1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我国传统村落由于量大、面广及质异的特性,以致其保护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分类保护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基础、资料整理、文献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依据,得出以多维特征视角进行划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尝试构建由保护发展总则、规划及策略三个子系统共同形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并聚焦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专项保护发展体系研究及策略支持,以期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城中村文化价值及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下载:51 浏览:82

李景磊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深圳大量原始村落因为特殊的城市化轨迹,与深圳的城市发展相互纠缠,最终演变为城中村。这些村落自身具有历史基底,同时包含深圳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印记,并容纳大量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口,因此具有多维度的文化价值。深圳本土文化的研究长期受到忽视,本文率先系统梳理基于深圳自身特点的城中村的文化价值。根据这些文化价值,最后提出相应更新策略建议,以提升深圳本土文化内涵,改变深圳"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

古村落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策略研究——以人和寨古村落型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下载:43 浏览:423

王旭升1 张波2 李鹏3 张慧娟4 王芳5 《中国城镇》 2018年11期

摘要: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古村落的体系化、动态化保护与利用是美丽乡村规划策略研究的基本共识。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差异,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和核心策略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基于古村落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结合建筑人类学理论,建立古村落美丽乡村研究的策略框架,提出古村落风貌保护包括山水环境、街巷格局、民居建筑三个层次,文化传承包括文化脉落、文化功能、文化感知三个层次,同时二者具有相互的联系与依存关系,在规划中需要贯彻二者融合互动的策略。同时以河南省新郑市人和寨古村落美丽乡村规划为例,在梳理其特色资源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照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研究认为,围绕以历史风貌保护和特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策略框架,并实现与新的社会经济条件融合互动,是推进当前古村落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 下载:32 浏览:324

储金龙1 李瑶2 李久林3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徽州古道蕴含历史与文化底蕴,对徽州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通过GIS平台选取遗产斑块密度、β系数、空间整合度指标,以徽州古道为例,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价,量化分析并总结出徽州古道现状特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徽州古道与沿线村落密切相关;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整体出发。并从斑块更新与活化、廊道连接与优化、基质保护与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途径。

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内涵的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策略探析——以宜城市为例 下载:52 浏览:357

陈实1 李佳佳2 耿虹3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乡村土地资源配置、构建乡村振兴战略新平台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的必要任务和基础准备。而从"三生空间"的土地属性与系统性来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必然涉及到"三生空间"协调内涵及相应的目标与方法。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解读乡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的各自概念内涵及其逻辑关联,进而剖析湖北省宜城市乡村"三生空间"中存在的问题,并搭建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内涵的乡村土地综合整治框架,从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层面逐次探讨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具体内容,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弹性预留、集约有序""设施共享、高效组织""农业转型、产村融合"的整治策略。

西南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研究——以贵州省西江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例 下载:54 浏览:348

李和平1 靳泓2 吴鹏3 王振建4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业已成为我国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本文针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和规划的编制,以西南典型城镇——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索实践西南山地地区特征的"旅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并提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可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成为其实施的重要抓手;其二,将城乡规划的宏观统筹与国土规划的实施操作紧密结合,可切实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各类项目建设、实施步骤和时序;其三,应当客观把握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征、乡村发展演变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地域特征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模式,丰富我国土地整治理论框架和内涵,增强土地整治项目操作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中地区乡村收缩趋势与路径思考——基于合阳县调查 下载:62 浏览:347

段德罡1,2 刘熙1 叶靖1 安宁1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收缩已成为现行趋势,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文章结合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实践,通过对合阳县村民职业发展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合阳县乡村收缩趋势及内生动力。实践发现,当前合阳县乡村已经由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被动收缩,转化为以村民为主体的主动收缩,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乡村收缩还将持续进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乡村减量建设却举步维艰,其与我国乡村收缩理论研究尚无重大突破、政策目标尚未聚焦、传统思维抵触乡村收缩密切相关。为此,文章借用"精明收缩"的理念,通过对乡村"精明收缩"的再认识和重新解读,提出了在推动乡村精明收缩的过程中,应以时间换空间、提升村民能力,并利用好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工具,强化其对精明收缩的支撑作用,以期有序稳步地推动乡村精明收缩。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载:15 浏览:132

陈轶1 李金花2 叶志聪1 刘辉1 《中国城镇》 2019年10期

摘要:
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面临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不确定事件冲击时,韧性视角成为研究农村发展的必要理论基础。文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村韧性的相关文献,国外已有研究内容偏向农村生计和气候变化,研究方法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对象偏向农户,农村韧性指标构建上具有可比性、可量化的特点。国内研究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注重农村韧性研究的地方性、阶段性及多尺度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