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日本生物安全战略规划与法律法规体系简析 下载:14 浏览:268

陈方 张志强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生物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公共健康和社会福祉,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在生物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逐渐凸显。日本对广义生物安全领域课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较早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接轨互动,逐渐发展形成了战略规划与法律法规体系,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政策和指南。本文分析了日本生物安全战略规划体系的特色和要点,梳理了日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重点介绍了日本在传染病防控、病原体等安全管理、生物技术安全管理和生物武器防御方面的法律、规章和指导政策等,总结了日本在生物安全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的启示,并从实践操作层面简要分析了其局限与不足。研究发现,在生物安全相关风险识别、管理和应对方面,日本十分强调各级政府、各行政部门的协调合作;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注重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在推动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关注技术的安全性、伦理和环境评价,开展广泛的公众意见咨询;在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防御能力建设方面,重视发展军民两用生物技术,推进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防卫国际合作。最后,结合我国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

俄罗斯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简析 下载:17 浏览:181

宋琪丁 陈君 陈方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俄罗斯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国家生物安全建设,将生物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考虑,同时非常重视生物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化学和生物安全领域形成了体系化布局,在生物威胁日益严重的今天,《俄罗斯生物安全法》草案的提交将该国对生物安全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提升。本文首先概述了俄罗斯生物安全法律发挥体系建设的发展背景以及俄罗斯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框架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俄罗斯早期并未明确生物安全作为独立概念的法令,而是将化学和生物安全作为整体进行部署;随着各类生物威胁的日益严重,俄罗斯开始单独建立生物安全领域的法律监管框架,推动《俄罗斯生物安全法》草案的制定。随后,本文梳理了《俄罗斯生物安全法》草案的条文结构和重点内容,深入分析了俄罗斯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布局。最后,在参考俄罗斯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得到我国需加快基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启示,并从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生物安全相关布局的角度提出加快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我国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注重关口前移和外移,防范生物安全风险等建议。

巴西生物安全法和监管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19 浏览:216

郑颖2 陈方1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巴西是世界第二大转基因作物国家,其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已应用十分广泛。巴西于2005年颁布实施了新版《生物安全法》,以定义巴西科技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生物技术安全应用的指导准则。本文追溯了巴西生物安全立法过程,总结了该法的内容要点,并梳理了该法令颁布后为适应生物技术发展而颁布的相关新法令和规范,描述了巴西生物安全监管、教育和信息体系的主要构成,较完整地展现了巴西生物安全法律体系和实践经验。巴西生物安全立法为其生物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分工明确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为科研提供了支撑作用;巴西所实施的保障公众参与权和知情权以及实施生物安全普法教育等重要举措,都能为我国制定生物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益参考。

主要国家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制简析 下载:19 浏览:207

梁慧刚1 黄翠2 张吉1 朱小丽1 马海霞3 宋冬林3 袁志明3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生物技术作为两用技术,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因为误用和滥用,给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可能。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两用性问题,利用生物安全的理念和手段保障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系。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立法体系及管理体制,研究发现,美国采取分头管理机制,通过立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针对生物技术还颁布了专门的规章,建立了专门的咨询机构;俄罗斯和英国则采取集中管理的机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随后,本文结合我国生物安全法律制度体系、生物技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生物安全立法方面相对滞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重利用、轻监管,各部门管理职责分散,缺乏统一有效领导等,提出建立健全我国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制的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风险评估、完善政策和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国际合作3条建议。

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及专利分析 下载:19 浏览:206

朱月仙 张娴 许轶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利用科睿唯安公司Cortellis药物研发平台、德温特创新平台(Derwent Innovation)分析了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及相关专利情况,包括冠状病毒疫苗药物当前的研发阶段、活跃公司、药物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在研药物的基本情况、冠状病毒疫苗专利的发展态势及研发热点等。分析结果表明:冠状病毒疫苗活跃药物大多处于研发早期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已成为其中最热门的研发类型,重组病毒载体疫苗、蛋白亚基疫苗、DNA疫苗、RNA疫苗等新技术路线的研发多管齐下。此外,从专利方面看,疫苗专利的申请量与疫情发展关系密切,预计2020年冠状病毒疫苗专利申请量将会暴发式增长,目前相关专利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中国。

吉利德科学公司Remdesivir专利分析及启示 下载:16 浏览:197

张娴1 朱月仙1 李姝影2 许轶1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Inc.)在研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在针对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试验性治疗中迅速表现出临床症状缓解效果。吉利德公司旋即声明提供Remdesivir用于试验性治疗,以支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2020年4月29日,中美三个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同时发布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再度引发全球热议。本文检索了吉利德科学公司Remdesivir专利,对其专利市场布局概况及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其中国专利保护情况。结果表明,吉利德科学公司相关专利技术保护严密、市场布局主动、运营潜力巨大,值得国内新药研发企业借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大流行模拟研究分析及启示与建议 下载:18 浏览:244

刘昊 张志强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推动政府和公众关注潜在的传染病威胁,提升政府在大型传染病暴发时的应急管理能力,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已先后4次举办传染病演习模拟研究活动。本文详细分析这4次演习活动的背景、过程和政策成果,结合我国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议,包括:1)完善建设国家和地方各级疾病控制体系; 2)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大数据管理信息体系建设; 3)公共卫生领域的智库要加强前瞻性公共卫生战略与政策研究; 4)政府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领域各种传染病预警和应对策略研究; 5)建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物资战略储备; 6)加强人口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科研创新; 7)积极在全球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中国影响力。

英国传染病与病毒学研究体系及其管理机制 下载:16 浏览:224

李宏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历史的演进过程造成了英国科研力量的相对分散,20世纪80~90年代英国原有的国立科研机构几乎全部进行了私有化,逐步转变为"接受政府长期资助"的研究机构,使得英国政府对国内科研机构的统筹和管理能力较弱。基于英国科研管理机制的形成背景及特点,分别介绍和总结了英国在医药健康领域的研究资助和管理体系的构成结构与特点,主要包括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健康研究所,以及三个传染病与病毒学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型研究基础设施的内部情况。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英国政府无法调集相应领域的国立研究机构及团队进行快速研究和应对。但是,长期资助基础性研究的稳定体系仍然使英国在传染病与病毒学研究领域保持着相当强大的能力和人才积累。因此,在建制上保持对国立科研队伍的支持,以及在经费上保持对基础研究项目的长期稳定资助,二者是同样重要的。

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组织特点与运行机制分析 下载:24 浏览:225

贾晓琪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是俄罗斯主要防疫部门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的下属机构。在2020年春季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该中心率先研制出新冠病毒检测系统,并不断加大生产量,在保证俄罗斯各区域需求的同时,还提供给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随后又承担起疫苗研制重任。2020年4月,世卫组织将俄罗斯研发的9款新冠病毒疫苗研究成果列入候选疫苗清单,其中6款由该中心研制。本文重点介绍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科研人员考核、国际合作、研究领域与成果等。"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在俄罗斯疫情暴发后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归功于其在危险传染病研究领域的长期准备和积累。

全球生物科技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载:40 浏览:227

丁陈君 陈方 郑颖 吴晓燕 宋琪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1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生物科技领域战略布局,尤其是在生物经济方面提出国家级规划与路线图,在项目部署方面重视前沿颠覆性技术。本文首先梳理了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生物经济战略、实施路线图和相关的项目部署。随后对全球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总结,重点关注研发现状和生物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交叉融合的大趋势。研究发现,全球生物科技发展呈现以下五点趋势: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生物资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兴技术与工具的快速发展推动生物科学与技术向纵深发展;人类修饰生命创造生命的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工程生物学应用的不断扩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显。最后,基于政策和研发趋势,本文提出了制定国家生物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核心技术研发、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等建议,以促进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多能互补系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 下载:27 浏览:224

郭楷模1 岳芳2 陈伟3 马廷灿1 欧桂燕3 耿笑颖4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多能互补系统通过多种能源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梯级利用以提升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具有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实现新型低碳、高效能源系统构建,多能协同利用等优点,世界主要国家均给予高度关注,纷纷制定多能互补能源发展战略,并开展了相关技术研发和试点项目。本文从国际相关的多能互补系统战略布局、项目部署、关键前沿技术进展等几个方面对多能互补能源系统国际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从专利计量的角度深入分析国内外分布式能源技术专利申请趋势、地区分布、研究热点、主要专利权人等信息,进而提出中国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国际海洋牧场技术发展态势及其启示 下载:26 浏览:223

牛艺博 董利苹 王金平 曲建升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优化海洋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直接关乎海洋渔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本文首先梳理了主要的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进程及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海洋牧场技术专利的发展态势,总结出海洋牧场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标国家政策对专利的促进作用,对比分析了海洋牧场的技术布局和发展情况。最后结合专利分析结果和国际海洋牧场的政策,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975—2019年,海洋牧场技术专利量持续增加;国家方面,韩国专利数后来者居上,我国、日本和美国紧随其后;机构方面,我国专利申请主要以高校为主,且表现突出,国外主要以企业为主。技术布局方面,专利重点分布在水生动物养殖、生态调控和牧场设施方面,苗种繁育、驯化控制、环境监测管理和鱼获深加工等技术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专利分析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球发展趋势研究 下载:22 浏览:257

郭伟1 陈丽娜2 刘雅辉3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基于Innography平台,本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全球专利进行检索和统计分析,从专利权人和国家地区分布、专利质量分析和专利文本聚类分析以及专利侵权风险等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美国综合实力最强,高价值专利量最多,最大的两家公司-罗氏和雅培各有一个庞大的专利家族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保护。文本聚类的结果揭示:1)肿瘤标志物、心脏标志物的检测是热点应用领域; 2)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磁性微粒、固相载体等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技术。最后对中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水中重金属吸附的应用研究现状 下载:25 浏览:281

李殿鑫 张鹏阳 亦青 杨军伟 刘建刚 魏中举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具有设计合成方法多样、合成后易于改性、对重金属吸附量大、平衡时间短等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近年来,MOFs在水中重金属吸附中的应用研究,成为了十分热门的课题。水稳性是反映吸附材料在水中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具有良好的水稳性是MOFs成功地应用于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前提。本文结合近十年MOFs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研究情况,从MOFs的合成、水稳性、在重金属吸附中的应用、再生与重复利用几个方面,综述了MOFs的合成方法、MOFs的合成后修饰、MOFs的水稳性、MOFs对水中As、Pb、Hg、Cd、Cr、Cu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以及MOFs的再生等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今后MOFs在重金属吸附领域的研究方向,为MOFs在重金属吸附领域中合成与应用提供参考。

京沪深科技创新综合效应比较评价研究 下载:35 浏览:229

方力 张士运 王健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京沪深在整个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综合评价京沪深科技创新情况,本文从资源集聚效应、原始策源效应、驱动发展效应、辐射引领效应、全球影响效应五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北京高校院所发达、科技成果丰富、带动全国发展,在资源聚集效应、原始策源效应、辐射引领效应比较突出;深圳高技术发展动力强劲,产业发展外向型明显,在驱动发展效应和全球影响效应较强;上海科技资源协调性好,科技创新发展整体比较均衡。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京沪深不同的创新发展模式,北京是以高校院所主导的技术驱动型发展模式,上海是以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新经济)并存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深圳是以高技术业(新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标研究 下载:21 浏览:237

孙靓1 刘赞扬1 赵菁奇2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从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国内外对标研究的视角,开展国内长三角与京津冀、粤港澳区域以及长三角与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投入总量较大、创新成果比较丰富、制造产业基础较好;长三角科创能力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差距明显,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产出质量不高、世界一流大学不多。对此,本文提出要紧紧围绕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打破区域壁垒,发挥协同联动效应,通过健全协同机制、推进资源共享、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流院校、营造良好环境等多个维度增强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基于多维指标的省域基础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下载:21 浏览:237

欧阳 峥峥 陈云伟 杨思飞 刘小杰 熊永兰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当前各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基础研究。本文从省域视角出发,遴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11个省市,从基础研究相关的科研政策环境、科研体系基础、科研人力资源、科研经费投入、科研论文产出和国际科研合作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由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地反映各省市基础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东、西部省市的科研政策环境各有侧重,政策的执行与落地程度各不相同;基础研究在科研体系基础、经费、人才上均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现象,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优于西部的态势;部分中西部省市表现出较高的基础研究效率,呈现出追赶势头,但仍未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科研体系基础优势;基础研究学科分布在省域之间同质化明显,区域特色不够突出;国际合作能大幅提升省域基础研究影响力,但大部分中西部省市的国际合作仍需加强。

基于权利要求语义分析的专利价值评估及应用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例 下载:23 浏览:267

李士龙 魏鹏涛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作为衡量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依据,专利权利要求是评估专利价值的重要内容,为此本文从权利要求文本出发,提出了基于权利要求语义分析和文档主题生成模型的专利价值评估及应用研究框架,以美国专利局的区块链专利为研究对象,构建专利保护范围测算模型,测算专利价值指标,对高价值区块链专利分布情况、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价值分布和不同专利权人的综合竞争地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从国家分布来看,前十大专利权人属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其余三家分别属于中国、英国、韩国,从区块链专利主题分布来看,数据存储领域的专利价值最高,专利数量最多,网络构架领域专利价值最小。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下载:21 浏览:270

任娇菡2 任真1 徐进3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作为世界知名的理工大学之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拥有2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经费保障、国际化教学、师徒传承、课程设置、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术评价机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独具特色。本文采用网络调研、文献调研、案例分析等方式对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模式进行剖析,最终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三要素"模式,即为学者提供教学基本保障、创新文化土壤及学术生态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参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提出了有关经费支持、思维培养、学术评价机制的三方面建议,以期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科技强国面向未来的科技战略布局特点分析 下载:24 浏览:286

陈云伟1 曹玲静2 陶诚3 张志强2 《中国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通过梳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强国,欧盟以及在某些特定领域领先的其他科技发达国家近年来发布的重大科技战略布局,归纳出科技强国面向未来的科技战略布局趋势与特点,包括:长期战略部署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重点战略部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网络空间与安全科技、未来信息通信、健康与生命科学、现代农业与食品科技、纳米科技与新材料新制造、空间科技、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重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培养与造就适应未来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队伍。最后,提出了4点建议,即: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夯实创新根基;创新组织方式,加强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瞻规划部署未来重大引领性科技创新领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等,以期促进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
[3/2317]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