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艺术史的德语化:历史进程、思想奠基与逻辑构造 下载:30 浏览:335

刘毅1 许艳凤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19世纪初,伴随德语国家的思想演进,艺术史学术中心发生转移,并开启所谓艺术史的"德语化"进程。这不仅促使德语成为艺术史的主要书写语言,而且,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更新了传统艺术史的知识系统、方法论基础与观念框架,塑造出具有现代学科属性的新德语艺术史范式。回顾艺术史德语化的进程,考察以艺术为根本的科学学科是如何通过理论示范、实践应用以及相应的修整与完善而逐步建设起来的,对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文本中的《芥子园画传》研究 下载:29 浏览:323

徐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卷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中绕不开的范式文本。从绘画角度来看,其独特的"画理—画法—画技—画谱"的结构范式标准自清朝至今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范本。从山水画"理论范式"和"可视性范式"的视角来看,《芥子园画传》除阐明了按传统山水画史"理论范式"中"求真"的第一要义之外,更解决了服务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求解"的第二重任务——作为山水画实践的范式标准,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可视性范式"中"致用"的实践目标。我们今天研究它,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山水画范式文本的建构,有益于范式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拓展。

丝绸之路与中西美术交流——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 下载:32 浏览:315

冯民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之路。从沿丝绸之路诸多开凿的石窟壁画考察,其中的佛教题材内容与表现方式基本是中西绘画风格的融合与展现,成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见证。古丝绸之路作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与认同的史实;而在新时代,它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在逻辑和参照,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

谈工业设计与自行车产业升级——以助力单车产品设计为例 下载:68 浏览:430

刘一鸣 唐林涛 《中国设计》 2018年7期

摘要: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样也是自行车生产王国。据自行车市场分析调查报告不完全统计,78%的中国家庭拥有自行车,中国拥有自行车的总数达4.5亿辆。虽有如此大的产品基数,中国内地依旧没有自己的知名自行车品牌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导致自行车产业升级缓慢。文章通过工业设计的角度,阐述自行车产业升级中的产品升级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笔者的自行车设计实践,详细分析工业设计方法对于自行车产品升级的作用。

亲子互动游乐设施——秋千设计研究 下载:45 浏览:469

杜鹤蒞 薛博木 《中国设计》 2018年7期

摘要:
本文建立在市场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对现如今的秋千设施中的亲子互动性进行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现有儿童秋千亲子互动性差、安全系数低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中结合亲子双方的比例尺度,提出了将传统手法与新兴技术相结合的解决方法,从而针对亲子互动秋千设计提出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法与造型形式。

文化内生视野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 下载:29 浏览:309

闫国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推动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综合性、系统性的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在于:以物质性的基本设施完善、视觉性突出的物象空间完善来实现文化载体的塑造,以文化机制、文化治理、文化生产的完善来实现文化内生和文化内容的塑造,激活以"资源、认同、参与"为核心的内生性发展特色之路。

浅论传统书法字体在中国地域特色商品包装中的应用 下载:75 浏览:20

张蕾 《中国设计》 2018年5期

摘要: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在商品包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合的字体能够让包装设计作品以及其服务的商品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在文中主要就从中国地域特色商品包装出发,就传统书法字体在中国地域特色商品包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浅论传统书法字体在中国地域特色商品包装中的应用 下载:86 浏览:442

张蕾 《中国设计》 2018年4期

摘要: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在商品包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适合的字体能够让包装设计作品以及其服务的商品得到良好的体现。因此,在文中主要就从中国地域特色商品包装出发,就传统书法字体在中国地域特色商品包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浅谈艺术动画设计中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探究 下载:78 浏览:443

许哲 《中国设计》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是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审美观念。根据传统的艺术形式,提炼出众多有用的动画设计元素,融入现在的动画创作中,形成了体现民族特征以及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传统的艺术元素是中华文化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对我国动画创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深入开发、借鉴我国传统图案、民间传奇以及文学等艺术元素,表现出我国特色的民族艺术风格。

浅析成长型家庭的未来卫浴空间设计 下载:87 浏览:368

孙晨晨 《中国设计》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对成长型的家庭未来所需求的卫浴空间提出假设和探究,根据一个家庭从刚刚组建到生子,再到养育孩子期间对于卫浴空间使用需求的改变,探讨合理的卫浴空间应具备的特点。本文既从单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变化入手,将卫浴产品作为交互节点,纵向分析每个家庭成员的使用需求;又将整个家庭看作一个整体,横向分析卫浴系统内各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从而更好地辅助儿童的成长及家庭成员关系的发展,构建新型的卫浴空间概念模型,满足家庭各个时期的生活需求,同时降低资源的消耗,与环境及社会相适应。

从观念到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与生活化传承 下载:61 浏览:409

梁光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生活世界是一个本真的、意义的、生态的文化世界,为我们洞见人与文化提供深广的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世界有三种特质:是以人为中心的属人世界,是历史片段被客观化了的主观的意义的世界,是具有生态文化特质的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其文化生态为出发点,修复其作为文化特质综合体的内部世界及其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关系,实现其再生活化,方法包括创造生活功用链、创造生活休闲链、创造审美消费链、创造教育认知链、激活主体利益链五种。生活化传承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存"阶段,立足文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立场提出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自然、起于功用、本于道德、通往天地特质的尊重和弘扬。

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析——基于2009—2018年C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下载:61 浏览:511

左国华1廖明君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借助Citispace4. 0工具对近10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继而绘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共现图谱。研究表明,近10年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呈波浪状推进,并有逐渐下滑趋势,文献作者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视角与内容变化较大,但研究热点之间存在一定的黏性;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期刊聚焦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并逐渐形成学科研究热点"期刊群";民族类高校、研究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较高,引领着学科发展向新的高地迈进。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临仿”现象探析——以美国学者高居翰和班宗华对董其昌创作手法来源研究为例 下载:65 浏览:411

王洪伟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美国学者高居翰于1982年提出,董其昌《葑泾访古图》受到利玛窦所携铜版画之影响。16年后(1998),另一位美国学者班宗华以研究董其昌《婉娈草堂图》的新颖风格为基础,高度"临仿"了高居翰的论证思路,并以此向后者表达了特别"致敬"。班宗华的研究也带有一些创意,基于新的史料与作品证据将董、利二人的"一面之缘"由万历壬寅(1602)的"南京"改为万历丁酉(1597)的"南昌"。然而,《婉娈草堂图》并非惯常意义上的"草堂图",所采用的"李郭"风格不仅是对受画者陈继儒早年"绝意仕进"的同情,更与作画前两个月发生的焦竑"科场案"密切相关。科举取士和士大夫流放等现实问题,使得董其昌当时根本无暇沉浸于西方铜版画的新异风格与趣味当中。

改革开放40年云南美术创作的成就及其影响 下载:62 浏览:413

汤海涛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美术的发展在中外传统艺术的交融和学习中实现了自主性的现代性变革。在中国画创作中,"云南画派"的产生是云南美术的第一个高峰;在油画创作中,地域性的探索打开了油画如何本土化创作的窗口;在版画创作中,"绝版木刻"的出现关键性地解决了油印套色版画技法上的重大创新问题;在水彩粉画中,以彩性代替水性的绘制手法已不再局限于即时即兴的表现;在美术理论研究中,云南民族地域作为研究对象的专史著作成为主要的撰写形式;在与东南亚美术交流中,云南省美术馆和博物馆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与南亚、东南亚交流中重要枢纽的角色。

董其昌集大成说在清代的影响——兼谈清代山水画派的划分 下载:66 浏览:429

韦宾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董其昌之后,画家流派很多,但从宗旨上来看,可归为三家:集成派、南宗派、性灵派。集成派代表是王时敏与王石谷,他们全面继承了董其昌的集成思想,但弱化了"画禅"内核。因为陈陈相因、收藏条件的限制、理论建设的不足,集成派在清中期以后渐趋衰微。南宗派是以沈颢、王原祁为代表的崇南贬北的流派。性灵派受青藤白阳影响较大,多无师承,对师造化与摹古人都不重视,强调主体文化修养,多有"士大夫"背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和董其昌关系最为疏远,但在精神上,却与董其昌所倡导的"画禅"思想最为接近。这三派,不仅仅在画学主张上有明显的区分,且在董其昌之后,都有一批追随者,也基本涵盖了清代山水画的主要内容。

梅兰芳绘画艺术的美学品格和形式特征 下载:66 浏览:419

陈池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梅兰芳是我国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国画家,他创作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具有清丽雅致、潇洒自然的美学品格与形式特征。梅兰芳1915年跟随王梦白学画,后又结识北京画坛的重要画家陈师曾、金城、姚华、陈半丁、齐白石等,他们在梅兰芳家经常相聚创作绘画作品,梅兰芳喜爱书画艺术,并细心体会绘画中的色彩与构图布局,认为绘画的这些形式美特征和戏曲艺术有息息相通的地方,可以启发戏剧表演。

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分析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19

袁有根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分析法是中国古代画史画论研究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文艺研究中,分析法又可被分为古汉语分析法、文学语言分析法和逻辑思维分析法等几种。古汉语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从分析字义、词义入手,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从分析语言逻辑入手,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文学知识分析法是运用文学方面的知识来分析画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法是运用逻辑思维对古代画论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当代美术古籍校勘、标点及注释问题分析——美术古籍整理研究的三关 下载:92 浏览:513

倪志云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古籍整理研究通常包括校勘、标点和注释三项工作,也可以说是古籍整理研究的"三关",美术古籍整理研究自然也不例外。然而20世纪以来,相较于文史古籍整理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美术古籍的整理研究,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严重的应视为未过"关"产品。美术古籍整理研究者应重视"三关"标准,提高整理研究的水平。

清代画论家笪重光的《画筌》绘画思想解析 下载:91 浏览:512

荆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画筌》是笪重光集历代画论、画法之精华、着意斟酌、删减糟粕,融己意于其中的著作。文中既进行画理综述,又解析山水画绘画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等。其在中国画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五点:第一,讲述中国山水画所依循的主要画理、具体创作的艺术规律与表现技法。第二,对文人画精神内涵的追求,强调不仅要有"绘心",还要有"文心"。第三,强调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以八法示人,是作画的根本要义。第四,笪重光要画家明白画面实景和空景的关系。第五,"得势"与"失势"所造成的画面后果以及笔墨与设色的协调关系。

晚明版画《水浒》的兴衰及其在日本浮世绘中的“嫁接” 下载:93 浏览:519

程国栋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中日两国的《水浒》版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且具有接续性。通过对晚明时期的中国《水浒》版画和江户时期的日本《水浒》版画的整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制作语境和美学思想方面的差异:中国成熟型的水浒图作品和本民族传统的白描艺术表现出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显得优美洗练,"柔"大于"刚";而日本代表性的水浒画作以豪纵为美,手法铺张、情感激烈,雄肆有力。前者对后者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而后者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对前者的"嫁接",而非简单传承。且日本浮世绘在对晚明《水浒》文本的接受过程中兼收其木刻版画的艺术滋养,总体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